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一石激起千层浪,语不惊人死不休。
专家之所以不同于大众,起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看待同类的问题起点高,视野宽。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看问题与众不同的专家,他近日公开表示:鼓励有家庭条件的大学生,毕业后至少先啃老三年再参加工作,他说这样做好处很多,然后梁永安教授谈了下面很多论据。

来源:澎湃新闻
粱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专门强调:大学生毕业后先不要急于就业,“有条件啃老”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并不是消极躺平。
他说毕业后的几年,是探索自我,理解世界的关键时期;利用这段时间去挖掘兴趣,体验不同生活方式,最终建立更宽广的人生观;在迷茫中仓促就业,不如给自己建立一段缓冲期。
当然,梁永安教授的说法是,有条件的家庭,大学生毕业后可以啃老;没有条件的不包括在内。

粱永安教授采访谈话截图
那么,梁教授这种观点是不是有普遍性,可以在中国推而广之呢?
我们来想一想看,目前按我国的国情和教育方式来说,一个学生从踏进校门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本科(指三年制)算起,一般需要17年时间才能毕业;大学毕业生的年龄大约都在22周岁(指最小)以上;也就是已到婚姻法规定的男性法婚年龄了。
这时候,正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到社会上就业创业的最佳时期,但是按梁永安教授的理论,却说那不行!你还得蹲在家里好好思索人生,思索明白以后的路怎么走才能出去就业。
而且时间不能短了,最少三年以上!
接下来肯定会有这么一个桥段:家长们每天下班以后回家看到的是一个一米七、八的小伙子或大姑娘在眼皮子底下穿来穿去,或者抱着手机煲电话粥。
家长会不会疯了?
窝在家里三年多的年轻人会不会也憋疯了?
他(她)能在这种状态下老老实实待三年吗?思索人生用了三年吗?三年以后就会思索明白了?然后一踏入社会就立马刀枪不入成为社会精英吗?探索人生需要这种静态的“家里蹲”吗?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原来就是这样来的吗?
退一步说,专家们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用这种培养方式呢?
先别说没有条件的家庭,是绝不可能让一个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再在家里“杵着”的;即使条件好的家庭,也没有家长心里真正愿意自己的孩子毕了业后仍然待在家里不出去就业的。
再说了,即便是一毕业就马上积极找工作就业,按照当前的实际情况都未必一年半载能找到工作;更何况还要鼓励他(她)再在家里蹲几年再说呢?
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逻辑?这种逻辑是不是和当前的社会现实严重脱节,格格不入呢?

网友留言
人生经验从来都是靠在社会实践中,经过无数次的跌倒再爬起来的过程才能取得;从来没有听说过在“温室”中能够茁壮成长的。
毛主席当年为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曾经说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话;又说过实践出真知的话,就是鼓励年轻人要迅速到社会这个大融炉中才能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
再说了,培养一个学生直到大学毕业,除了国家提供的巨大资源外,一个家庭至少要付出几十万,好歹毕业了,还要再鼓励他(她)在家里蹲几年再就业,这对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极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