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横空出世无异于是AI界的一次“小行星撞地球”,直到现在它的连锁反应还在继续,不仅是AI硬件厂商英伟达,云服务提供商阿里云、AWS、微软Azure,乃至社交巨头微信都卷入了这个漩涡。如今曾在去年春季冒头的国内AI独角兽Kimi,也不得不收缩战线。
日前有消息称,Kimi的开发商月之暗面近期决定大幅削减投放预算,包括暂停多个安卓渠道的投放和第三方广告平台的合作。据称,此次调整是受“外部因素和内部战略调整影响”。在相关报道中显示,DeepSeek在短时间内凭借自然流量达到了3500万日活跃用户(DAU),而Kimi即便在过去一年大手笔投流、买广告,获得的日活却未能突破千万。
如此鲜明的对比,自然让月之暗面受到了冲击,团队在复盘后意识到必须在基础模型方面保持行业领先,并希望通过优化产品和市场策略来重新找回竞争优势。由此就只能说,DeepSeek的成功或许是让月之暗面急了。
要知道此前有消息显示,月之暗面的Kimi与字节跳动的豆包是2024年最热衷于投广告的国产AI模型,Kimi和豆包的广告相信许多朋友在网上也都看到过。与字节跳动的豆包主要是出现在抖音不同,Kimi的身影从知乎、B站到小红书,几乎囊括了除短视频之外的国内主流内容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在2024年的前三个季度,月之暗面的Kimi智能助手全网广告投放金额就达到了1.5亿元、字节跳动的豆包投放金额则为2亿元。为什么AI厂商如此关注“投流”这件事,并频频使出“钞能力”呢?其实是因为当时的AI模型陷入了瓶颈期,在DeepSeek-V3/R1问世前,AI模型所表现出的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彼时业界唯一的推理模型只有OpenAI o1,但它是被限制使用的,OpenAI方面不仅限制了付费用户每周只能与o1模型对话50次,而且用户在使用时还不能询问其内部的思考过程,否则可能会收到警告邮件,甚至被撤销使用资格。
正是因为在用户体感中,这一众AI模型提供的服务几乎没有差距,就导致了各家的产品想要脱颖而出,自然流量就指望不上了,只能靠广告来引流。以至于“百模大战”回到了互联网行业熟悉的烧钱换市场模式,一如当年的“千团大战”、“千播大战”、“共享出行大战”。
此前在2023年夏季,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与猎豹移动CEO傅盛围绕“大模型到底是不是创业的机会”曾有过一次论战。朱啸虎认为模型是很差的商业模式,要每两三年就砸更多的钱去升级,而且变现的周期可能就两三年。正因如此,才有了字节跳动豆包、月之暗面Kimi在2024年铺天盖地的投流。
大模型厂商热衷于投广告背后,其实是他们认为AI模型技术进步速度放缓,下一次媲美ChatGPT的技术飞跃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因此在技术爆发的间隙,投流争夺存量市场才是活下去的方法。当各家模型的水平大差不差时,用户自然就是谁眼熟就用谁了。
然而DeepSeek的出现,改变了AI模型赛道的玩法。DeepSeek-V3/R1在工程和算法层面的创新,实现了用低得多的成本获得与闭源模型接近,甚至是部分超越的效果。比如DeepSeek-R1的输出相比以往的AI模型更自然、更灵动,这一点相信用过的朋友都会认可,它的出现也就意味着技术取代了营销,重新成为了市场竞争的利器。
用朱啸虎的话来说,“(DeepSeek)对于整个闭源模型还有没有存在价值、存在意义,都是很严峻的灵魂拷问。如果闭源模型在成本上很高,性能上没有明显优势,为什么大家用闭源模型?”
现实也确实如此,就在过去的数周时间里,谁谁谁接入DeepSeek就已经成为了中文互联网的一道风景线。
开源模型对闭源模型的优势,体现在当第一梯队的开源模型达到第一梯队的闭源模型水平时,闭源模型不仅会被利益相关的AI开发者放弃,就连不那么敏感的用户也会抛弃它。如此一来,Kimi就面对了一个难以解决的困境,即由于DeepSeek与Kimi的差距摆在了台面上,所以砸钱投流已经不足以吸引用户了。
当下DeepSeek扮演的是当年ChatGPT的角色,属于是大势已成,就如同黑洞般吞噬了用户对于这类产品的注意力。这时候月之暗面继续大手笔投流买量是没有意义的,削减推广预算、将资源重新投入AI模型的研发中才是正道。毕竟作为AI独角兽,月之暗面是有融资压力的。
既然开源模型表现如此惊艳,为什么还要投资你的闭源模型呢?这个问题就是月之暗面在面对投资者不得不回答,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如果月之暗面不做出改变,继续一门心思扑在投流获客上,后续的融资就几乎一定会出现问题。
如果月之暗面不削减推广预算,可能会为Kimi暂时换取漂亮的增长数据,可代价却是透支未来,假如他们准备效仿卖给谷歌的Character.AI,确实就可以这样去做。恰恰是因为月之暗面还不想从AI模型这个赛道退出,才要放弃眼前的利益,将资源投向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