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虽然每天都会有新的物种被发现,但是细心的人们也会发现,新物种被首次发现的时间和人们认识它的时间总是存在时间差得。
这是因为新物种的认定往往需要经历复杂且严格的程序,因此每一个新物种的发现,背后都是科研人员们的辛勤努力。
2020年7月8日,福州新闻网报道,一位民间的昆虫爱好者偶然在福建深山中发现了一个昆虫新种。
这一新物种首次被人发现是在2019年5月,但是一直到了2020年4月,它才在国际上得到了认证。
这是一种“新天牛”,而它的命名也很有意思,学名就叫“黄建斌糙天牛”。
这样的命名方式十分新奇,这个昆虫的名字似乎有点像人名,但是又像是天牛的名字,这一命名有何意义呢?
—【·黄建斌糙天牛·】—
“黄建斌”的确是一个人名,但是这个人名也不是随便起的,他就是这种新天牛物种的发现者。
在国际上有明文规定,发现新物种的人对它具有命名的权利,于是这个糙天牛属的新成员就拥有了这样一个十分特别的名字。
那么这种新种天牛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黄建斌是一名昆虫爱好者,平常就喜欢自己去各种地方寻找和观察各类昆虫。
2019年5月,黄建斌正在福建省的茫荡山中考察昆虫,很不巧的是山中突然下起了大雨,这时在山中停留是很危险的事。
于是黄建斌就赶紧找地方躲雨,来到了一处破庙,一场黄建斌和黄建斌糙天牛的偶遇极开始了。
他注意到墙上似乎有个虫子在爬,出于自己本能对昆虫的关注,黄建斌凑近了这只昆虫,这一看可不得了了。
从外形来看这应该是一只天牛,但是黄建斌把自己见过的天牛都从脑子里拉出来和眼前这只进行了比对,竟然一只一样的都没有。
这只天牛的外表伪装性很强,黑褐相间,背上还有两个黑斑,像是眼睛一样,外表很粗糙。
在观察的过程中,黄建斌发现貌似没有在脑海中搜寻到这样模样的天牛,这似乎是一个新物种。
不过为了谨慎起见,黄建斌还是将这只天牛捉了起来,然后带给了黄贵强教授进行鉴定,确认这的确是一个新物种。
虽然可以认定是新物种,但是想要认定一个新物种发现一个个体是不行的,需要一雄一雌两个个体作为标本才可以。
而黄建斌捕捉到的是一只雄性个体,眼下没有雌性个体,新物种的认定陷入了瓶颈。
但是很快和黄建斌志同道合的同事陈朝明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在福建尤溪中显镇发现了一只同种的雌性天牛。
有了这两只天牛之后,黄建斌糙天牛很快就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昆虫正在加速消失·】
在认定新物种的过程中,专家们也对黄建斌糙天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它的个头大概有5厘米长,这是一种不怎么擅长飞行的天牛新种,翅膀退化的很严重,它们更喜欢在地面觅食。
在人们的印象中,天牛是一种害虫,它们会啃食植物的根茎还有树干,如果任由它们在一棵树上发展,这棵树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枯死。
但是黄建斌糙天牛并不是所谓的害虫,它距离人们的生活环境十分遥远,并且它独特的进食方式对于大自然来说反而具有一定的清洁功能。
不过福建人在福建深山里发现了以福建人人名命名的新物种,这对于这一物种,还有福建省的生物多样性都是很好的宣传。
虽然不断地有新的昆虫物种被发现,但是现在昆虫也在面临着极大的威胁,甚至还有专家预言,昆虫或将在百年之后灭绝。
昆虫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类群之一,它们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拥有高度的适应能力和关键的生态作用,在全世界的动物种类中占据了8成的比例,是个极其庞大的家族。
同时它们是许多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既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它们在能量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维持了食物链的平衡。
蜜蜂、蝴蝶等昆虫负责授粉,全球约75%的开花植物需要昆虫授粉,包括三分之一的人类作物,如水果、坚果和蔬菜。
蚯蚓、甲虫等昆虫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肥力的提升,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
许多昆虫,如瓢虫、螳螂等捕食农业害虫,为农作物健康生长提供天然保护,腐食性昆虫如食粪虫分解有机废物,加速物质循环,净化环境。
近几十年来,昆虫的种类和数量以惊人的速度下降,森林砍伐和湿地开发导致昆虫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栖息地。
单一种植大规模替代了多样化的植被结构,减少了昆虫所需的多样性资源,广泛使用的杀虫剂对昆虫具有高度毒性,影响了授粉昆虫和捕食性昆虫的生存。
外来物种竞争或捕食本地昆虫,例如亚洲虎蚊对许多原生蚊种造成威胁。
研究表明,全球昆虫数量每年减少2.5%,这一速度远高于地球生物的正常灭绝率。
昆虫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们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动植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它们,保护昆虫不仅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部分,也是保障人类自己。
参考:
福州新闻网《福建省发现新物种》,2020-7-8
新华社客户端《国际期刊为何用他的名字命名新物种?》,2020-9-25
中国绿发会《昆虫正加速消失,或将于100年后灭绝》,2024-8-30
中国绿发会《每年减少约2.5%,或将于100年后彻底灭绝,保护势在必行!|绿会保护地科普》,202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