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回到解放前!
谁能想到,邹市明,曾经的世界级拳王,那个让中国拳击在奥运会上首金的男人。
创业7年,不仅没有赚到钱,反倒还把所有的房产都搭进去了。
用他的妻子冉莹颖的话来说,如今就是家徒四壁,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了。
也因此,在前几天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的采访时。
邹市明说,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他只能给自己这7年的表现打3分。
他还说,创业比打拳还难。
说起来,邹市明的运动员之路确实是一路坦途。
他14岁才开始练武术,16岁才接触到拳击,并开始接受专业的训练。
在训练4年后,他就拿到了全国冠军;又过去4年,他便站在了奥运会的赛场上,拿下了中国第一枚拳击金牌。
后来,他从国家队退役,并辞掉了所有的职务。
和妻子冉莹颖拎着行李箱,飞去美国当起了一名职业拳击手,开始征战于国际拳击赛场。
几年时间里,他不仅拿下了金腰带,也拿下了“大满贯”。
但这些风光和荣耀的背后,却是鲜少人知道的伤病。
在赛场奋战20年后,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已经呈现出了透支的状态。
而且,他的视网膜、视神经也开始出现问题。
考虑到他的健康和未来的生活,冉莹颖希望他能够在拳击中抽离出来,去体验其他的人生。
又考虑到他还舍不得离开拳击,她又提出创设拳击馆的想法。
一来,他可以继续备战;二来,可以为他的同行、师兄弟提供一份体面的工作;三来,则是可以推广这项运动。
这个想法,在当时还只是一个雏形。
结果,一场赛事直接加快了夫妻俩创业的步伐。
2017年,邹市明迎来了退役前的最后一场比赛。
这场比赛在网上吸引了极高的讨论度,当天的在线观看量就突破了2亿大关。
3个星期的累计观看量,更是达到了8亿。
但夫妻俩卖给平台时,却仅仅拿到了10万的版权费。
于是,夫妻俩加快了创业的步伐,成立了两间公司——莹皓和邹轩。
前者负责赛事和拳手相关的业务,后者则负责IP孵化和融资等业务。
在这两家公司中,夫妻俩的分工也很明确。
邹市明负责训练技术的培训,培训规则的制定,以及打造专业的教练团队。
至于其他的经营事务,便由冉莹颖负责。
创业的初期,是很迷茫的。
夫妻俩也因为种种问题,而产生过分歧。
就拿拳馆的选址来说。
邹市明是个理想主义者,因为“西洋码头是在码头登陆的”。
他便决定放弃贵阳老家的一切人脉和资源,要在上海的外滩开设拳馆。
学经济出身的冉莹颖,则认为拳击更吸引年轻人的注意。
拳馆的最佳选址,应该是大学城附近或者商业体附近。
但看邹市明如此自信,她还是选择听从他的想法,把拳馆设在了码头。
结果就是,成本上去了。
随着团队的扩大,每月的支出更直接打击到了他的自信。
邹市明在采访中说,每个月的发薪日成为了他最焦虑的时刻。
一下子,几十万就没了。
他的理想主义,被现实击碎成了粉末。
后来,他更是长时间处在焦虑当中。
一有时间,他就把自己关在由停车库改装的小房间里——他唯一能够掌控的地方。
有的时候找不到人说话,他甚至直接和镜子里的自己对话。
他说,冉莹颖再心疼他,其实也无法对他的疲惫和焦虑感同身受。
好在,这个迷茫期很快就度过去了。
2019年,夫妻俩的公司估值超过了6亿元。
在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后,他们又计划着把拳击推广进校园,这引来了不少投资人。
当时,怀三胎的冉莹颖因为突然大出血,早产被送进了医院。
有投资人直接追到了产房外面,等着和她商谈投资的事宜。
只可惜,不久后公司就走起了下坡路。
为了维持生意,夫妻俩只好把美国、上海、遵义等地的房产,处理掉换来资金流水。
时至今日,拳馆还在开着。
拳击运动的推广,也还在继续。
不过,他们的坚持却换来了一些网友的不理解。
邹市明说,接受采访的前两天,他曾看到网友的一个评论,问他这几年有没有推广过出名的拳手。
他说,看到评论时他想的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让谁出名。
他想做的,一直是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拳击。
同时,他也想消解大众的误解:学拳击不是为了打架,它反而能锻炼专注力和运动协调能力。
出于这个目的,即使因为创业而卖掉了房产,他也从来没有后悔过。
也因为他的拳击情怀,冉莹颖心中虽有担忧,却依旧选择支持他。
如今,邹市明也有了自己的生意经。
他把经商比作打拳,体力是成本,回合制比赛就是经营阶段。
如果现在再去创业,他会考虑得更加仔细,就像自己在赛场上,每次出拳后早已部署好了后续的防守。
在他提出这个比喻后,冉莹颖也趁机说要向他“请教”。
说是请教,其实是从商业角度劝他在策略错了的情况下,就不要再继续坚持。
从奥运冠军到创业经商,身份的转变,也让邹市明经历了另一种人生的起落。
纵然没有赚钱,甚至还把积蓄搭了进去。
但这又何尝不是宝贵的经验呢?
正如他所说的,无论是挫折、压力,或者是走过的错路。
都能够让他有所成长,也能让他承担更多的风险。
对于他来说,一切还有重新开始的可能。
活该!人心不足蛇吞象,几千上亿的资产还嫌少了?非要去瞎折腾。[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