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神州大陆冰寒解冻,停滞多年的文艺事业再度复苏。
在当时的文学界,出现了「伤痕文学」的概念,酝酿出一种文学思潮和艺术现象。
由于电影与文学的亲密关系,伤痕反思之风很快刮到了电影届,催生出了「伤痕电影」。按照国内电影史学届的说法:
伤痕电影是一种时代呼声,充满着电影人对时代的反思,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在80年代的中国社会造成广泛影响。
八十年代是伤痕电影的创作高峰,涌现了一大批名垂影史的经典电影,如大导演谢晋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深度表现了他对时代的思索。
同时期的很多类型电影也着力表现类似话题,如《戴手铐的旅客》、《R4之谜》,亦或是《黑楼孤魂》这样的恐怖片,可以说是套着悬疑惊悚外衣的反思电影。
九十年代的《活着》和《霸王别姬》都延续着伤痕电影的创作理念,突出悲情主义色彩,彰显着人道主义的思想,注重被压抑的情感的释放。有时候看到这些电影,仿佛可以看到一代人的思考和选择,感受到一种发人深省的力量,时至今日,仍然可以通过电影对我们产生共鸣,激励一代人的努力和成长。在八十年代初,曾有一部轰动中国的文艺电影《巴山夜雨》,被认为是这类题材不能遗忘的经典,更被电影学者奉为:国产诗意电影美学的开山之作。影片集结了张瑜、李志舆、仲星火等当时的著名演员,导演是国内两位泰斗级电影宗师吴永刚和吴贻弓,曾经拿下了第一届金鸡奖的多项大奖,成为八十年代国产电影的传世之作。
本期「被遗忘的国产电影」,就来聊聊这部电影——《巴山夜雨》Evening Rain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雨,巴山云,千里川江雾中行。1974年夏天,山城重庆正被一片迷濛的细雾笼罩着。江边码头上,成群的旅客正在登上一艘即将开往武汉的客轮。
朝天门的石阶上,一个戴手铐的中年男人,在一男一女的押解下朝码头缓缓走来。
戴手铐的男人名叫秋石,本来是一位在文坛颇有声望的诗人。如今却成为一名“要犯”,八年来遭受了很多折磨。
多年的牢狱生活使他苍老了许多,可他的眼神里却仍旧闪耀着坚定的目光。负责押解秋石的两名“解差”,年长的男人叫李彦,性格沉默寡言似乎很神秘。
年轻女人叫刘文英,是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她年轻气盛满腔热血,有着打倒一切的精神。两人奉上级之命搭乘这艘客轮,秘密押送秋石到武汉。在船开的同时,附近江岸上,一名五六岁的小女孩,混在乘客中悄悄溜到了船上,到处找人。女孩有个非常可爱的名字,小娟子。
上船的秋石跟着刘文英一起,来到了船上三等舱的十三号舱房。这是一个普通的八人间,船舱内的八名乘客萍水相逢,开始了这趟巴山夜雨的水上行程。
船舱内的其他五名乘客各怀心事:遭受了太多迫害的京剧演员关盛轩遇事谨慎小心,不时佯装着在看《平原作战》的剧本。青年工人宋敏生性格莽撞冲动,很厌烦广播中的“样板戏”,一进舱就把广播关了,刘文英为此跟他发生了争吵。原来,宋敏生早就认识秋石,过去参与过抄秋石的家,现在他感到内疚,对秋石遭到的苦难深表同情,因此总是忍不住对刘文英、李彦不时进行冷嘲热讽。刘文英与宋敏生的冲突,引发了其他乘客间的议论,舱内气氛变得微妙。关盛轩怕受牵连,就偷偷地找船长要求换船舱。同舱的还有一位农村姑娘杏花,上船后抽泣不止。
此外还有一位中学女老师,她主动提醒宋敏生要注意“祸从口出”的教训。但是,在她与下铺的老大娘攀谈时,女教师也不禁对当时否定所有文化现实表现出出强烈的不满,她还热情地赞扬了诗作《蒲公英》和它的作者秋石。
刘文英对女教师的这种态度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在为对方鸣冤叫屈。显而易见,她过于偏激的论调与多数人的感情是格格不入的,这反而令刘文英十分恼火,只是与她同行的李彦却始终一言不发,因此她才迟迟没有发作。
下午,轮船行驶到一个小码头暂时停靠。宋敏生上岸采来了一把野菊花分给同舱的旅客,秋石看着手中的花沉默不语。老大娘从一篮大红枣谈起,痛述了自己的不幸:她的独生子抗日战争时参加八路军,可就在一年前,川江发生武斗,上级要他去做工作,结果被打死在川江里。
大娘这次从河北的老家带着儿子爱吃的大枣,到川江上坟来了。秋石、女教师等人都含着泪花,听完了大娘述说的悲惨遭遇。黑沉沉的夜,岸边重重的山影勾起了秋石对过去生活的怀念,想起了他和亡妻柳姑。
但刘文英的训斥打断了他的回忆。他们在船舷便的谈话,变成了一场怎么看待舱里群众的争论。秋石一针见血地指出,她迷信那些“权威”,迷信他们的谎言,把周围的群众都看成有问题的人,这使她自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成了一名精神上的囚犯。
秋石的话,使她那颗尚未麻木的心灵受到了震动。这些话象一阵惊雷,让她无法释怀。
夜色中,大娘将一篮大枣缓缓投入江中,祭奠自己的儿子。
秋石帮她把红枣撒到江里。他们伫立在朦胧细雨中,对死者默默地悼念着。
这样悲伤动人的情景,使站在一旁的刘文英也沉浸在思考中⋯⋯夜深了,十三号舱里的一些人已进入梦乡,忽然,杏花悄悄奔出舱外跳江自杀了。
沉思中的秋石闻声追出舱去,跳入江中救起了她。人们纷纷地称赞他的行动。
为了保护他,船长指示医生以需要治疗的名义把他留在医务室。刘文英不知秋石的情况,心急如焚,想进医务室看他,遭到了拒绝。
在医务室里,秋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杏花,鼓励她活下去。呆在门外的刘文英听到秋石过去的悲惨经历,深为所动,心情再也不能平静了。
刘文英决心救秋石,于是找到民警室,正好民警老王在和一名悄悄混到船上的小女孩小娟子谈话,在想方设法为她寻找爸爸。原来,小娟子就是秋石的女儿。她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妈妈柳姑临危前教她学唱了爸爸的一首诗:
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悲伤
爸爸 妈妈给我一把小伞
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间飘荡
飘荡小伞儿带着我飞翔 飞翔 飞翔
当小娟子知道爸爸是在这条船上,就悄悄溜上了船,东找西寻,后来多亏船上的胖厨师照顾,乘警老王收留了她。刘文英得知真情,激动不已,不禁对她伸出同情的手,她内心痛苦极了。
最终,刘文英下定决心,恳求船长和民警老王能够出手帮助救救秋石,在刘文英的在三恳求下,船长终于信任对方,同意了她的要求。
于是,轮船借故在小停泊点靠岸,让秋石父女暗中离开了轮船。
刘文英找到了李彦,把手铐递上,愿意承担放走秋石的责任。没想到李彦却将手铐扔到了江里。因为他早就了解秋石,以往他一直不动声色,正是在默默地寻找机会救他,并早就联络了宜昌的同志。
此时,天色微明,上岸的秋石和小娟子结束了一天一夜不平常的旅程。这对分别数年的父女,在山上自由地走着,小娟子采了许多蒲公英用小嘴吹着,千万个蒲公英在空中飘舞。
秋石抬头凝望,远处笼罩着青山的一片薄雾将要散去了……
电影的故事到此结束。这部《巴山夜雨》拍摄于1980年,由上海电影厂拍摄出品。
影片被誉为八十年代“伤痕电影”的杰作,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该片在1981年的第一届金鸡奖颁奖礼上,入围了七项提名,并最终拿下了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编剧在内的四项大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金鸡奖组委会为了表彰这部电影,特别增设了一项最佳男女配角团体奖,将奖项颁给了《巴山夜雨》中的一众配角,石灵(关盛轩)、欧阳儒秋(老大娘)、茅为惠(小娟子),林彬(女教师)、仲星火(乘警老王)、卢青(宋敏生)在内的六位演员。这是金鸡奖历史上唯一一次特例。影片还获得了文化部的表彰,被评为1980年的优秀影片奖。本片的导演,是中国第二代导演吴永刚,他是中国影史上的传奇导演,从1925年开始从事电影工作,职业生涯超过半个世纪,见证了旧中国与新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变迁。在华语电影史上,有两部公认无法超越的艺术电影,一部是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另一部就是吴永刚导演,阮玲玉主演的电影《神女》。拍摄《巴山夜雨》时,吴永刚导演已经73岁,由于身体原因,制片厂为他安排了一位协助拍摄的执行导演吴贻弓,这位吴导演也是新中国影史上的成名导演。就在两年之后,吴贻弓将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搬上银幕,此片被誉为国产诗意电影的不朽杰作。电影的编剧是著名剧作家叶楠,他曾编剧过《甲午风云》、《唐明皇》等作品,担任过《木棉袈裟》、《海市蜃楼》等经典电影的剧本顾问,《巴山夜雨》是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据编剧叶楠回忆,《巴山夜雨》中写的那些人物和事件,几乎全都是剧作者亲身所遇亲眼所见,有生活的原型,此外故事中的很多桥段,也来自于导演吴永刚的亲身经历。影片通过犯人秋石被押在轮船上与素不相识的人“同舟共济”,引起“解差”思想情感的变化,一间小小的船舱客房,却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缩影,借此反思那个时代的伤痛,颂扬普通人之间的真诚与温情,呼唤人性的复苏。电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影片虽然是一部描写苦难的电影,却将更大的篇幅着力在刻画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友爱,对未来的美好信念,甚至看到最后会发觉,全片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坏人”形象,故事中始终洋溢着一种略带悲伤的温情,反而更能引发观众的思考。也因此,影片被评价为具有“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从开篇在江面上横摇的空镜头开始,影片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传统水墨画长卷。编剧和导演刻意规避了常规的叙事冲突,全片拍得朴素平实,但胜在真挚感人,并在影片中穿插着大量空镜头,以景物映衬人物内心的情绪,湍流不息的江水,绵密怅然的细雨,阴郁峭立的三峡,以及不断出现随风飘散的蒲公英,将故事从“写实”转向“写意”,如同水墨画一样,淡雅而隽永。《巴山夜雨》的创作风格,已经和当时传统国产片中的起承转合结构方式有了明显的差别,后来的《城南旧事》正是在此基础上将诗意电影的风格,做了一次更加纯熟的探索。在编剧叶楠的回忆中,他从古代诗歌中获得灵感,发现古代文人多以“细雨”、“夜雨”,或是“冷雨”替代“疾风暴雨” ,以美感替代险恶,原因是他们在写作中,将黑暗的现实化作了美好的希冀。于是他借用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意境,以唐诗中描写的“巴山夜雨”,作为整个故事的创作情景,全片的核心情节都建立在“夜”和“雨”的意境之上。电影开篇浓雾笼罩山城,故事进入高潮是发生在漆黑的夜色中,但当故事进入尾声,朝阳升起浓雾散去,父亲带着女儿再度吹散蒲公英,象征着黑暗的结束,希望的降临。
另附本文的一些参考资料:《巴山夜雨》以独特的创作构思和抒情诗般的有数风格,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人物群像,表现了我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美好的心灵。——第一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评语
这部作品,我原本的意思,是写人民心灵的美,如果观众看过,能从心底升起一线温暖,我就很满足了。
——编剧叶楠
真正好的作品,它的主题思想并比不那么容易用几句话来概括。而且,还很可能因不同经历、遭遇、文化程度的观众从不同角度去体会,产生出各自不同的对主题的理解来……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是文学艺术本身的社会功能所应赋予的正常结果。因为文艺给予人的,应该是情感的染濡,而不应该是理性的说教。
——导演吴永刚、吴贻弓《巴山夜雨——从剧本到电影》
用户11xxx69
一晃40多年了,那首蒲公英的主题曲还有印象。
阿道尔夫
这部电影影响不大的一个原因,是情节起伏不大矛盾冲突比较隐晦,那个时候一半的影响力靠放电影,另一半靠收音机里的电影录音剪辑,这部电影的录音剪辑不是太抓人。
用户13xxx93
好电影,但结尾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