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书法灵魂,莫让现代书法“误入歧途”
无明月夜
2025-01-07 17:02:32
在时代浪潮的席卷下,书法艺术这片古老的天地也历经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冲击。然而,当下部分现代书法作品却悄然偏离了书法艺术的正轨,走向了令人担忧的方向。
书法,绝非简单的笔墨在纸张上的舞蹈,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外化呈现。从仓颉造字的神秘起源,到甲骨钟鼎的古朴厚重,再到各代书法大家风格各异的传世之作,书法始终沿着一条既遵循传统规范,又包容个性创新的道路稳健前行。
但如今,部分所谓的“现代书法”却将印刷体奉为圭臬。行书,本应是行云流水、灵动多变的艺术表现形式,却被生硬地束缚在印刷体的框架里。当行书失去了其独特的韵律与节奏,失去了笔锋流转间的自然随性,也就失去了灵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20个“之”字,形态各异,却又和谐统一于整篇作品的气韵之中,这便是行书不拘一格的生动例证。若将其写成千篇一律的印刷体模样,那“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又从何谈起?
行书,应是书法家情感与思想的自由抒发。它允许在遵循基本笔法、字法、章法的大规范下,展现出细微之处的不同。这种小不同,是书法家个人风格的彰显,是其对书法艺术独特理解的表达。颜真卿的行书,在雄浑大气中饱含悲愤激昂;苏轼的行书,则在跌宕起伏间尽显豁达超脱。他们的作品,在笔法的运用、笔画的粗细、字形的大小等方面,都在大规范之内有着丰富多样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让书法作品拥有了独特的生命力,成为艺术史上不朽的瑰宝。
现代书法若一味追求印刷体般的规整,无疑是舍本逐末。书法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在有限的规范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每一个字都是书法家与笔墨对话的结晶,每一次运笔都是情感与技巧的交融。我们应当珍视书法艺术的传统,尊重行书的独特审美,鼓励书法家在大规范小不同的原则下,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只有这样,现代书法才能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真正成为这个时代文化繁荣的生动注脚,而不是在偏离正轨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沦为失去灵魂的笔墨堆砌。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