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征文|《我与春联的不解之缘》孙凤山—006号

大豫出版 2025-02-02 20:57:34

我与春联的不解之缘

文/孙凤山

我的故乡前口孙村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年关之门关上前夕,春意就挤进来了。你瞧,挤进来的春意追随着蜡梅,在前口孙村口门前绽放醉人的微笑:年景、喜庆、祝福、祈盼、春光、春风、春雨……而用毛笔、墨汁把春意和寄托定格在红纸上,并联结除夕和春节,联结财门和鸿运,联结和谐和安康,这便是春联了。

春联,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和吉庆的表达方式。其历史源远流长、手法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含蓄、祝福千家万户,是中华民族精粹之一,是传统文明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中华民族欢度春节的一种特有的习俗。在除夕,一副中国红从腊味中站起,加持愿景、祝福、祥瑞和希望,在年关凝眸,鲜活的珠联璧合在千家万户绽放出生活的五彩斑斓,对仗的天空垂钓门楣上的欢欣,驻扎浓烈的乡愁,一浪浪的喜庆气氛从四面八方涌来,凝结成两幅鲜红的微笑,预约一年吉祥,天使的翅膀张贴一副激情澎湃的诗行。

春联历史源远流长——在年关孕育,在除夕开花,在春节结果

记得我写春联是1973年,我刚12岁,上初一,算是我们村最高文化了,与上过私塾的老会计,一起承担起给全村家家户户写“门对子”重任。那时我们村管春联叫“门对子”。其实,我毛笔字才写几个月,都是给老会计当下手,研墨、裁纸、镇纸之类。老会计一遍写一遍给我讲解春联那些事。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每逢过年,用桃木做两块大板即“桃符”,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在卧室门上题:“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无数的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后来,我发誓写好春联,在书法上下了很大功夫,第二年,我便能够独自写春联了。在我看来,春联应该是孕育的,在年关里有肥沃的土壤,最适合在除夕开花,在春节结果。闯进年关,盘点收成,前瞻未来,制定计划,置办年货,裁做新衣,张贴年画,排练花灯……浓浓的年味醉着百姓。蒸年糕、宰年猪、点豆腐、回娘家、接财神、祭灶堂……香香的年味漫着人家。在浓浓、香香的年味里,所有的欣喜浓缩、所有的兴奋凝固,这得益于鲜红的春联;在年关的最深处,所有的祝福物化、所有的祈盼结晶,这归功于新颖的春联。我爱写春联,为村上人服务。我爱春联的春,爱春联的联。我爱春联,便保护春联。我保护春联,坚定、执着,我将春联保护到365个日子。占得高枝孵彩梦,枝头幸福吉祥。春联在一副虔诚中安身立命,一年一度的永恒,盛开的爱的愿望和春的脚步,在欢颜中张开远翼,奔赴美好新征程。在我看来,一副祝福和祈盼是最耀眼的乡愁符号。与心中的灯笼一起,高高举起民间精彩的话题,流逝的情感找到归宿。在春联里发芽的红,开放新时代的诗意美好,一路明亮。瞧,高高挂起的红晕,步伐总在前面。一抬头,就会猛烈地看见无穷的神力。春联是离我们最近的祝福和祈盼,从故乡的门楣启航。多少年了,重复一种传统的姿势,虔诚文静地守卫在门口,拔节一年的安康,抬升一个家的高度,绽放新春的花朵!

春联手法对仗工整——在欢颜中张开远翼,奔赴美好新程

为了除夕写好春联,家家户户不一样。我开始到处搜集春联,以便除夕挥毫泼墨。一是,做有心人,走村串户时,我随时记下春联内容;二是,想方设法购买相关书籍。因为地处穷乡僻壤,要到十几公里以外的小镇新华书店去买。在我看来,春联是除夕所贴的迎春喜庆、祈祝吉祥的对联,是“对”与“联”,即“上联”与“下联”的合称。一联是幸福和吉祥,一联便是祝福和祈盼。多少年了,她一步一个脚印地在骈文和律诗基础上形成,并以对偶为基础特征,不仅仅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联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从而使迎春喜庆、祈祝吉祥具有独立意义的文学形式,而且重复一种古老的姿势,虔诚地、静静地守卫在门口,不断地抬升着每一年度的吉祥幸福和每一代人的心灵高度。我清晰地记得,有一则灯谜说得好:“两姐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每当除夕来临,一浪一浪的喜庆气氛仿佛从四面八方涌来,凝结成两幅鲜红的微笑,那么夺目、那么深沉、那么慰藉……

后来,我考取了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南京航校,终于走出了穷乡僻壤。我最喜欢留意的还是春联。这春联在中国红里典型,在民间习俗中典型。这是中国大门上的红,红遍黄土高原,红到天涯海角,红透东方海岸,红上西部雪山。这是两幅鲜红的、新颖的微笑,一幅是幸福和吉祥,一幅是祝福和祈盼。你瞧,红春联就像两面红旗,伸进正月,领导着红灯笼、红气球、红福字、红头绳……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红,多少个轮回,红春联,重复一种传统的姿势,虔诚地、默默地用“红”守卫在门口,不断地抬升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还有每一代人心灵的高度。我爱春联,爱春联的红,爱春联的“民”,更爱春联的“境”。我爱春联,便亲自书写春联。我书写春联,一年又一日,在年关,在除夕。二十多年前,为乡亲邻居,应接不暇;二十多年来,为同事街坊,乐此不疲。我将春联从心上写到门上。多少目光汇拢过来,刷新鲜红的微笑,抚摸共同的愿望。守望的蜡梅越过凛冽的寒风,从这肥沃的吉祥和祝福里找到了不朽,在高光时刻生长诗情画意,一盏灯笼从千古绝唱中照亮新春向往。千年诗词浸润的烟火,浓缩着新春祝愿,无意中踩着的坎坷,也被饱满的汉字抹平了曲折的思绪。

春联寓意深刻含蓄——向新春靠拢,献上平视世界的厚礼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从南京航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每当春节期间回乡,仍然为乡亲们服务。这时候我能够自撰春联了,字斟句酌,讲究修辞、寓意,祈求洪福时运、寄托美好情谊,各行各业精彩迭出、千家万户异彩纷呈。譬如,我给一药铺撰写的是:“百岁青山寿,一林红杏春”,不仅说明了药品对健康的保障作用,而且祝愿乡亲们健康长寿如春天般具有活力,也算妙趣横生,读来回味悠长。又如一歌颂改革开放政策的春联:“醉我春光如美酒,惠民政策胜甘霖”,春光、甘霖均一语双关,千千万万的“我”得到了恩泽,意境深远。再如,我给村上一理发店撰写的春联是:“做天下头等事业,用世间顶上功夫”,虽然春意欠缺,却表明了职业,又宣传了手艺。自古以来,写春联颇具匠心;贴春联,已成习俗;赏春联,更有意味。我想起一个典故:明太祖朱元璋不仅微服出城,观赏笑乐,还亲自题春联成为佳话。有年除夕,他巡视途中,见一户门上未贴春联,得知阉猪的。朱元璋就特地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立意生动贴切,不乏幽默。我还参加了故乡新春联大赛,获得一等奖,作品是:“燕尾剪窗花,含半城山、半城水;兔毫写楹帖,嵌一个福、一个春。横批:民熙俗阜”。有一副春联参加山东聊城临清清源正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举办的全国征联大赛:“品牌一个,名片一张,梧桐引得凤凰落;古道千春,桑林千顷,金玉迎来日月红。”被评委一致认定:比喻得体,上联以种梧引凤喻桑黄产业起步,以金玉迎日月喻产业发展,再加上前两分句必不可少的铺垫,使联语气脉顺畅,虚实相生,简洁明快,毫不拖泥带水。

春联应该是唯美的,在装饰张贴上美,在诗情画意里美。不论贫寒还是富贵,不论庶民百姓还是名门望族,不论南方还是北国,每一个家庭都会在年关备置红纸,办几副春联:前门、后门、厢房门、院落门……从千古绝唱中溢出向往、从一年经历中挤出憧憬、从美好祝愿中提出精粹。祖辈无意中,踩着了自己曾经熟悉的沧桑,大块汉字精神饱满地抹平了曲折的思绪。父辈有意中,撞着了自己曾经踏平的坎坷,两副联句气势恢宏地放飞了梦想。春联在骈文和律诗基础上形成,诗情画意,祈求洪福时运、寄托美好愿景:有的婉转含蓄祈年延寿,有的豪放粗犷求财请安,有的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有的借古喻今激浊扬清。我爱春联,爱春联的美,更爱春联的“彩”。我爱春联,便阅读春联,走近百家;我爱春联,便欣赏春联,留意万户。我在春联里读着古老的传统和中国的文明……

春联祝福千家万户——一副虔诚值守,一副祝福祈盼

春联之美在于愿景。在装饰张贴上美,在诗情画意里美。不论贫寒还是富贵,不论庶民百姓还是名门望族,不论南方还是北国,每一个家庭都会在年关备置红纸,办几副春联:前门、后门、厢房门、院落门……从千古绝唱中溢出向往、从一年经历中挤出憧憬、从美好祝愿中提出精粹。祖辈无意中,踩着了自己曾经熟悉的沧桑,大块汉字精神饱满地抹平了曲折的思绪。父辈有意中,撞着了自己曾经踏平的坎坷,两副联句气势恢宏地放飞了梦想。春联在骈文和律诗基础上形成,诗情画意,祈求洪福时运、寄托美好愿景:有的婉转含蓄祈年延寿,有的豪放粗犷求财请安,有的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有的借古喻今激浊扬清。我爱春联,爱春联的美,更爱春联的“彩”。我爱春联,便阅读春联,走近百家;我爱春联,便欣赏春联,留意万户。我在春联里读着古老的传统和中国的文明……

春联是受华夏大地千家万户欢迎的特殊形式的诗。她的风格是千姿百态的,有的婉转含蓄祈年延寿,有的豪放粗犷求财请安,有的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有的借古喻今激浊扬清。于是,时值除夕,多少目光汇拢过来,刷新两联鲜红的微笑,红底汉字精神饱满,执着地抚慰共同的愿望。亘古通今的习俗,从这肥沃的吉祥和祝福里找到了不朽,尽情地生长着诗情画意。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和年庆方式,已经传入越南、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也保留着贴春联的风俗,华夏精粹之一——春联名扬全球。辞旧迎新,需要一种盛大的仪式燃亮吉庆,春联修饰新春,唯美了一年愿景和千家万户祈盼,一对鲜红的组合值守吉祥荣光。

年关的门就要关了,春意已经挤进来了。我毅然拿起了毛笔,等待着、等待着大张的红纸。可是,现代化的彩色胶印机千篇一律,将年味笼络成一个过程,把传统定格成一个程序,少了一份期待,少了一份祝愿,更少了一份诗情画意。我在习俗面前陷入了沉思,但墨汁不是眼泪,我还是拿起了笔……

作者简介:孙凤山:安徽芜湖人,1994年加入中国作协。已在《人民日报》(作品版)等3290余家媒体发表作品,已获《人民文学》第二届“科学精神与中国精神”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等1756项。此作者为大豫出书网特约作者。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转载时请务必联系大豫出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