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记者,前两天有个署名‘孙玉华’的市民给场部捐款1000元,这个‘孙玉华’很可能就是我们苦苦寻找32年的那位‘爱花’啊!”4月23日,连云港南云台林场场部办公室工作人员王三祥激动地给记者打来电话。就是这通电话,瞬间点燃记者想再次寻找这位“爱花”的热心市民。

玉兰花王
玉兰花王濒临枯死 她化名“爱花”连续捐款29年
故事要从1996年说起。连云港南云台林场东磊延福观内生长着4株古玉兰树,最大的两株树龄在千年以上,被称为国内最大的玉兰花王,树龄最小的两株也有400多年,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名木,每年早春,玉兰花开,如鸽展翅。

玉兰花开

玉兰花开
1996年,由于受虫害和自然老化影响,这4株古玉兰树势走弱,其中两棵玉兰花王甚至一度濒临枯死。当年4月份,当地媒体记者得到此消息后,连续刊发报道为呼吁社会各界保护港城这珍贵的“绿色古董”。连云港一位热心市民看到报道后,用署名“爱花”向“玉兰花王”汇来第一笔1000元捐款,并注明“用于保护中国玉兰花王”,但其并未留下详细地址和姓名。此后每年在4月中旬玉兰花开前后,林场都会收到300元至1000元不等的捐款,署名都是“爱花”,至2024年已坚持29年,累计捐赠善款达11000元。

玉兰花开

玉兰花开
为救玉兰花王 林场设立玉兰花王保护基金会
据南云台林场场部办公室工作人员王三祥介绍,当时编号第043玉兰花王离地1米左右的主躯干已枯烂成洞,树洞里被游人投满了垃圾,另一棵玉兰花王2米处主躯干也有一个枯烂的树洞。连云港日报记者的两篇报道,引起了时任南云台林场领导的重视,当年就请了省农林厅相关专家来现场考察,并给出拯救玉兰花王的方案。
“为了更好地把‘爱花’人士捐赠的善款用于保护古玉兰树,南云台林场于1994年投入资金10000元,设立玉兰花王保护基金会,至今基金已累计达20多万元,为充分运用好玉兰花基金,林场设立了专用账户,专款专用,并指派专人建档造册,精心管护,同时,每年坚持请林业专家为古树问诊把脉,确保古树健康生长。”采访中,连云港南云台林场党委书记、场长江尧凯告诉记者。

汇款凭据
“古玉兰树今年的花量较去年增加了两成,繁花凋零后的古玉兰看起来枝繁叶茂,这位隐姓埋名32年的好心人——‘爱花’功不可没!”。南云台林场一名职工由衷感叹。
29年匿名捐款 同事说她是个热心低调的人
为保护玉兰花王连续29年捐款,这位一直署名“爱花”的热心市民究竟是什么人呢?这也引起了南云台林场场部领导以及媒体的关注。但由于其在捐款时,并未留下姓名、地址及联系电话,29年间,记者也曾多次寻找,但一直都未寻到“爱花”的任何讯息。

汇款凭据

汇款凭据

汇款凭据
4月21日,连云港南云台林场收到署名为孙玉华的热心市民寄来的1000元汇款单。那么这次汇款人孙玉华究竟是不是此前隐姓埋名的“爱花”呢?王三祥笃定地告诉记者,每年这个季节,只有一个人会给“玉兰花王”捐款,那么孙玉华肯定就是“爱花”!
记者看到取款通知单上的汇款人为“孙玉华”,工作单位是“江苏省连云港汽车运输有限公司”,联系方式是一个手机号码。当记者多次拨打取款单上的手机号码时,电话虽然接通了,但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记者又找到了连云港汽车运输有限公司,该公司党群部部长周树成告诉记者,经过翻阅档案,他们公司的确有孙玉华此人,而且曾经做过该汽车运输公司的工会主席,其1970年3月参加工作,早在2008年就已经退休,目前应该有73岁了。周部长又从他熟悉的公司退休老同事的嘴里得知,连续29年署名“爱花”的捐款人就是孙玉华老人,她在工作时就一直乐于助人,为人热心低调,即使做了好事,从不愿意跟别人说。

给场部领导的信

给场部领导的信
两封信的草稿纸 让人看到让她坚守30年的理由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打听到孙玉华老人所住的小区,4月25日上午10点多,记者敲开了孙玉华老人的家门。
“爱花”阿姨,我们找了您很多年,今天终于见到您了!”
“哎呀,你是怎么找到我家的呢?快进来坐吧!”记者表明身份后,孙玉华老人一脸惊讶后,又热情地招待记者。
“既然你都找到我了,那我也没什么好在隐藏的了。其实真是很小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每次看到你们在报纸电视上寻我,我其实挺内疚的,感觉浪费了公共资源还有你们记者的时间。”坐在餐桌旁,记者和孙玉华老人就这样聊了起来。
“我以前去给南云台林场兰花保护基金会汇款,不填真实姓名和地址电话都可以汇出去的,今年不知为啥不行了,那天我跑了两个邮局,都必须要用本人身份证才给汇款。要不然,我还是会以“爱花”的名义捐款的。”
谈到最初捐款的原因,孙玉华老人说,当时看了连云港日报的记者的两篇报道后,内心触动很大,久久难以平复,所以就有了捐款救玉兰花王的想法。

今年的汇款凭据
1996年4月18日,她给南云台林场场部写下这样第一封信:“读了4月16日、18日连云港日报刊登的《玉兰花王,还能挺多久?》和《救救玉兰花王》这两篇文章,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特别是读了《救救玉兰花王》的文章之后,我的心情更是难以平静。一定要救救玉兰花,让她把美丽留给人间,我爱家乡连云港;更爱家乡的玉兰花。随信寄去人民币1000元,为保护玉兰花出一点微薄之力,献一份爱美之心!”
当年5月28日,当孙玉华老人得知两棵玉兰花王得救之后,又给南云台林场兰花王保护基金会写去一封信。她在信中表示,“今后每年四月我都要寄去200元,直到退休,直到我生命的终止。随者单位经济效益的好转,工资会断增加,我对爱花基金会的投入也要有所增加的。我衷心祝愿玉兰花永远把类丽献给港城人民,献给美好的人间,我只想让人们知道港城有这样一个市民,连港汽车运输总公司有这样一个职工,做了这样一件小事就足以。”

孙玉华老人

孙玉华老人
为了兑现自己信中的承诺,除了1996年孙玉华老人两次捐款1200元外,1997年至2000年,她每年都给玉兰花王保护基金会捐款200元。2000年至2010年,她每年捐款300元;2010至2020年,她每年捐款400元;2020年至2024年,她每年捐款500元;今年她捐了1000元,全部用于玉兰花王的保护。
临别前的两个小秘密 相约明年去看玉兰花
最初捐款时,她是瞒着单位和家里人的。一次,有记者找到她当初在邮局捐款的视频拿到她单位时,被她一口否认。10年前,他老伴在抽屉里无意中翻到这些票据,才知道她做了这么多年的好事。再后来,她闺女闺女婿也知道了,但全家对她就两个字——“支持”!
孙玉华老人说,她之所以留存这些票据,是因为现在年纪大了,真怕把汇款名称和地址给忘了。
采访最后,记者加了孙玉华老人的微信,记者注意到她的微信名字叫“保卫和平”,让人感觉有些奇怪。孙玉华老人看出了记者的疑惑,悄声说:“我告诉你两个小秘密,我刚接触微信时,就想着起个什么微信名,正好想到我老伴小名叫和平,所以我微信就起了保卫和平的名字,还有一个小秘密要告诉你哦,我真有个姐姐叫孙玉兰,哈哈哈……”说完,她又爽朗地笑了。
在送记者出小区的路上,记者才了解到孙玉华老人平时很少坐车,因为她晕车,由于不会骑电瓶车,她只能坐公交车或者打车去邮局汇款。最让人想不到的事,老人匿名捐款这么多年,却因为平时生活琐事太多竟然一次都没有到场看过玉兰花王。临别前,记者与其约定,明年4月中旬,一起去看玉兰花。

记者和孙玉华老人合影
记者手记:一句承诺,一生坚守
早在2007年,记者刚到连云港记者站工作时,就被“爱花”的事迹所感动,当年就曾尝试通过邮局、警方希望能帮忙找到“爱花”本人,无奈寻找多次都未果。
这次记者从汇款单上终于找到了“爱花”——孙玉华老人后惊喜不已。也是因为当面采访到她,通过她拿出来的那些汇款单据和信件,记者才了解到,竟然因为信上的一句承诺,她整整坚守了30年。在出孙玉华家小区的路上,在听到孙玉华老人说的“我会一直捐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点”那句话时,令人为之动容,真的是一句承诺,一生坚守。
值得多说一句的是,全国重大典型——连云港新浦汽车站的“雷锋车组”,就下辖于孙玉华老人的单位连云港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在这片浸润着善意的土地上,无论是感动了亿万国人的“雷锋车”,还是默默坚持33年的“护花人”,都令人赞佩与动容。祝福“爱花”的孙玉华老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