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抱朴子》:世上万物久炼成精者,都有能力变化假象迷惑世人,「惟不能易镜中真形」,它们只要一见铜镜,就暴露本来面目,于是赶快逃走。
青铜镜还有镇宅的妙用,辟邪恶!
“见日之光”镜,年代:西汉,重量:50g
透光镜是一种特殊的青铜镜,镜面不仅能照人,当阳光或平行光照射镜面时,镜面的反射投影能出现与镜背的文字和纹饰相同的影像。此镜因在铜镜背面花纹外侧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得名。
透光镜的奇妙一度引起了人们的好奇,经过文物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的合作研究,透光镜的谜底已被揭开。铸造透光镜有两个关键:一是铸造过程中的冷却凝固的工艺,即铜镜在迅速冷却时,镜背的花纹在凝固收缩中,纹饰的凹凸会使镜面产生与镜背相应的轻微起伏;二是研磨抛光的工艺,镜面在研磨抛光中又产生新的弹性变形,进一步增添了镜面起伏。当两个条件都具备时,就会产生“透光”效应。
中平四年群神镜,年代:东汉,重量:1360g
神人神兽画像镜,年代:东汉 桓帝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重量:820g
唐 鹦鹉衔枝绶带纹铜镜
年代:唐(618-907年),尺寸:直径28厘米
半圆钮。莲瓣纹钮座,镜背纹饰为一对鹦鹉,口衔折枝花果,爪攫蓓蕾花结绶带。鹦鹉体形雄壮,长尾飘曳。折枝花果纹花朵盛开、枝叶繁茂。绶带共有两组,尾端系流苏,宛转飘荡,似在空中飞舞。该镜体型硕大,工艺精湛,其产地很可能是当时的铸镜中心——扬州。青龙镇遗址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兴起于唐中期,繁盛于两宋,是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青龙镇地处南北海路交通的要冲,又有吴淞江、长江沟通内陆,所谓“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因此逐渐发展成为“海商辐辏之所”,甚至日本、新罗、广南等地海船每年都要到青龙镇进行贸易。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市镇文化的繁荣,北宋诗人梅尧臣曾记载青龙镇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是为江南巨镇。
唐 龙纹葵花镜 尺寸:径15.6厘米,重量:590克
明 戏曲人物铜镜年代:明(1368-1644)尺寸:直径10.5厘米花架形钮,上置盆花。戏台以镜钮为中点向左右展开,镜钮左侧有二人,一人手捧物件;另一人手执宝扇。镜钮右侧也有两人,一人身体微微向前曲恭,双手捧物;另一人长须飘髯,双手亦捧一物。前台有两人,并置鹿、蟾蜍等。戏台有铺瓦屋顶、垂莲柱、挂落、格扇门窗和栏杆等建筑构件,上饰各种纹饰。明代戏曲的发展,北方仍以大量的杂剧为主,南方则在明代中叶之后演变为传奇,由此开辟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二个黄金时期,此镜正反映了这种历史状况。戏台部分与镜体分别浇筑,再将两者嵌合而成
汉代铜镜才有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