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之首的粟裕在建国后仕途坎坷?好友陈赓曾一语道破其中缘由

吴添鸿说一说 2022-12-14 08:43:17

粟裕是一员顶级战将,他在革命时期立下了诸多功劳,深得毛主席的器重和青睐。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建国后,他的仕途却走得并不顺利,一度被迫离开部队的管理层,转而在军科院任职,背后的原因简单却又令人心酸。

粟裕是个直脾气,向来想什么就做什么,很少“委婉”处事。这种性格在某些时候是优点,比如在指挥作战的时候,决策果断,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但在另外一些场合就是缺点了,比如在与同志、上级相处的时候,会给人一种“鲁莽”的感觉,容易影响队伍内部团结。毛主席敏锐的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委派陈老总和饶漱石去给粟将军“把关”,帮他处理政治上的事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一些潜在的矛盾,维护了革命的兴盛局面。

但在建国之后,由于失去了陈老总等人的斡旋,一些问题开始呈现出扩大化的倾向。比如在朝鲜战争期间,粟裕曾以副总参的身份,将两个原本部署在朝鲜战场上的军撤回到国内,进行整编和休息。从部队内部的行政流程上来说,这一举动是合理的,副总参完全有这个权力,但就人事方面来说,他应当先给彭老总打个招呼,让老总提前有个准备。擅自调动部队一事令彭老总大为恼火,老总要毛主席主持公道。主席自然是想方设法从中调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与此同时,毛主席指示粟裕,往后做事要顾念大局,尽量考虑周全,不要太过于“直”。但性格不是那么容易就改变的,粟后来又做了一些很不合时宜的事,引发了不小的非议。比如在50年代后期,他受命指挥东南沿海的部队准备攻台。期间,他觉得前线的空军力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于是上书党中央,请求调东北的部分战斗机到福建来。

毛主席对于此事比较谨慎,一来当时中苏的关系已经呈现出紧张的态势,东北地区的边防也需要加强,二来美国人在朝鲜半岛还有驻军,三八线左右的仍处于对峙状态,战火随时都有可能重燃,东北必须维持足够多的兵力向东警戒,以备不时之需,三来台湾的国民党武装已经获得美国的援助,战斗力不同往日,不可贸然对其采取军事行动。

所以,主席没有第一时间回复粟裕。但没过多久,他再次上书,仍请空军南下。主席批准了,但没有说具体的执行时间。可粟裕没有注意到这个小细节,马上开始着手调兵,结果差点酿成大祸,事后,他连忙向主席承认错误,主席知道他没有坏心思,也就没有处分他。

但在另外一件事上,他就没那么幸运了。有一段时间,毛主席觉得总参部的相关工作存在错漏之处,于是提出批评,要求总参部做检讨。当时的总参还是聂帅,聂帅本打算由秘书拟一份检讨,以总参部的名义递交上去即可,但谁能想到,身为副总参的粟裕居然以个人名义写了一份检讨,在没有知会聂帅的情况下,递交给了毛主席,这让聂帅很是不满。在1958年的反“右”运动中,粟裕被指“个人主义”正是受此事的影响。

除此之外,粟在任国防副部长期间,经常将原本要直接交给党中央的报告转交给彭老总,请老总审阅之后,再转交给党中央。他此举的本意是为了消除自身的“个人主义”标签,尽量配合上级,但彭老总却误以为粟将自己当成了“传令兵”,因此很是恼火,严肃批评了他。这一系列事件影响了粟裕在党内、军内的地位,在1958年,他受到了处分,离开总参岗位,被调往军科院工作。

动荡时期,他再次受到冲击,这时,徐帅挺身而出,将他保护了下来,1984年,他溘然长逝,时年67岁。他的好友陈赓将军在评价他的遭遇时,指出有两种人的仕途不会太顺利,其一是不迎合别人的人,其二是功劳大的人,而他正好二者兼而有之,因此才饱经波折。

性格是一把双刃剑,刚直让粟裕在战场上纵横捭阖,所向披靡,战胜一个又一个强敌,取得一个一个胜果,但刚直也阻碍他的人际交往,让他与同志们之间生出了一些小嫌隙,进而让他受了一些委屈。令人欣慰的是,党中央后来撤销了对他的处分,为他恢复了名誉,他是党组织和人民武装的功勋人物,这一点无可辩驳!

2 阅读:896

吴添鸿说一说

简介:感谢你的关注与支持,为您带来最优的生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