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雨盛登台那一刻,很多人都在屏幕前“集体屏息”。
这位韩国影坛的“老熟人”,因为私生子事件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可人家不仅没被封杀,还大大方方地站在了青龙奖的舞台上,发言时更是直面争议,坦然表示“会尽力履行对孩子的责任”。
这波操作,不仅稳,而且高级。
这就有意思了。韩国电影界的态度是:只要你业务能力在线,私生活的问题归你自己处理,艺术贡献不应该被抹杀。而郑雨盛的亮相,不但没有让人觉得不适,反而因为他的坦诚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反观内娱,类似的情况可是一场“灾难大片”。任何明星要是出了点私德问题,基本就可以直接告别事业了。封杀、抵制、全网谩骂,甚至连作品都要被下架,逻辑只有一个——“德不配位”。
可问题来了:我们真的分得清“演员的私德”和“作品的专业性”吗?
有些观众可能会说:“你私德有问题,我就不想看你演的戏。”但回头一想,你看的是电影的艺术价值,还是演员的生活八卦?
这波对比,内娱确实有点“内容超纲”了。
青龙奖的评审流程:专业到让人服气
再来说说青龙奖的评审机制。用一句话总结:“透明到让人挑不出毛病。”
评委名单是在颁奖现场才揭晓的,全程封闭评审,谁也不知道结果,甚至连评委本人都无法提前“做功课”。观众投票只负责入围名单,最终结果全靠专业评审,这直接堵死了资本、粉丝刷票这些“灰色地带”。
再看看内娱的奖项……怎么说呢,有些奖的“玄学”程度堪比彩票。明明是专业奖项,最后却颁给了某流量明星。粉丝刷票、资本砸钱、后台运作,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更离谱的是,有些评委名单提前公开,甚至评审结果都能被爆料出来。这操作,别说普通观众了,就连业内人都直摇头。你说这是电影奖呢,还是“年度流量数据大赏”?
青龙奖的透明和专业,确实给内娱上了一课:奖项是用来鼓励实力的,而不是用来哄粉丝的。
韩国电影的大胆与深度:这一点,内娱真的要学
这几年,韩国电影凭什么能屡次在国际上拿奖?从《寄生虫》到《首尔之春》,一个比一个敢拍,一个比一个深刻。青龙奖的历届获奖作品,几乎都敢触碰社会的敏感话题,甚至有些题材在国内连立项都困难。
举个例子,《寄生虫》讲的是阶级对立,《首尔之春》更是直面政治和历史问题。这些电影不仅仅是讲故事,而是用艺术去揭示社会的矛盾和真相。
反观内娱,很多电影的主题选得就很“安全”。不是爱情偶像,就是轻松喜剧,稍微深刻一点的题材,基本都“胎死腹中”。像青龙奖那种敢拍社会黑暗面的电影,在内娱几乎成了“稀有物种”。
当然,这不是说内娱完全没有深度,但相比之下,确实少了一些对现实的思考和对艺术的追求。毕竟,作品的深度决定了它的生命力。
技术奖项:青龙奖的细致入微
青龙奖还有一个很牛的地方,就是它对电影技术的重视。摄影、美术、配乐这些常规技术奖不说,连“照明奖”都被单独拿出来颁发。
今年的最佳摄影和最佳照明,就一起颁给了《破墓》。
这部电影不仅在画面上做到了极致,连光影和氛围的把控都堪称一流。青龙奖用这种细致的奖项设置,直接告诉大家:电影是一个团队的艺术,每一个环节都值得被尊重。
反观内娱,技术奖项的存在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别提什么“照明奖”了,可能很多观众连电影的灯光师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
电影的工业化水平,不仅体现在导演和演员上,更体现在每一个幕后环节的专业度上。青龙奖的这份“细致”,内娱真的欠一点。
内娱的反思:遮羞布扯掉后怎么办?
这届青龙奖,不仅让中国观众看到了韩国电影的专业,也让内娱的缺点暴露得一清二楚。从评审机制到题材深度,再到技术奖项的设置,内娱确实需要一场全面的反思。
但反思归反思,改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观众的支持和参与。内娱要想变得更好,观众也要学会用更专业的眼光去看待电影,而不是被流量和噱头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