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冒犯谁的意思,但我想说的还是老观点:心理工作它很专业,它和思政教育的工作不一样,得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如果你非把它当成思政教育,那不如不做。我换个说法:如果你想和一个当前情绪状态不太对劲的人说话,但你不会说,那你不如闭嘴。
事情是这样的在胡鑫宇被确认是自缢身亡之后,有机构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一篇小作文,想表达的意思大概是,胡鑫宇本来可以求助于心理援助机构的,如果能给这个机构打个电话唠五分钟,那也许这场悲剧可以避免,或是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处理一下。我能理解这家机构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本意是想要从公益的角度出发,帮助到更多人,这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但是,可能受限于专业背景,或是工作习惯,整篇文章发出来是这样的:有网友评价简练但准确:爹味十足;一场盛大的PUA。的确如此,纵观全文,我没能看到共情和理解,但我确实体会了到笔者焦灼的心情和深深的遗憾。只是,这些对读者的教育、讲道理,激情澎湃却又苍白无力的呐喊,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简单诠释,和心理工作没有任何关系。我要是陷在抑郁状态里,经过这么一顿PUA,我可能第二天就PTSD了。读者对它的态度也很有意思,有网友表示,在朋友圈或是长辈聚集地,它得到了很多拥护支持和点赞;而在另外一些线上平台,则有很多专业人士和热心网友人群起而攻之。那么问题来了,支持的人在支持什么?嘲讽的人,又在嘲讽什么?支持者的“互联网嘴替”在我看来,支持小作文的人,很大程度上是被它共情到了,它成了支持者的”互联网嘴替“。是啊。生命这么美好,怎么能放弃呢?15岁的青春年华,就是你宝贵的财富啊,年轻就是资本啊!你是可以把前浪拍在沙滩上的后浪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你死了,你爸妈可怎么办啊?你要暗自努力,成为让你爸妈傲娇的人啊!发现问题了吗?孩子到底为什么活着?在孩子的世界里,到底什么才是”有意义“?我们思考过吗?是他拥有的大把时间、他可以作为父母引以为傲的附属物,还是他未来拥有的那些可以喝酒的良师益友?只是,如果他认为活着的意义,就是远离喧嚣、独自快乐呢?对于一个情绪出了问题的人,大把的时间有时候就像凌迟的刀子,否则敬妃为何要去数地砖呢?成为父母的骄傲也会是一把枷锁,而那些所谓良师益友,很可能就是走不进自己内心的路人甲,唯恐避之不及。我曾经以成员身份在一个心理小组待了两年多,后来有一位成员最终因忍受不了带领者而退出了。为了给带领者留点面子,他没有在自己退出小组那次活动上透露原因。那之后有一次他曾私下里表示,每次听到带领者将小组称为“家”,将每位成员称为“家人”,把每次小组活动都叫做“回家”,他都会感觉到无比窒息。因为他的家庭,一直是他无法面对并让他感到痛苦的地方。我们认为的意义,真的就是天衣无缝、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吗?我大概能够理解笔者希望所有人都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想法,认知疗法嘛,简单有效。但对一个绝望到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人说这些,就跟对一个重感冒到发高烧的病人说“你得多锻炼提高免疫力啊”一样,有道理但退不了烧,病人也不可能顶着高烧去锻炼提高免疫力。我说得直白一些:屁用没有。甚至还可能起到反作用:是啊,我都不能愉悦别人,这么大好的时光我都不能珍惜,我活着干嘛呢?这种情况下,你甚至都不如和他谈一谈死亡的意义。当然话说回来,如果真的有家长因为这一篇小作文,能告诉孩子要懂得求助,他的困扰和经历并不丢人,从而让孩子在不知所措的时候知道找大人聊一聊,那也是好的。当然,千万别去找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没有拉踩,也没有想冒犯谁,但是专业的事得教给专业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替代心理工作。反对者对不专业的“忍不了”心理工作这个行业,到今天为止仍然是外热内冷,看似非常火爆,实则是专业程度以及乱象丛生,普及程度仍然不高。它火爆的外表所催生出来的并不是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专业人员,而是各种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钻出来跑马圈地,希望尽早抢占资源。于是内卷开始了,心理咨询师的韭菜不够,后来便有了什么“心理倾听师”,“情感挽回师”,当然还有不得不提的、需要天赋且可以自学成才的“小三劝退师”。拿心理咨询师举个例子,它有基础培训、实务基础培训、热线培训、技能培训、流派培训等等。总之你不管参加了何种培训,完了之后你都不能从事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如果想继续的话,那么请掏钱进入高阶培训吧,满五万减三千。挂着心理学的名义,机构割着韭菜,学员拿着没什么用的网课培训合格证书,大家心照不宣。那些既想挣钱,又不想花钱的人怎么办?只有一条路:成为野鸡。《胡鑫宇请给心理指导师五分钟》这篇小作文,源自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培养和认证的是“社会心理指导师”。想要获得报名资格,你要么有曾经的人社部心理咨询师证书,要么有过心理学相关的受教育经历和工作背景,和过去心理咨询师的报名资格、当前市面上各种培训机构的参训要求差不多,而且这个指导师还分了初级和高级,总之体系还挺完整的。但有一个问题,既然这个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的报名资格如此高度重合,为何要单独命个名呢?那我们可不可以认为,实际上两者的工作对象和内容不太一样呢?或许此机构的重点工作在于「指导」,而非专门的危机干预或是心理咨询呢?那么,工作的边界在哪里?这篇小作文被网友如此嘲讽,核心就在于它的喊口号、鸡汤味儿和思政教育,这些内容的受众群体和心理工作的受众几乎没有任何重叠,但是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误导大众,让他们以为这些就是心理工作。甚至,这种略显高高在上的“爹味“态度,还可能会让求助者更加绝望。所以,对这种不专业和把工作边界的模糊化,才是网友们群起而攻之的内核。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需要的是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被共情,如果他们接受到的是居高临下的指导和强行灌输、没有感情的口号以及放了夹竹桃花粉的鸡汤,那结果会是什么?还有引申出的另一种猜想,是不是因为咨询师市场的韭菜已经被几个头部机构给垄断了,那么其他机构必须得培养新的韭菜品种呢?但是没有证据,毕竟人家是非营利性机构,目前搞的也是免费培训。单凭一篇小作文,我们也许得不出什么可以定性的结论,就如心理学这个行业本身一样,它一直在寻求出路向外探索,过程中有一些曲折也是正常的。但不论如何有一条:边界清楚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