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演员大山:师从姜昆,被冯巩一句话点醒离开中国,如今怎样了
出身与初次登台
“尽管身份是外籍人士,但并不是外来者。”
1989年,在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上,一个身穿中山装、说着一口流利汉语的外国小伙,以小品《夜归》风靡全国。
这一夜,来自加拿大的“洋相声表演者”大山名声鹤起。
他在中国的事业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位在事业巅峰的艺人,后来竟因冯巩的一句劝告直接离开了中国。
他随即被贴上“捞钱”,“叛徒”的标签,遭受舆论的涟漪。
多年之后,当大山再次出现在大众视线时,终于揭露了当年“离开”的真相。
可以说,第一个在中国获得全民认可的外国人,非大山莫属。
师承与参演之路
在改革开放初期,熟练讲汉语的外国人屈指可数。
大山不仅能够流利讲中文,还能表演相声,他的出现简直是一匹黑马。
1989年,因参加春晚,表演《你好中国》,大山用幽默与生动的表演,向全国观众传递中国相声的独特魅力,成功跻身千千万万观众的心中。
次年,他再次登上春晚舞台,与李文华合演了《夸你夸我》。
这一次的表演更为成熟,语言流畅,包袱抖得更加自然。
随后,大山四度登上春晚舞台,创下了外国艺人的春晚出场纪录。
当事业正如日中天之际,质疑的声音却随之而来。
同时,相声界的不断变迁也让大山感到迷茫。
为了解决自己在艺术上的困惑,大山决定拜师求教。
在来到中国之初,他就被相声大师姜昆的绝妙演出深深吸引,萌生了向其拜师的想法。
奈何,姜昆认为他是外籍人士,并未接纳他。
但大山并未因此气馁。
反而,他更加坚定了得到姜昆认可的决心。
于是他寻求相声大师丁广泉的指教。
在丁大师的悉心教导下,大山的相声技能飞速提升,《数来宝》更是赢得无数观众的认可。
尽管大山的相声技巧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他内心对姜昆的崇敬始终未变。
这份真诚最终打动了姜昆。
在一场庄重的仪式上,众多大师见证了大山拜姜昆为师的时刻。
拜师后,大山随姜昆游历各地,频繁的演出使他成功吸引了大批观众,逐渐成长为专业的相声表演者。
然而,大山并未止步于此。
他的演艺生涯逐渐拓宽,涉足影视圈成为演员。
从相声到影视的跨界
随着不断参与多个电视剧的拍摄,大山为影视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也让他备受鼓舞。
大山的相声事业与日俱增,但他与中国的情感,早已不仅限于艺术的外表。
他的出生地是加拿大渥太华,然而对中国的起初了解,来自他的爷爷奶奶。
大山的爷爷奶奶曾来过中国,曾在河南的归德地区的圣公会医院行医。
爷爷“饶大夫”一直有寻根的愿望,但年事已高无法成行。
这个隐秘的夙愿便寄托在了大山的身上。
通过爷爷奶奶的讲述,他心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学时期,大山对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热爱愈发强烈,甚至选择了“现代汉语”的选修课。
这让他下定决心将“中国研究”作为自己的主修专业。
对于大山而言,汉语的魅力无与伦比。
每一节课,他总是那个最用心的学生,其他同学还在学习拼音时,他便能说出简单的短语。
不久后,大山便能流利地阅读课文,理解其词汇,甚至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赞扬。
次年,他便将中文从选修变为主修,成为东亚系中名扬四方的优秀学生。
1988年,大山在获得全额奖学金的同时,也被选中参加中加两国的互换学者交流项目,前往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深造中文。
抵达中国后,大山才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口语与实际的修辞方式和方言差异巨大。
他甚至努力模仿同学的语调,反复练习,力求融入。
通过不懈的努力,大山终于能与大家无异,听不出他是外籍人士的口音。
为文化传承而努力
多年以来,大山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中国深厚的情感。
他对相声的热忱从未减退,始终保持着文化探索的态度。
尽管毕业后收到了一家加国公司的邀请,但他始终决定留在中国发展。
因为这里不仅有他追求的文化,还有他心爱的伴侣。
1990年,大山和甘霖邂逅,相识后甜蜜相爱。
甘霖被大山的幽默深深吸引,成了他生活中最开心的人。
三年的恋爱之后,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丈夫与妻子组成了幸福的四口之家,并育有一对子女。
个人生活的幸福与事业的蒸蒸日上交相辉映。
无论是在相声界还是影视圈,大山都全面开花。
《新周刊》对他进行了高度评价,称其为文艺领域影响深远的重要人物之一。
可在成名之后,大山再度迷失,陷入了职业目标的迷茫之中。
这时,他的朋友冯巩给他提出了忠告。
“如果想再次达到顶峰,就要跳出舒适区。”
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使大山下定决心要离开中国,寻找更广阔的舞台。
2017年,大山携带着《大山侃大山》勇登墨尔本国际戏剧节。
他还在海外春晚上表演相声,常于孔子学院进行讲座,致力于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全球各地。
而在过去的一年中,大山为《肖申克的救赎》话剧的中文版演绎中男主瑞德一角。
2024年他将在全国进行巡演。
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大山始终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中国文化。
他的心中永远充满对中国的真挚情感。
结语
大山的故事充满了传奇与无奈。
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相声演员,更映射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他的人生旅途里,经历过风雨与阳光。
他的坚持与努力,不断推动着自己向前,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新的窗口。
让我们共同期待,大山在未来的旅途中,仍能用幽默与智慧,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与启示。
你对此感有何感想呢?
学会放弃
又谁还知道“好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