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大刺杀案之梃击案,太子险遭不测,万历为掩盖真相和稀泥

熊玲历史 2025-01-09 15:44:38

明光宗画像

文章内容较长,大概需要花费您10分钟时间,建议收藏。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酉时,戒备森严的紫禁城,发生了一起十分离奇的刺杀案。

一名形迹可疑的男子混入宫后,手持枣木棍见谁打谁,一路向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冲去。

当时,慈庆宫仅有两名老太监把守宫门。男子二话不说抡起棍子就砸,一人因躲闪不及被打倒在地。

梃击案配图

《明史》记载:“盖东宫侍卫落落,宫门仅老阉二,禁门虚无人,殿上才七八人”。男子直奔前殿檐下意欲行刺太子,幸好朱常洛外出躲过一劫。

吵闹声惊动了太子内侍韩本用,闻讯赶来时男子正在用枣木棍行凶。

韩本用急忙大声呼救:“来人呢,有刺客!”一众宫人和太监听到呼唤后纷纷赶来帮忙。

因男子手中持一根枣木棍,众人不敢与其硬拼。就在场面陷入极度混乱时,一名躲在门后的太监突然抓住木棍,众人一拥而上才将男子制服。

这起既诡异又离奇的刺杀案,就是震动明朝政坛的“梃击案”,位列晚明三大疑案之首。

水火棍

初审:刘廷元甩锅“疯癫说”

当慈庆宫的六七个太监,怒气冲冲的将刺客绑送至东华守门指挥朱雄面前时,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了。事关重大朱雄不敢有丝毫怠慢,急令左东把总赵国忠对其进行审讯。

经突审得知,入宫行刺太子的男子名叫张差,蓟州井儿峪人。说话时模糊不清,只勉强听清了诸如“吃斋”、“讨封”和“效劳”、“难为我”等词语,无法串联在一起形成有效口供。

五月初五,朱常洛忧心忡忡的向父皇禀报了遇刺一事。万历皇帝闻之大惊,急令有司对此案进行深入审理。

“有司”即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合称“三司”。

万历皇帝画像

巡皇城御史刘廷元是第一位审理梃击案的官员,他在东华门守卫处对张差进行了“再三考讯”。

但张差仍是一副痴傻状态,说话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刘廷元得出结论:“按其迹,若涉疯癫,稽其貌,实系黠猾。”

刘廷元怀疑张差装疯卖傻,将审讯笔录上报给刑部建议法司严讯。他也成为了梃击案“疯癫说”判审第一人,但也只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结果。

刑部一众官员对刘廷元的初审结果十分不满,认为他编造“疯癫说”推卸责任,借此窥测万历皇帝的真实想法。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张问达、胡士相、赵会桢、劳永嘉和岳骏声等,一众刑部官员的鼎力支持。

古代公堂

会审:怕受牵连,草草结案

五月初十,刑部官员胡士相、赵会桢、劳永嘉和岳骏声等,对张差进行重审,这次审讯有了较大突破。

面对一众表情严肃的刑部官员,张差“口齿不清”的毛病不治而愈。

据张差供述,在老家经常遭受邻居李自强和李万仓欺侮。几天前二人闯入家中放了一把火,把家里准备过冬的柴草堆烧了,遂一怒之下入京告状。

四月份入京时,碰到了两名陌生男子。二人询问张差来京目的,他一五一十的告知后,二人忽悠他:“你没有证据怎么能告赢呢?应该拿一根棍子当作申冤状”。

张差听后深以为然,五月初四手持一根枣木棍再次入城。从东华门一路向慈庆宫奔去,遂发生了“梃击案”。

紫禁城

张差这种犹如蒙小孩似的说辞,不可能瞒过办案经验老道的刑部官员。

经过几轮审讯之后,胡士相、岳骏声等人彻底失去耐心。一番商议之后,给张差定下“疯癫闯宫”之罪。

《明史》记载:“拟依宫殿前射箭、放弹、投石伤人律,斩决不待时。”

在皇宫内大声喧哗都会被治罪,更何况张差在宫内公然行凶,遂判处其斩立决。

经初审和会审两次审讯之后,仍未弄清张差入宫刺杀皇太子的动机。

刑部官员在审理该案时并不上心,没弄清楚事实就草草结案,将一份奏疏呈给明神宗就算交差了。

梃击案漫画

处境微妙,不敢妄动

内阁辅臣方从哲和吴道南等人认为,明神宗朱翊钧对此事并未明确表态,且“时东宫虽久定,帝待之薄”,遂保持中立态度。

明朝内阁保持中立是鲜有之事,其中一定另有隐情。内阁和明神宗在册立太子一事上闹得非常僵,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国本之争”。

内阁主张遵守“立嫡立长”的宗法制,明神宗皇后王喜姐并未生育子嗣。而宫女出身的王恭妃,则生下了明神宗庶长子朱常洛。

因王恭妃的身份卑微,明神宗一直对她十分冷落。同时,在册立朱常洛为太子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拖再拖。

影视剧照

以内阁首辅申时行为代表的“立长派”,坚决拥护朱常洛做太子,甚至不惜得罪明神宗。

在“国本之争”进入白热化之时,直接导致了明神宗28年不上朝,首辅申时行也因此事而辞官。

直到实在拖不下去了,明神宗才册立已经19岁的朱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才缓缓落下帷幕。

影视剧照

明神宗最属意的儿子是宠妃郑贵妃所生的第三子朱常洵,但他既非嫡又非长,不具备做储君的资格,在内阁的强烈反对下只能就藩洛阳。

朝中百官没有人敢得罪春风得意的郑贵妃,张差入宫刺杀太子朱常洛时,恰巧发生在明神宗想改立朱常洵为太子的特殊时期。

动动脚趾头都能猜到,真凶极有可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郑贵妃。

影视剧照

暗审:巧施计谋,供出真凶

刑部会审结束之后,很多人都认为“梃击案”可以告一段落了。但经过初审和会审之后,案件的真相仍然扑朔迷离。

很多人都“心疑其非”,一是对审讯结果不满意;二是怀疑有人暗通款曲隐瞒真相。

刑部主事王之寀决定“暗审”张差,大理寺右寺丞王士昌、行人司正陆大受和工科给事中何士晋等人,也坚持彻查此案。

为了试探张差是否装疯卖傻,王之寀令狱卒给他断水米长达两昼夜。

五月十一日傍晚,在提牢厅唐狱官、孙狱典和顾库子等人的陪同下,王之寀来到狱中观察张差的一举一动。

古代牢房

王之寀对奄奄一息的张差说:“吐实与饭,否则饿死”。说出实情就给你饭吃,不然就饿死你。

张差的表现则是“昂首欲食之急”,急得昂着头看向食盒,恨不得一口吞下所有食物,此举正如王之寀所料。

饿了两天的张差看到食物后眼睛都绿了,没等王之寀审问就竹筒倒豆子,把真相全说出来了。

张差小名唤作“张五儿”,之所以从蓟州井儿峪来到京城,实际上是受到了马三道和李守才的欺骗和教唆。

食盒

二人的手下让张差听从宫里太监安排行事,许诺事成之后给他几亩土地作为报酬,他对此千恩万谢。

当张差抵达京城后便被人带到一户大宅子中,遇到了一个身着华衣的太监。

这名太监的真实身份是修铁瓦殿的庞保,而这座紧邻繁华大街的豪宅乃太监刘成所有。

庞保嘱咐张差:“我帮你安排好了,入宫后‘你先冲撞一趟,遇到人就打死。’”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枣木棍递给他。

二人从厚载门入宫后一路乱冲乱撞,抵达慈庆宫时张差还打伤了一名老太监,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就清楚了。

影视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个名叫刘成的太监,他和庞保都是郑贵妃宫内的太监。王之寀将张差的供词整理成揭帖,由刑部侍郎张问达上呈明神宗。

明神宗对此事的态度却“甚是厌恶”,对揭帖置之不理,因为这件事情涉及到了他的宠妃郑氏。

影视剧照

后来,“梃击案”又进行了二审,刑部行文蓟州道提马三道、庞保、刘成当面对质,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张差见事已败露继续补刀:“他们(庞保和刘成)还给过我金、银,叮嘱我只要打倒‘小爷’(皇太子),下半生保我衣食无忧。”

影视剧照

随着案件审理不断深入,张差先后供出了孔道等五人。事情已经一目了然,梃击案和郑贵妃有密切关系,除掉朱常洛才能让她的亲儿子做储君。

明神宗见实在捂不住了,遂下旨要求“严究”。为了遮掩郑贵妃的罪行,梃击案最终以十分戏剧化的结尾而告终,仅追究张差一人之责,不再株连其他人。

为平息梃击案造成的不良影响,明神宗在慈宁宫召见群臣。宣告福王朱常洵已前往封地就藩,借此明确承认朱常洛的太子地位。

影视剧照

明神宗此举实则是在紧急公关,意在向外界传递父慈子孝的和睦景象。

朱常洛只能就坡下驴,向群臣解释梃击案绝非郑贵妃所为,至于百官信不信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但外廷的一些臣子不想善罢甘休,给明神宗上书要求彻查幕后元凶。无奈之下,他只能让司礼监秘密处决了庞保和刘成。

明神宗令刑部将涉案人员,孔道、马三道、李守才三人流放;李自强和李万仓处以鞭笞之刑,才逐渐平息梃击案的舆论浪潮。

【笔者拙见】

梃击案结局很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特色,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但事出反常必有妖。

张差只是一个以砍柴为生的樵夫,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刺杀皇太子,背后肯定有人给他撑腰。

张差绝非“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过是被人利用还帮人数钱的愚人。

梃击案不仅是“国本之争”的延续,也是郑贵妃为子谋利的开端。

朱常洛登基29天,就因“红丸案”一命呜呼!背后的主谋不用笔者说,大家也能猜出来。

0 阅读:10
熊玲历史

熊玲历史

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