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养老,这是老一代人的思想。
多生几个有保障!
在《外来媳妇本地郎》里的主题曲中,还记得那句“生子未必就是福”吗?
主人翁康伯抚养了四个儿子,到了最后,康伯和康婶却在养老院生活。
这样的设定,不禁让人感叹,多子未必有福!
当然,康伯和康婶时不时地回到康家,看望他的后代们。
在整个康家里,康伯扮演着老传统的思想,他有着自己的想法。
在《外来媳妇本地郎》的起初,康伯希望他的儿子们能够娶本地媳妇,家里的“光、宗、耀、祖”四兄弟都不敢“违背”康伯的意思。
哪怕,他们的对象都是外地人,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康伯接受。
其实,康伯的思想,是代表着老一代人那种不接受外来文化的思想,虽说康伯为人正直,不爱占别人便宜,富有人情味,还愿意为别人出头,但他的思想就是不接受外来文化。
与其说他不思进取、思想顽固,倒不如说康伯是不愿接受,不愿意去改变他的认知。
故而,在起初的康伯极力反对儿子们娶外地媳妇的。
在康祈耀的那边,康伯甚至觉得邻居的祝婉玲不错,为此还替祝婉玲写一封情书给自己的儿子康祈耀,可见康伯的态度坚决和主动出击。
然而,最懂他的人,莫过于他的儿子们,在儿子们集体抱团的情况下,才让康伯退让。
老大康祈光娶了河南的香兰。
老三康祈耀先娶了上海的幸子,离婚后再娶四川的黄菲。
而老四康祈祖不甘示弱,直接娶了美国的戴安娜。
这就是“叛逆”吧!
康伯越是强调的事情,儿子们越是对着干。
也正是这样的设定,让《外来媳妇本地郎》一开播就广受好评,一下成为广东及广西一带的热播剧。
不知不觉之间,《外来媳妇本地郎》已经拍了二十二年,四千集的成绩,一直讲述着康家的故事。而康伯从一头乌黑演到了白发苍苍。
近年来,康伯的戏份逐渐变少。
少了这位康家的精神支柱,似乎少了点味道。
因为康伯饰演者身体不适,编剧直接将康伯“安排”到乡下去,和康婶一起过起了日子。
但这样的设定,对应开头曲“生子未必就是福”,似乎有些伤感。
儿子再多又如何?到最后还不是后半生到乡下养老。
当然,康伯时不时地出现在康家中。
“乡下仔”的康伯!饰演康伯的演员名为龚锦堂,他出生于广州。
在那个年代,他的父母为了儿子能够平安,将龚锦堂送回了老家番禺。
在龚锦堂的童年里,没有父母这个概念。
直到他的九岁那年,才被父母带回广州。
为了补回龚锦堂的童年,他的父母经常带龚锦堂出去玩。
可在番禺生活了九年,让龚锦堂讲了一口番禺话。
他的语调和广州话格格不入,在他读书期间,他的同学们经常说他是乡下来的。
“乡下仔”便是他的童年标签。
起初的他很在意,他生气过,烦恼过。
但无济于事。
但龚锦堂为了融入新的生活,他在语言上下了功夫。
让他的话变得纯正起来。
在他读高中时,几乎听不出他的番禺语调了。
在1958年,龚锦堂在广州十三中就读高二,有位学长对他说“考入戏剧学校吃饭不用钱,又有零钱花。”
这句话说进了龚锦堂的心里,于是他开始打听戏剧学校的消息。
其实龚锦堂起初的目标是想考上海交通大学,当一名造船工程师。
也许是家庭条件问题,他不得不妥协。
初出茅庐的龚锦堂都不知道何为演员?
几乎没有基础的他来到戏剧学院,懵懂地报名,懵懂地考试。
这样的他,居然顺利进入戏剧学院。
面试他的是广东话剧团团长乔毅,乔毅第一眼看到龚锦堂时,便觉得他是可塑之才。
尽管龚锦堂没有多少基础,但龚锦堂不胆怯,而且在外表上,龚锦堂高大儒雅,经过打磨一番,定有成就。
四年后,龚锦堂学了几年的表演,也正式成为一名演员。
龚锦堂因为自身魁梧,得到机会出演话剧《夺印》中的男主角之一民兵队长,紧接着一下得到话剧《千万不要忘记》中的男一号,饰演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工人丁少纯。
从此,龚锦堂的演员道路大开。
在1986年,龚锦堂涉及影视,出演电视短剧《顺意坊》里的小市民“大粒墨”,在龚锦堂眼里,出演话剧和出演电视剧,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人到六十,有心无力。
在艺术的路上,龚锦堂贡献了大半生。
在他六十余岁时,按照之前的计划,他本打算退休,不再接剧本。
名,他已有。
利,他也有了。
他要开启“养老”模式。
然而,一位不速之客打乱了他的计划,这位就是《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导演,导演拿了一本厚厚的剧本给龚锦堂看。
但龚锦堂一开始是拒绝的,但他看到剧本的故事,知道康家的核心讲的是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的故事,一时间他的心松动了。
起初的他来到广州,不就是受到这样的歧视。
深有体会的龚锦堂知道,将这样的内容拍成连续剧,很有意义。
没有过多的考虑,他答应了出演这个角色。
在2000年,《外来媳妇本地郎》播出。
到现在过去了二十二年,康家故事还在继续,但先行者“康伯”龚锦堂已年迈,只能将重任交给康家二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