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王昭君下嫁匈奴的生活也像《昭君出塞》古曲一样,令人悲鸣不已。让我们后来的人从侧面看到一个政治牺牲品的悲惨命运。
但是在莫高窟的一幅壁画,却揭露了匈奴人对待王昭君的真相,那结果真让后来的人难以直视。
奇女子甘心为国牺牲
当王昭君被选中要身赴匈奴和亲后,并非像传说中的那样不情愿,反而她更接受现实,既然已成事实,就要有为国牺牲的觉悟,带着这种精神,王昭君是坦然走向匈奴的。
这与后世传说中王昭君是带着无奈与怨恨而去的不同。心甘情愿是真实心态,无奈怨恨是为表示人们惋惜王昭君最后也没能回归汉地结局的悲惨,而进行的艺术加工。
从王昭君带去匈奴的“陪嫁”我们便能看出真相。陪嫁的除了金银器等贵重物品,还有大量的工具、书籍、特产、种子等。浩浩荡荡从汉地就出发向匈奴的王庭了。这样的情况,反而像是一个传播文化的使者,而不是委屈下嫁的女人。
虽在匈奴地方因水土不服,一直生病,也在生病之际,思念故乡,思念父母,但王昭君的高尚情操,还是大于了儿女私情,一心用自己的能力,辅助单于治理草原。
相夫教民,受人尊重
据文献的记载中,王昭君先是和亲嫁给了呼邪单于,这个年老粗犷的草原汉子对待王昭君真是百般宠爱。在王昭君初到草原,因水土不服吃不下饭时,呼邪单于专门为王昭君建立小厨房,并花重金从中原请来汉族厨师,为王昭君做家乡菜。
从中可见呼邪单于对王昭的喜爱。他们一起生活了三年,生下了一个儿子。自这孩子一出生,子凭母贵,呼邪单于就封这个孩子为右日逐王,可见王昭君在呼邪单于心目中的位置很尊贵。
后来呼邪单于因病去世,王昭君本打算带着孩子回中原故乡,但被当时的汉成帝拒绝,不得已便仍留在匈奴,并依照匈奴的习俗,嫁给了呼邪单于的儿子复株累单于。
再后来,王昭君的儿子女儿们也为促进汉朝与匈奴的和平共处做出了许多努力,不得不说,汉朝一时期的和平,有一定程度是王昭君的功劳,虽说汉成帝拒绝了她回故乡,但匈奴与汉地的老百姓还是应该感谢她尊重她。
地位尊崇受人敬仰
王昭君在匈奴生活的一生,并不是以一个花瓶的形象存在。敦煌莫高窟里的一幅壁画所表现的内容,正是匈奴百姓尊崇王昭君,爱戴她的真实写照。
在那幅壁画里,王昭君在中间,周围是一群胡人,他们围着王昭君跳舞,边跳边进行自残,割破脸,割下鼻子,割下耳朵,场面看着血腥恐怖。
但据文献记载,这是胡人最尊贵的葬礼礼节,这样的情况,在《王子举哀图》里,信徒们对涅盘的佛祖葬礼进行过此礼。由此可见匈奴人对王昭君的尊崇程度。
看了这幅画,真的令人很感动。虽说在汉朝统治者眼里,王昭君只是个政治棋子,连回归故国的请求都不允许。但匈奴人却弥补了王昭君的失落感。
一群封建思想的卫道士们,说王昭君先后嫁给父子二人,有违伦理道德,对她进行道德的批判,贬低其为“道德的破坏者”,从片面偏激的思想出发,对王昭君加以口诛笔伐。
而在匈奴人眼里,王昭君像天神一样的存在,匈奴人把最高的礼遇都给了王昭君,所以王昭君虽失意于本族人,但却赢得了对立匈奴人的尊重,评价自不必再多比较。
结语:
通过莫高窟的这幅画,可以全面证明王昭君在匈奴人中的地位。也可以向历史证明王昭君的历史功业,这是不亚于任何一个开明帝王所能达到的历史功绩。
仅凭匈奴人对王昭君的葬礼规格,也能让我们后世人为之感动不已,可见各族人民都渴望和平,渴望团结,渴望多文化共处的美好愿景是与我们汉族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