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2020年9月11日的上午,天朗气清,古城上街。我曾有幸作为武义县文庙、文昌阁、孔园重建项目开工仪式特邀嘉宾,见证了一个让历史文脉对接现代文明的重要时刻。
一锹锹武川之土,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披红绸的硕大奠基石上。
在我的眼前,在这片占地约25亩的文庙遗址上,曾经或庄严或神秘或秀逸的门、坊、庑、殿、祠、阁、园,仿佛正在日月交替的须臾之间又一次拔地而起。它将以武义的“文化客厅”的名义,等候市民和八方来客的纷至沓来。
文庙,孔庙也。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城市和县城都有它的存在。它是中国古建筑文化品味最高,建筑规制顶尖,世界上独有的祭祀“圣人”、培育学子的场所。在儒家理论几千年浸润下,它无愧是每个地方的文化圣地。
据明嘉靖《武义县志》卷二《庙学》记载:“文庙儒学,在县一里,县故有先圣庙,肇自有唐,在城之南。宋崇宁中始即庙建学,濒溪,岁久堕圮,绍兴十四年县令陈一颚迁于县西,即今地也。”从这段文字里,我们溯望到了它的前生今世。
2017年,县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文庙和配套建筑。在翌年原址清理时,现场出土大量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构件。
距地面1.2米的元代天井,用条砖和卵石镶嵌出的花纹图案,美轮美奂让人称绝;
宋代方砖,明万历年间烧造的,正面印有当时熊姓知县名字的大砖、清代知县李经邦主持制成的侧面阳文的墙砖,无声讲述着先人对文庙建筑虔诚崇仰的态度。
从民国开始,文庙成为武义最高学府。
耸秀壶山南脉,葱茏书台山下,潺潺熟水之畔,绵延古城墙环抱里,“武义之魂”始终牵动着古城百姓的心。
虽然文庙消失在时光的长河里已有许久,但作为官学标志的“泮宫之池”(俗称“半月池”)尚存。它让一代代读书人记住了浸润古城人文的这口大墨池;记住了曾在半月池边读书的那份自豪和荣耀;记住了乡愁和不朽的历史使命。
(二)公元2022年12月中旬,一个岁暮天寒的早晨。我拨通了我儿时同住上街的伙伴倪一平的电话,他现在已是武义古城保护建设专家组成员,孔园工地现场负责人。我告诉倪工,想来走走看看,我到时他早已在现场忙碌着了。
站在文庙宫墙外左侧,我首先看到了宽敞的地下停车场的入口处。倪工告诉我,文庙建筑群对面那天条原来宽度仅11米的道路,已被拓宽为24米,地下车库设计了360个车位。这些设施满足了现代体验式旅游的实际需求。
在文庙中轴线的南端,一段象征性的仿古城墙遗址,拱卫着有雕花石护栏板围起来的月牙形的“外泮池”。这池的池壁用块石砌筑,古朴而坚固。池底铺施大块鹅卵石,透过清粼池水隐绰而生动。
褚红色宫墙外,竖立着一块一人多高的石碑,那便是“下马石”。史书中有说,文武百官及军民人等来祭,必须在此下马整肃衣冠,方得入庙。
入得宫墙之内,一架气势不凡的四柱式石牌坊赫然屹立在我的眼前,它的名称叫“棂星门坊”。古人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寓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施行教化、广育英才。
棂星门坊前,我见到了熟悉而又亲切的“内泮池”,半月形的池上有座玲珑石拱桥,桥身青苔依附,绿藤垂髫,池边老柳婆娑,鸡爪梨树龙钟独立,读书时我见到过池中红鲤游弋的美景。泮池是古代官学的特有标志,生员入学称为“入泮”。据县志载,它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武义贡生范希纯、范希尧兄弟所建。
它听见过武义学子朗朗地读书声,池是古城人文的金盆或沉淀池,桥是古城精英的怀乡桥,它是古城历史与文化的一面镜子和梳妆台。我的目光从大成门往里游走,看到文庙整体呈中轴对称布局,主要建筑建在中轴线上。大成门是进入文庙主建筑的第一道门,石门槛有三四十公分高,门前有三对一人多高的抱鼓石,以左、中、右形式间隔出宽窄不同的入门通道,反映出儒家传统礼制及等级观念。
大成门两侧,左边建有“名宦祠”,用来祭祀在武义任职的勤政爱民、德业彰著的官员。
名宦祠内展示的人物来源为清末科举结束之前,清嘉庆《武义县志》里记载的二十五位名宦;
右边建有“乡贤祠”,用来祭祀地方有才德声望的贤能者,人物来源同样也出自清嘉庆《武义县志》中记载的乡贤十九人。
这些有名有姓的真实历史人物,以其对古邑发达昌盛做出的杰出贡献,久久受到百姓的爱戴和颂扬。
走进大成门后,便见文庙主建筑“大成殿”,前有一大片开阔空间。两侧有长廊式的建筑,分别是东西廊庑。大殿前栽种着已有几百年树龄的罗汉松和茶花树,虽值隆冬时节,依然苍翠蓊郁,生机盎然。
这东、西廊庑里面,过去是供奉先贤先哲及儒家学派著名人物的地方,官服加身的官员和一领蓝衫的秀才、举人们在每年春、秋两季的第一个丁日参加祭孔大典前,也必到此行礼膜拜。
我走近了庄严肃穆的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这座重檐歇山顶式的建筑,重檐八角以飞檐出檐,凌空高昂起翘,殿宇顶端左右两侧,两只威风凛凛的龙鳌引颈互望,守护着这座神圣的殿堂。建筑底部用大块雕花石板围出双层护栏,宽绰的石阶通往殿门。十几根大红圆柱把它稳稳托举,无榫式梁阁斗拱精巧而不失厚重,大有皇家宫殿之豪华气派。
大成殿的“大成”二字,出自《孔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者”。这是比孔子晚出生179年,同是儒家代表人物的孟子对先师“仁政”思想的肯定和传承,后人谓之“孔孟之道”。
大成殿里,筑有左中右三个莲花石台。中间更高更宽的石台上,安放着一尊用楠木雕成的二米多高的孔子坐姿塑像。孔圣人白发苍髯、双手抱卷、慈祥端重,我向他深深鞠了一躬,以表心中敬仰之情。两侧的莲花石台稍低二十几公分,上面分别肃立配祀孔子的四位儒门圣贤,被称为“四配”的人物为颜回、孔伋、曾参、孟轲。殿内两侧墙上悬挂着四配以外的“十二哲人”,他们亦是历朝累代儒家思想继承和传播中的最优秀人物。
从大成殿出来再往前行,又有两座高度和面积都逊于大成殿的建筑在等待着我,那就是“明伦堂”和“尊经阁”。
明伦堂前植有红果冬青、状元茶花,尊经阁周边植有百果树和许多花卉,幽静而又精雅。这里我还想向读者简单普及一下这堂这阁的意义。
明伦堂所谓明伦堂其实是一个传承了千年的文化教育品牌,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影响的社会精英讲学论道的场所。
尊经阁而尊经阁则因珍藏孔孟典籍及其它经书而得名,它是文庙里的藏书楼、图书馆,供学宫生员博览经籍和阅读研求。
(三)游毕文庙,倪工领我走进了“孔园”。孔园作为孔庙的配套园林,相对于外面城市的喧哗,此处很是静谧优雅。
园里亭台毗邻,假山、莲池旖旎袖珍,透着江南园林别致秀奇的风情。倪工是孔园重建施工现场的负责人,对园中的每一棵树木花草和每一块石头都了如指掌,介绍起来如数家珍:园里种下的观赏树木就不下十几种,有黑松、榉树、红梅、腊梅、早樱、晚樱、红豆杉、紫薇……四季见常绿,四季见时花。
孔园里的假山和人工湖莲池,是我驻足欣赏时间最长的景观。见我专注的眼神,他指着池边的几处十分象形的池边石诙谐地问我:你看它们像什么?我以半是猜揣的口吻答道:喏,这块像龟,那块像犬,那块像……。待我答完,他朗声大笑道:你还是有些眼力的,这些景观点都已赐名,朝东的假山取名“风光无限在险峰”;朝南的植有老松和紫薇树石土相间的取名“朝南拱北不相逢”。那几处池边石也有妙趣横生的好听名字,“金龟回首问君安”“玉兔缠绵情意长”“神鼋觅水到此处”,我听罢击掌称绝。
出孔园,我们来到一座碧瓦朱檐、突兀耸立的双层楼阁下面。抬头望去,门洞上方“文昌阁”三个苏体大字笔力遒劲稳重。
文昌阁也称文昌庙,全国许多地方也称魁星楼、魁星阁,里面供奉着“文昌帝君”“文曲星”和“魁星”三位尊神。古人认为文昌帝君是掌管天下读书人的考试命运、仕子功名利禄的神祇,而文曲星和魁星是文昌帝君两名助手。
文昌阁作为文庙的连体建筑,盖因为文昌帝君是儒教和道教共同信奉的神灵。它的分布范围我想应该和文庙差不多吧?它寄托着古代读书人祈求自己和地方文运亨通的美好愿景。
谒见文昌阁,也让我想起了孩提时常听得武义一带大人们说的一句俗语:“鸣阳楼的钟,北岭洞的风。”我依稀还记得,出东城门不远就能看到的那座屋檐飞翘幽深神秘的古钟楼,人们都叫它为鸣阳楼。那时候登楼只是为了玩耍,其它一概懵懂。
前些年我重登鸣阳楼,在钟楼顶层,见到了栖居其中的袖珍“文昌阁”,看见了儿时登楼从未留意过的一龛神仙塑像。神龛里的四个神仙,站在最上面的是拿着朱笔点状元的黄脸红衣的“魁星”,中间身着皇袍的是“文昌帝君”,两边站立的是“天门神”和“地理神”,它们慈眉善目、衣袂宽大、神态庄重。
回到家中我再次阅读明朝武义县丞潘棠亲撰的《鸣阳楼记》,见有如下一段记述:“钟器之善鸣也,一鸣为群听倾耳焉。鸣之正且大也,斯善鸣者也。阳一鸣焉,则邑之生道进矣,群之升矣,文教盛也,丈夫之邑立矣。”从这些文字里,我读懂了潘县丞主持建筑这座屹立于东郊钟楼的用心,也对古人爱在文庙旁建起文昌阁的本真之义,有了更深刻的悟解。
(四)公元2022年12月30日,夜,气温摄氏5度。尽管由于疫情原因外出尚有风险,但我的心又一次被即将开放的那一方清幽之地牵去。
文庙、文昌阁、孔园的夜灯景观安装已近尾声,举目望去,大成殿金碧辉煌,文昌阁灯火璀璨,孔园地灯朦胧隐约。我不经意间抬头眺见文昌阁左边天幕上,一轮冬月发出皎皎银光,轻柔而圣洁,这轮照见过古人的明月与大地上的这一切遥相呼应天长地久。
文庙月又明,文脉永相承。三五月明之夜,不仅我和我们,即使孔老夫子大概也会走下月光之桥,来这里巡游一番的。
作者简介:
鄢东良,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石榴红》《时光底片》等多部。作品被收入多种文集和中小学语文课外辅助教材以及语文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