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李白名作《将进酒》,在敦煌遗书中也保存有唐代手抄本(见图一、图二),然而内容与如今版本多处不同,还有另一个诗题“惜罇空”(按:罇、樽二字可通)。
以图一唐代抄本为例,以下展示唐代《惜罇空》与如今《将进酒》文字差异之处。
第一处:
《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惜罇空》:君不见床头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云暮成雪。
第二处:
《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
《惜罇空》:天生吾徒有俊才
第三处:
《将进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惜罇空》:岑夫子,丹丘生,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
第四处:
《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
《惜罇空》:钟鼓玉帛岂足贵
第五处:
《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惜罇空》:古来贤圣皆死尽
我们所熟悉的《将进酒》,大致取自宋代人整理的《李太白文集》(见图三),那么宋代人是对李白的诗作进行了再创作吗?
图一:敦煌写本,法藏P.2567,《唐人选唐诗》中的《惜罇空》
图二:敦煌写本,法藏P.2544中的无题版《将进酒》
图三:清康熙缪氏双泉草堂翻刻宋临川刻本《李太白文集》中的《将进酒》
从图三《李太白文集》中不难看出,《将进酒》不少诗句都附有其他版本,宋人是在多个版本中甄别取舍后,才定下了如今我们所见的诗文。而敦煌出土文书中的《惜罇空》,显然是众多版本之一。唐宋以前,书籍全靠手抄流传,而传抄过程中错漏失误难以避免,必然导致文学作品版本众多。在此条件下,宋以前的古人大部分不具有忠实于原本的观念,更不认为书籍的内容是固定的,后人以为“不通文理”,便可更改。例如北齐时人阳俊之曾经“多作六言歌辞、淫荡而拙,世俗流传,名为阳五伴侣”。不久阳俊之在市场看见自己被改得面目全非的诗作,指出有误,反被卖书者批评“君何所知,轻敢议论!”苏轼也曾对擅改古人文本者颇为不满,其言“近世人轻以意率改,鄙浅之人,好恶多同,故从而和之者众,遂使古书日就讹舛,深可愤疾”。但对于文本的改动,除了后人的再创作外,也可能是对传世文献编辑整理的结果。众所周知,印刷术成熟于宋代,故而现今流传的宋以前诗作,抄本众多,经宋人辨别、整理而定形。而宋人判断的依据,乃其自身对文法、意境之理解,是否符合李白、陶渊明等人的时代,就很成问题了,如此他们对众抄本的取舍,也未必就是对原著之还原。仍以苏轼为例,他曾整理陶渊明诗作,其中“悠然见南山”一句,曾广泛流传有“悠然望南山”之版本,苏轼对此评道:“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做,而俗士率然安以意改,此最可疾!”苏轼认为,“见”字表出于无心,随意而自然;“望”则刻意,含有一种渴望,不符合他心中陶渊明之形象。然而,苏轼认为的陶渊明是否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陶渊明,我们便无从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