中华义门陈大成谱把陈旺排在伯宣孙位置上是错误的

陈军 2020-07-25 20:00:29

伯宣孙旺”,是错误的,错误的源头在义门碑文。几百年来既有外姓人更有义门陈人寻证找据,多方求证,力求找到正确答案。在求证“伯宣孙旺”错误说法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争议。争议的焦点:一部分认为“伯宣孙旺”是错误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是正确的。在争议之中,提出我的个人见解,供族人参考。

首先肯定“伯宣孙旺”是假的,是错误的。因为从陈京805年去世,到陈崇890年制定义门陈家法,总共只有85年时间,这个85年时间,决定了“伯宣孙旺”是不可能出现的。

世系是由父子构成的,所有的世系都是严密的,陈伯宣世系也是如此。从陈兼—陈京—陈褒到陈崇,就是由父子关系形成的严密的世系,在父子之间根本无法插入外来的几代人,足以证明“伯宣孙旺”是错误的说法,是假的,此陈旺决非731年迁德安县之陈旺。

要考证世系,有必要了解几个事实:

第一,从古至今,人生活的时代是无法更改的,既不能前推,也不能后移。

第二,任何一个官员都有工作地与工作单位。

第二,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或单位每年建有档案,任命书、考核奖惩等记录。

第三,国家档案应用广泛,国用,家用,如家谱里个人官衔、旌表的荣誉都来自官府文书。

第五,朝廷官员向朝廷上书都要存档,编入历史。

第六,每个人都有亲戚朋友,官员也不例外,人与人常用书信交往交流,用诗词歌赋相互附和。以上这些工作与生活资料,朝朝代代都在保存,保存保留下来就是原始资料,汇集起来就成了历史资料,对官员而言,个人历史与国史是一致的。

个人的历史资料,能证明自己生活在某个历史时期,在什么时候做官,升官,什么时候去世,也能看到他的儿子,或者孙子。由父子关系形成的一代一代人紧密相连,无缝衔接,构成自己独立的世系,外人是插不进去的。

下面就来看看伯宣公前五代人的历史资料,然后判断“伯宣孙旺”是真是假。

第一代,仕唐玄宗朝的陈兼,查到的史料如下

1.《四库全书.宝刻丛编卷五.宋 陈思》中有《唐陈太丘祖德碑》,“系孙兼撰序,伾撰铭,伾子膺书,天宝九载十一月立(金石录)”。陈兼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撰写《陈留郡文宣王庙堂碑(并序)》“唐天宝十有一载,岁次寿星,陈留改文宣王宫,郡守河南道采访处置使元公彦冲所以崇德树风、敬教劝学也。”

2.《陈家畈陈氏简史(2017年版)》:“陈兼,系陈叔宝之弟叔明五世孙,字不器,生于唐武周神功元年丁酉(697),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开元十六年初官江州,开元十九年带家族及族人建庄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为义门陈始祖。后仍外出为官,开元二十三年任封丘县丞,开元二十七年辞去封丘县丞,天宝九载为颍川长葛县陈寔陵园撰“陈太丘祖德碑”,天宝十一年十月,为陈留郡文宣王庙堂落成撰碑记,天宝十二年十月,应征入京,为右补阙,时年57岁。后回乡。乾元二年(759)秋前病故,享年63岁。裴员外为其铭诔,致以哀悼。公娶骆氏生子四:当、苌、京、归。”

3.唐.李肇 撰《翰林志》:“玄宗改为翰林待诏,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相继为之,改为翰林供奉。开元二十六年,刘光谦、张垍乃为学士,始别建学士院于翰林院之南。又有韩翃、阎伯玙、孟匡朝、陈兼、李白、蒋镇在旧翰林院,虽有其名,不职其事。至徳宗已后,翰林始兼学士之名。”

4.唐.髙适《宋中遇陈兼》。文略,网上可查阅。

5.历史词典:“陈兼,唐泗州临淮人,郡望颍川,字不器。玄宗天宝中,官封丘县丞。后官至右补阙、翰林学士。”

6.梁肃《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行状》:“二十馀以文章游梁宋间,通人颍川陈兼、长乐贾至、渤海高适,见公皆色授心服,约子孙之契。”网上可查阅全文。

小结:陈兼仕途主要在唐玄宗时代,开元到天宝,也是他的生活时代,与迁居德安县的陈旺同时代。

第二代,仕唐德宗朝的陈京,为陈兼第三子,经查阅,史料较多,未全录

1.陈京弟兄与父亲陈兼的关系、官职记录在《元和姓纂》,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年)成书,在陈京去世五年之时。

2.全唐文卷第15卷存陈京《郊庙歌辞.享文敬太子庙乐章.登歌》:“歌以德发,声以乐贵。乐善名存,追仙礼异。鸾旌拱修,凤鸣合吹。神听皇慈,仲月皆至。”

3.陈京上疏三篇:《请为献祖懿祖立别庙疏 建中二年九月(公元781年)》,《祧献懿二祖议贞元八年正月二十三日(公元792年)》,《请定祭庙位奏 贞元十九年三月(公元803年)》,时间781年、792年、803年,网上可查阅。

4.陈京于贞元十一年秋闰八月十七日辛巳(795年)作《大唐同州澄城县令郑公德政碑并序》,原文略,网上可查阅。

5.《论语集注大全卷一》:“学而第一 陈京事唐徳宗帝,讨李希烈,财用屈,京为给事中,与戸部侍郎赵賛请税民屋间架,籍贾人资力以率贷之,后以事罢为秘书少监,卒。”网上可查阅《论语集注大全卷一》。这里对陈京降职说得清清楚楚。

6.《井观琐言卷之二.闽南郑瑗撰》:“唐贞元元年(785年),卢杞遇赦,量移长史陈京赵需等争之,德宗大怒,左右辟易,京顾曰:‘赵需等勿退。’史以京顾为人姓名,胡讥?其不识文理是矣。予按柳子厚撰《秘书少监陈京行状》云:‘上将复前为相者,公率其党争之,上变于色,在列者感恟而退,公大呼曰:赵需等勿退!遂进而尽其辞焉’。”网上可查阅全文。这里记录了陈京因进谏惹怒德宗皇帝。

7.韩愈《与陈给事书》,白居易《与陈给事书》,原文略,网上可查阅全文。

8.柳宗元《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五代祖某陈宜都王。曾祖某,皇会稽郡司马。祖某,皇晋陵郡司功参军。父某,黄右补阙、翰林学士、赠秘书少监。

公姓陈氏,自颍川来,讳京。(大历元年)举进士,为太子正字、成阳尉、太常博士、秘书少监。自考功以来,凡四命为集贤学士。德宗登遐,公病痼,舆曳就位,备哀敬之节,由是滋甚,遂以所居官致仕。贞元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终于安邑里妻党之室。无子。”贞元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即公元805年4月。

9.柳宗元作的《先君石表阴先友记》:“陈京,泗上人。始为谏官,数谏诤。有内行,文多诂训。为给事中。上方以为相,会惑疾,自刃,废痼卒。”网上可查阅全文。

小结:陈兼与陈京为父子关系;陈京仕唐德宗朝,殁于805年4月,与德宗同年去世。

第三代,陈京嗣子陈褒

1.《江州陈氏义门碑》:“按陈氏宗谱,自汉太邱长实之后,及宜都叔明四世孙兼,举唐高宗上元进士,为右补阙,赠秘书少监。生京,开耀时进士及第,官至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无子,以从子褒为嗣,盐官令。生灌,官高安县丞,生瓖,避难于泉州,生伯宣。”褒为陈京嗣子,官至盐官令。

2.《江西通志.陈氏书堂记.徐锴》:“浔阳庐山之阳有陈氏之书楼,其先盖陈宜都王叔明之后,曰兼,为秘书少监,生京,给事中,以从子褒为嗣,至盐官令。生瓘,至髙安县丞。其孙避难于泉州之仙游,生伯宣,注史记今行于世。”陈褒,官至盐官令。

3.《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陈兢,江州德安人,陈宜都王叔明之后。叔明五世孙兼,唐右补阙。兼生京,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无子,以从子褒为嗣,褒至盐官令。褒生灌,高安丞。灌孙伯宣(此应为灌子镶,伯宣未泉州避难),避难泉州,与马总善。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后游庐山,因居德安,尝以著作佐郎召,不起,大顺初卒。伯宣子崇为江州长史,益置田园,为家法戒子孙,择群从掌其事,建书堂教诲之。僖宗时尝诏旌其门,南唐又为立义门,免其徭役。崇子衮,江州司户。衮子昉,试奉礼郎。”以从子褒为嗣,褒至盐官令。

小结:陈京嗣子陈褒,为父子关系,陈褒比陈京后出生。

第四代,陈褒之子陈灌

《江州陈氏义门碑》、《江西通志.陈氏书堂记.徐锴》、《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都记载为“褒生灌”,褒之子灌。义门陈族谱同样都记载为褒之子灌。

小结:陈褒之子陈灌,比陈褒后出生,后去世。父子关系无法交换。

第五代,陈灌之子陈镶

《江州陈氏义门碑》:“生灌,官高安县丞,生瓖,避难于泉州,生伯宣。”《江西通志.陈氏书堂记.徐锴》:“其孙避难于泉州之仙游,生伯宣。”避难于泉州应为灌之子镶,伯宣在泉州出生,不能叫做“避难泉州”。《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灌孙伯宣”,未出现伯宣之父“镶”。义门谱都记载为“镶”。

陈灌之子记载是统一的:镶。

小结:陈灌之子陈镶,比陈灌后出生,父子关系无法更改。

第六代,陈镶之子其中一个是统一的:伯宣公。

1.《江州陈氏义门碑》、《江西通志.陈氏书堂记.徐锴》、《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统一为:伯宣从福建泉州仙游移居庐山,这是无异议的。

2.《江西通志卷九十二.人物【二十七】九江府》唐:“陈伯宣,陈宜都王之后,避难泉州,与马总善,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后游庐山,居徳安,以著作佐郎召不起,大顺初卒(890年),子崇为江州长史,益置田园为家法(890年制家法),僖宗时尝旌其门,南唐又为立义门,免其徭役。”

注:【避难泉州与马总友善】应为伯宣之前辈,马总800年贬泉州,公元823年殁,马总的史料比陈京更丰富,网上可查阅。陈京805年殁,马总不可能与陈京的玄孙友善,中间相隔褒、灌、镶三代人,这是人类历史上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3.有宗谱记载:约在唐会昌年间(841-846),陈兼的六世孙陈伯宣与父由闽到庐山隐居,初居庐山圣治峰,再迁庐山太平宫,后迁庐山脚下德化县甘泉乡甘水垅(今九江县狮子乡牌楼村有义门山、义门铺,因明朝于此建“义门遗址”牌坊,故称牌楼村)。乾符二年黄巢起义,乾符四年(877年)六月因柳彦璋袭陷江州,大肆剽掠,为避兵乱,伯宣公再次举家迁往德安,同陈旺六世孙陈伉之家合族同处。时陈伉为自然家长,几年后,伯宣子陈崇接任陈伉为义门第三任家长,故有“青,显祖也;伉,二世长;崇,三世长”之说。

小结:陈镶之子伯宣,伯宣比陈镶后出生。陈兼到伯宣这六代人出生顺序无法更改,没有一个人可以提前到父亲之前出生。只能是:陈兼生陈京,陈京嗣子陈褒,陈褒生陈灌,陈灌生陈镶,陈镶生伯宣,一个也不能动。

这就是父子关系一代一代人构成的严密的世系。

现在说清了伯宣公即前几代人,父子关系不能交换,儿子不能在父亲之前出生,没有人反对吧?

为何要强调父子关系不能交换,父亲不能改成儿子,儿子更不能更换成父亲?因为有人正在做祖孙颠倒、父子关系倒置的事情,如有人把伯宣公出生年代提前到公元600多年,有人提前到公元700多年,在陈兼之前伯宣公就出生了。陈京之后还有陈褒、陈灌、陈镶三代人,陈伯宣怎么能超越他自己前五代人而出生呢?人类社会不存在这种现象。

可以肯定:伯宣公之前,无法插入旺公七代人。伯宣公之后能插入旺公七代人吗?

陈兼仕唐玄宗朝,陈京仕唐德宗朝,陈京805年殁,经褒、灌、镶、伯宣四代人,从陈京之后到陈崇890年制家法,计85年五代人。若在伯宣与陈崇之间插入旺公一族“檀(旺公父)—旺—机—感—蓝—青—仲(崇父)”七代人,陈京后5代+陈旺7代等于12代,于是荒唐的事情出来了:85年中即出生12代人,七岁出生一代人,严重背离人的生理规律,此为老谱严重错误。

把话说远一点吧,再看看《黄帝内经》揭示的生理规律: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7岁)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14岁)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21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28岁)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35岁)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42岁)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49岁)

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伯宣公后面更无法能插入旺公七代人。805年到890年计85年,崇公制定家法时至少有30岁,85年-30年=55年,如果崇公是青公之孙即“仲之子”,就是说在陈崇出生前已经有旺公七代人加进伯宣到陈崇之间,也就是在55年之中,有陈褒-陈灌-陈镶-伯宣-檀-旺-机-感-蓝-青-伉六弟兄,共十一代人。55年中父子关系有十一代,何其荒谬!

现在可以肯定:伯宣公之前无法插入旺公七代人,伯宣到陈崇890年制定家法其间,更无法插入旺公七代人。

这就是时间证明“伯宣孙旺”是假的,是错误的。

所以,我必须更正“伯宣孙旺”之错,更正之后,义门陈人出生才属正常,才属于正常的人类,才符合人类的生理规律。

注:伯宣可能有“孙旺”,但绝不是731年迁居德安县的陈旺,不能混为一谈。

依据《义门碑》,从叔明到到伯宣到陈崇是完整的世系,两句错误“伯宣与马总友善”“伯宣孙旺”造成义门陈世系极大的错误。《义门碑》上记载的旺公世系,无论旺公的上源是谁,这里的旺公几代人是一支独立的族人,只是与伯宣公家合族同处而已,旺公支系是独立的世系。

陈兼(仕唐玄宗朝)生四子当、苌、京、归。三子陈京(仕唐德宗朝),以从子褒为嗣,褒生灌,灌生镶,镶生阔,字伯宣,伯宣子陈崇、陈勋、陈玫。

旺生机,机生感,感生蓝,蓝生青,青生六子:伉、侍、仲、俛、伟、伸),这就是旺公一族人应有的历史地位。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