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侯未立太子,刚死国家就差点被灭,他为何不重视接班人培养?

厚德龙龙 2022-07-01 08:41:20

齐桓公死后,诸子争立,打得不可开交、昏天黑地,一代霸主的尸首挺在床上67天无人问津、蛆虫乱蹿。

血淋淋的历史教训魏武侯身前为什么不吸取呢?他刚一死,尸骨未寒,两个儿子就为了争夺侯位大打出手。

国内自乱阵脚,敌国就会趁虚而入,韩懿侯听到后高兴地说:魏国大乱,可以趁机夺取。

赵成候说:英雄所见略同!

于是韩赵合兵攻魏,三国大战于浊泽,魏国惨败。

可以说这一切都是由魏武侯一手造成的,真的是咎由自取。

魏武侯在生前为什么不早早地确立太子?

要知道他爹魏文侯是特别重视接班人的培养的,在魏击很小的时候就明确了太子的身份,还派田子方为他的老师进行悉心教导。

魏击甫一成年,魏文侯便委以重任,令其亲自领兵进攻秦国。魏武侯也不负所托,很快成长为父亲争衡天下的得力助手。

等轮到自己当政,咋就忽略了这一问题呢?

要知道,一国的事业和发展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后继有人才是国之大计。

培养堪当大任的继承人,让蓝青相继、薪火相传,国家才能持续前进,不至于陷入死循环。

魏武侯当政26年,死的时候,他的儿子们都已30多岁了,但根据史料记载,没有一个儿子在他生前接受过锻炼。

别说没立储君,就是立了储君,一国的储君也一定要深入基层,接受生活的磨砺,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在各种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惟其如此,才能使其经历更为丰富、阅历更为完整、能力更为扎实,才能成为国家的主梁骨、定盘星,才能接续祖宗的基业,才能为家国未来打造出更高更远的一片天。

然而,不论是公子魏罃也好,还是公子魏缓也好,都没有经历过如此的洗礼。

秦国后期名王辈出,其实跟他们的早年经历有绝大的关系。秦献公从小流亡魏国近30年;秦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年轻时都到外国做过质子;秦始皇更不用说了,生在敌国,孤儿寡母在外长大;其实这些早年的磨难正成为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反观魏国的历代接班人,都没有经过如此的历练。

实现国家强大、振兴霸业,关键在继承人,归根到底在于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的接班人。

只有心胸远大、意志坚强、德才兼备又能礼贤下士的继任者才能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为国奉献,攻坚克难、勇往无前、赓续争霸基因,弘扬伟大霸业精神。

如果说魏文侯在这方面做得差强人意的话,那么魏武侯在这方面压根儿就是不作为。

魏武侯刚死。魏缓便起兵跟魏罃争位。

魏缓还勾结敌国为外援,韩赵协同,杀来魏国。

赵国坚定地支持魏缓,主张立即攻杀魏罃,拥立魏缓,魏缓必然对韩赵感激不尽,割地给赵韩,这样既削弱了魏国,又增强了韩赵。

韩国则提出不同意见:如果杀死魏罃别国会说我们暴虐,如果割地别国会说我们贪婪;不如将魏国一分为二,一半立魏罃,一半立魏缓,这样既不杀人也不割地,强大的魏国就被分为两个小国,再也无法对我们构成威胁。

韩、赵两国各从自己国家的利益出发,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僵持了起来。

如果说魏缓为了争夺大位里通外国还算积极主动的话,那么魏罃就只有困在都城坐等老天爷替他解围、坐等天上掉馅饼了。

嗐,你别说,这个馅饼还真让他等着了。

虽然韩、赵联军团团围在魏都城外,此时的魏国就像网中之鱼、笼子之兽,可在韩赵指挥部大营中,韩懿侯和赵成侯却争得吐沫横飞、面红耳赤,一个暴跳如雷,一个跺脚拍桌子。

因为谁也不怕谁,谁也不服谁,谁也不想向谁妥协,最终没能尿到一个壶里。

韩懿侯趁夜撤军回国了,不跟你玩儿了。

赵成侯一看,什么玩意儿,先不先撂挑子走人了,这能干秋成个大事,又不是爷家的事,你不干,老子也不干了!

等到天大亮,睡梦中被手下惊吓起来的魏罃爬起来一看,咦,包围圈不见了!果然是老天爷帮了忙!

魏缓那个倒霉蛋失去了外援,也立即像扎破了的气球。

于是魏罃在谋士的辅佐下,赶紧抓住机会,绝地反击,一举擒杀了魏缓。

魏罃终于侥幸登上了大位,就是日后的魏惠王。

可见不提前选好接班人,危险有多大了,难怪乎太史公读史至此,释卷而叹曰:君终,无嫡子,其国可破也!

话说回来,那么魏武侯为什么偏偏不早立太子呢?

我觉得跟他心胸狭隘有关。

魏武侯自负能征惯战、军事才能非凡,不相信也不允许别人超过他,尽管他父亲从小培养了他,他却不愿意再培养儿子。

他是王侯,是霸主,是孤家寡人,谁都不敢相信,不能相信,不愿相信,包括自己的儿子。

他把大权牢牢地捏在自己手中,并且要保证权力的唯一性、绝对性。

他不会轻易立储君,一旦确定了储君,那么大臣们就会打小算盘,算计投靠现任主子呢,还是巴结未来主人呢,办起事来就不会一心一意了,卖起力来就大打折扣了。

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然而能够吸取经验的却是极少的。

1 阅读:411
厚德龙龙

厚德龙龙

专注弘扬中华文化,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