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均1人观影!全国影院单日票房跌至冰点,电影业如何破局?

娱焰 2025-03-28 16:50:47
前言

2025年的春天,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一场意料之外的“倒春寒”。3月27日,全国影院单日票房仅收1500万元,创下自2013年除夕以来的最低纪录。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天全国1.1万家影院的场均观影人数仅为1.08人热门影片《哪吒2》的场均人次仅1.1人部分影片甚至不足1人。

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疫情后的低谷,更让行业陷入,对未来的集体焦虑。

票房出现了急剧的下滑趋势,3月总计票房达到17.56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达到了30%。实际上,“《周处除三害》等影片没有上映”这一现象,直接造成了市场热度的明显中断,从而使整体形势受到影响。

若排除2020-2022年疫情特殊时期,当前票房甚至低于2013年除夕的水平,影院空置率堪比,2020年复工初期的“场均不足1人”惨状。稍作对比,便可看出如今影院经营之艰难,其实这种情况在以往较为少见,毕竟过去的票房成绩通常较好。

尽管《哪吒2》连续58天霸榜,而且其票房贡献已显疲态,新片《我会好好的》、《天堂旅行团》等反而缺乏吸引力,这样的话,市场陷入了“无片可看”的恶性循环。

头部IP续集热度消退,中小成本影片难以扛起票房大旗。对比2024年B站纪录片《迷失东京》的爆火(2000万播放量、212万付费用户),传统院线内容创新力的匮乏暴露无遗3。

消费习惯发生了变迁:疫情之后,“宅家观影”这种模式逐渐固化下来,而流媒体平台凭借着低成本以及高灵活度的优势,将大量的观众给分走了。就像网友所评论的那样:“花12元能够观看3小时的优质纪录片,那又何必非得去影院呢?”

影院即便复工了,也得承担消毒、人工以及租金等方面的成本。以2020年的数据作为例子来讲,单场电影的电费成本,那可是远远超过了票房收入,而且如今的情况反倒更加严重了。

参考B站“食贫道”模式的影院,可尝试与流媒体进行联动,推出独家点播,或者导演访谈等增值服务,将“观影”升级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引入VR影厅,以及互动观影等新技术,进而强化线下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呼吁减免影院税收,并且提供片源补贴,就像2020年中影曾经把《流浪地球》等影片的分账全都让利给影院一样。

当“每场平均1人”成为一种常态之际,电影行业所面临的危机,不但仅是短期内的痛苦之感,更是对传统模式的最终探寻。其实就像《迷失东京》的导演饼叔所言:“观众向来未曾远离那些优秀的故事,只不过是需要更为轻易就能触及的精彩罢了。”影院倘若希望获得新生,只有冲破银幕的界限,于内容技术以及体验方面重新构建价值。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