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连平:“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

书接上回 2024-11-21 19:32:20

时间它不说话,静静地坐在月亮下,等他来回答,日升日落,暑来寒往,回忆有些长,路上没有光,他还在播种希望,一如既往。

“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这是已经93岁的叶连平老师,在2018年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话,我开始认识这位乡村老师,也是在那个时候。

有人叫他“麦田的守望者”,有人称他为“乡村烛光”,《光明日报》也评价叶连平老师:叶连平,一束萤火虫般的亮光,照亮了乌江边上小村庄,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看到了乡村的希望。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能得到如此高的赞誉,能在贫瘠的土地上撒下希望的种子,坚定地守护着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梦想,即便白发苍苍,步履维艰,也不愿后退一步,三尺讲台上,粉笔灰荡漾起的是最美的时光。

1928年,叶连平老师在山东青岛出生,在上海进光夏中学读过初中,18岁的时候,他跟着他的父亲到南京在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叶连平老师说:“我的英语底子就是在美国大使馆打杂时磨出来的。”

1949年后,他同几位居民合伙开办了夜校,开始做扫盲工作,在江苏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

1978年,因为人员调动,卜陈学校一个毕业班连续一个月没有人上课,有人推荐了叶连平老师,他二话没说,一口答应下来,已经50岁的他再次回到自己热爱的讲台。

因为那个时候的初中不能组织晚自习,他就把40个孩子按照所在村庄分成了五个组,晚上就打着煤油灯,到村里辅导孩子学习。

另外,叶连平老师只要发现有学生成绩下滑,他就会上门家访,为了不耽误白天的授课,也为了不耽搁学生家长的时间,专门在晚上上门家访,那个时候经济条件落后,没有路灯,有时候月亮也没有,叶连平老师就独自一个人,提着昏黄生锈的煤油灯,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

1991年,63岁的叶连平退休了。记得那天,叶连平老师捧着教材,还有两个磨损严重的黑板擦,一点点地挪动着步子,不舍地交到教导处,在办公室里待了很久都没有走出来,据当时的教导主任回忆说:“叶老师把东西交给我,签了字后,趴在桌子上哭得不像样。”,办公室里的老师都知道,那是因为叶连平老师舍不得那不大也不宽的三尺讲台,不愿意离开他的学生。

退休后,叶连平老师也没有歇着,尽琢磨着怎么找机会和时间给学生上课,所以,附近的小学只要有老师请假,都会去找他代课,短则几天,长则几年,哪里有需要,只要喊一声叶连平老师,他就会去,不吃饭也要去。

在叶连平老师的教书生涯中,有个叫程雨秋的女学生,父亲早逝,母亲打工,就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困难,也影响了她的学习,叶连平老师对她就很照顾,拿钱资助生活,抽空辅导作业。1993年9月份中秋节的时候,叶连平老师把程雨秋带到他家里吃午饭,她说:“我刚开始觉得很尴尬,但时间久了觉得叶老师就像爷爷一样,我也就自然了一些。到现在,每次看见叶连平老师,我就有种看见亲人的感觉。"

叶连平老师在卜陈村工作生活的40年,连同退休后的27年来,叶连平教过的学生有1000多名,村民们对他都有着说不出的喜爱和尊敬。

有的一家三代都是叶老师的学生,有的是点名要叶老师教自己的孩子,村民们想要给他拿点鸡蛋和水果啥的,叶老师从来不收,“娃儿们把成绩搞上去,就是给我的最好的礼物了。”叶连平老师一边推脱一边说道。

叶连平老师的节俭朴素也是众所周知,直到现在,叶连平老师还住在三十年前修建的旧平房里,身上穿的也是打着补丁的衣服,家里用的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家具,在留守儿童之家的图书室里,还放着老式的菜橱,菜橱里摆放着些陈旧的中小学必读书本。

叶连平老师的儿女想给他买点新衣服,他就说:“衣服不过是用来遮体的,没必要太讲究,钱应该花在刀刃上,而不是在这些吃喝穿着上。”他指着教室后面桌子上的一台老式的复印机:“买这个就要好几千呢,可以打印好多学习资料呢,娃们学习也方便了,成绩也提高了。”,一边说,叶连平老师一边流露出了孩子一般的笑容。

虽然叶连平老师对自己舍不得,但在孩子的教育上,从来没有说过一个贵字。

义务辅导学生,免费为贫困留守儿童提供吃住,自费带学生到南京参观烈士陵园等,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都是叶连平老师自己掏钱。周围的有些人都不是很理解,甚至有的人说他是“烂好人”,是个傻子,这么大年纪就自己存点钱去到处玩玩,享享福多好,就连叶老师的老伴也劝说过他。

可是,尽管有许多人在非议,但是叶连平老师却不以为然,他说:“我的学生们都像是我的孩子一样,自己的孩子遇到难处了,学习退步了,我还能不帮一把?,再说了,带娃们去看看烈士陵园啥的,是让他们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历史要牢记的。”

2011年,有一次,叶连平老师被电动车撞伤,手术后住了四天院,身体还没恢复好,就要求出院,叶老师不光是心疼住院费,更重要的是他的心里总是在挂念着教室里的学生,面对医生和家人的劝说,他摆摆手说道:“我这把老骨头再怎么住院都一样,我得出院了,孩子们还等着我呢!”因为伤势未痊愈,腰根本直不起来,他就坐在板凳上给孩子们讲课和批改作业,从此也落下了毛病,身上经常疼痛,走路也经常摔倒。

2012年,叶连平老师拿出2万多元积蓄,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成立至今,奖学金已连续发放了7次,累计发放10万多元,奖励并资助了132个孩子。

叶连平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我已经安排好了身后事了,积蓄就全部捐给基金会,这个遗体嘛,就捐献给医学院,供学生学习解剖。”

直到现在,年迈的叶连平老师依旧坚定地站在讲台上,左手拿着书,右手拿着粉笔,什么采访,什么颁奖,什么活动,叶连平老师一点都不关心。即便是得知自己的名字出现在“201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预选名单上的时候,依旧在给学生们讲课。面对领导和记者,他总是会露出不耐烦的表情:“你们就别来采访我了,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师,有啥好问的,天天来,都耽搁我给娃们上课了。”

在叶连平老师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来自老一辈共产党员的蓬勃的朝气,那是从苍苍白发里滋溜滋溜地冒出来的澎湃,是从满脸沟壑里溢出的汪洋,是一双瘦弱的手拿着粉笔,尽管有些吃力,但一笔一划里满是认真与坚定,是每当叶老师看向学生时,眼神里装不下的温柔与刻骨柔情。

还有很多很多和叶连平老师一样的先辈们,如“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等等老一辈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中国梦,守护着蓝天下那一抹亮丽的中国红。

我想,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每一个如同叶连平老师一样的人,他们从未老去,一直青春,我们的生活才得以幸福美满。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