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继续说贾府的寡妇长孙媳妇李纨女士。那就是李纨的“不积阴骘”到底是在骂她吝啬还是十恶不赦的变节求荣?“阴骘积儿孙”真的不能硬扣李纨母子变节,巧姐判词早有照应。
真的是万万没想到!李纨的判词里“不积阴骘”这种话,居然有不少读者觉得可以用来形容骂古代变节叛国之人,这怎么可能呢?!
这句话中译中翻译一下就是:“不做好事缺德哦!小心儿孙后代遭报应!” 透露出一种骂人的一方发狠了要指责被骂的一方,但是找不到人家具体作恶的证据。
可是古代人如果叛国变节做了贰臣是个什么概念?那就等于是谋逆谋反,是十恶不赦、罪该万死的大罪行,哦对了,这个罪状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谋叛”。
古代封建王朝统治的核心就是君权,其次是父权,背叛君主比背叛父母亲族更加严重,比如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把他家满门抄斩。这岂是一句“不积阴骘给儿孙”就能骂完的?一般古代人骂变节的人,至少是“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三姓家奴”起步,然后是天良丧尽,不忠不孝、无情无义、无国无家、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无众无亲、卖国求荣、利欲熏心、认贼作父、寡廉鲜耻……
这才叫刀刀见血,句句诛心,狗血淋头呢! 什么“不积阴骘给儿孙”对比之下就弱了很多了。
我再好好解释一下古文中的“不积阴骘”是个啥意思哦。
“阴骘”一词,源出《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意思是上天在冥冥之中保护着人们,是古代比较简单的一种天命论思想。
李纨判词中的“阴骘”在这里是引申义,是指阴德、阴功的意思,具体来说就是指人默默无闻,悄悄的或者不经意间机缘巧合的做了好事,做了善事,有利于他人,但做好事的人不图回报,也不计较付出,别人不提这件事甚至根本不知道是他帮的忙,他自己也不说。

也可以理解为古代那些相信宿命轮回,因果报应的人在主动或者被动的打卡攒功德,等着“好人有好报”。
比如《红楼梦》里袭人说宝玉替人背锅:“也倒是件阴骘事,保全人的贼名儿。”
宝玉劝茗烟替他找刘姥姥故事里的小姐塑像要烧香敬拜:“若是她哄我们呢,自然没了,若真是有的,你岂不也积了阴骘。”
比如《醒世姻缘传》:“岂知这晁夫人的母子不过是行自己的阴德,原不图闻达的人。”
比如《儿女英雄传 》:“你平日作过一桩甚的大阴德事?先讲来我听。” 公子被他这一回,一时摸不着头脑,只得答道:“门生在家闭户读书,凛遵庭训,不过守着几句‘入孝出弟’的常经,那里有甚么阴德?便是有,既曰‘阴德’,门生自己又怎的会晓得?”
比如《镜花缘传奇》:“此方若能刊刻,家家施送,真是阴骘不小”、 “当日你父亲传俺此方,幸亏这物才救一船性命。这是你父亲积的阴德,俺同你舅母至今还是感念。”
“《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替父母多做好事,广积阴功,日后安享余庆之福? ”
道教中就有《阴骘文》,主要是劝人断恶修善,修善修福,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多积阴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后才能得到福禄寿。
《红楼梦》里是出现过这本书的,在第十回中贾敬说:“你们必定说是我的生日,要叫我去受众人些头,莫过你把我从前注的《阴骘文》给我令人好好的写出来刻了,比叫我无故受众人的头还强百倍呢。”

偏偏《阴骘文》的开篇就是:“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其中又有“家富,提携亲戚;岁饥,赈济邻朋”之语,这不是巧了么。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阴骘积儿孙”,“虽然……但是”的关系作者真的写的足够清楚了。他批评李纨就是因为守财吝啬,见死不救,但可能因此导致贾府的族人沦落到很糟糕的境遇,受到很严重的迫害,于是就把这恶果给算到了李纨母子头上。
而因为李纨母子见死不救,导致被迫害的贾府族人大概就是巧姐。甚至作者甚至还专门又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巧姐的的判词里也提到了“阴功”和“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我们知道写小说最忌讳同一章节里重复用同一个梗,但是作者却在李纨和贾巧姐的判词里重复提到了“阴骘”和“阴功”,一个是不积阴骘被批评,一个是得到了娘亲往日积阴功的好处,这一组鲜明的对照不可能是白写的,可能是在暗戳戳提醒读者李纨和巧姐在后文中的交集。

所以,大可不必因为一句“不积阴骘”就要揣度李纨和贾兰变节卖国了,真的犯不上啊。古代旧勋贵子弟被重新提拔重用没那么难的,真的没必要非得遇上什么改朝换代的节骨眼儿贾兰才有可能翻身加官进爵。
贾兰的确从小也不是个善茬,长期在贵族家庭被冷落忽视边缘化的生活,已经让他的内心积攒了很多的怨恨,抄家败落,更是受了不少挫折磨难。他聪明有城府,饱读诗书能吃苦,强烈渴望出人头地,这不就是很多复仇爽文里恶毒男主的人设么。
本就野心勃勃的贾兰一旦有机会翻身,必然是不可能甘于平庸,当他平步青云,身居高位,更可能会不择手段追求做一个风云人物。
“逐鹿”的含义一般是指:争夺统治权。却不一定暗示贾兰要争夺天下,更可能是他参与到了关于皇权争夺的纠葛之中,或者是朝堂,或者是战场。“到头谁似一盆兰”,这句话是讽刺李纨母子都不是如兰花般高洁的君子,而是内心充满了争权夺利的欲望。
其实也不只是李纨母子两个,就连李纨的父亲李守中,能把女儿嫁给贾府联姻,本来也是带着攀附权势的心思,一般古代这种仕林清流是不愿意和武勋旧贵族联姻的,怕被人说闲话。
就算他拿贾珠这个学生如何出色来掩饰都只是掩耳盗铃,国子监那么多出色的子弟,他为什么偏偏选中了四王八公顶流的贾府嫡孙当女婿呢?李纨的婶娘后来带着两个女儿来贾府也是想借势的,只不过贾府当时败落了,她们只好失望离开。
当然了,如果有读者非要把贾兰往变节的方向去解读,我也表示尊重哈,就是希望这个尊重是相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