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看到一则新闻,被网友戏称“年度极限反转大赏”。嘉兴一女子打车到家后被司机尾随,司机在家门口不停敲门,女子吓得要死。最后,司机看到门口有监控后迅速逃走。
视频发出后,全网瞬间沸腾,无数小仙女跳出来声讨黑车司机,结果没过两天,事情又有了新的反转——当事人出面道歉,司机报警。原来当时女孩说手机没电,于是上楼取钱,之后司机左等右等都不见人影,只能上楼敲门,没承想却变成了大色魔。有时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煽动情绪是很容易的,但却会把当事人逼到绝境——《由宇子的天平》由宇子の天秤
由宇子是一名纪录片导演,最近电视台要拍一个关于校园霸凌的纪录片,由宇子负责采访当事人的家属。她首先接触的是高中生广美的父亲。三年前,饱受校园霸凌的广美,在一个深夜,跳河自尽。
由宇子的问题有些犀利,广美的父亲有些招架不住,但他还是在镜头面前真情流露。对于广美,父亲充满了愧疚,自认是对女儿不够关心,又太过严厉,才会导致悲剧发生。但事实上,他更痛恨学校的不负责任。
事情发生后,学校称有人看到广美和男老师矢野,曾有过亲密举动。虽然没有实质证据,但是校方一口咬死广美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情,要求她主动退学。广美死后,舆论把广美的家人,以及矢野老师都推到风口浪尖上。
重压之下,矢野老师同样选择了自杀。在遗书中,他斥责校方为了掩盖事实,污蔑了他和学生的清白。而在广美父亲的眼中,矢野是被媒体杀死的,直接剥夺了他了解女儿死亡真相的机会。
由宇子想把这些观点都放在纪录片里,无疑是在拿石头砸自己的脚。领导直接要她剪掉“被媒体杀死”那句话,还把责任撇得干干净净。由宇子内心一百个不同意,她只想客观报道事情真相,但是电视台似乎只要一个普通的专题节目。
其实无论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他们的家属都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因为媒体的大肆渲染,广美成了勾搭老师的荡妇,家里的面包店,生意一天比一天差。
而矢野的家人,也同样遭受不公待遇。家族本来做些小生意的,但是由于这桩丑闻,房东直接叫他们滚蛋,矢野的母亲开始了不断搬家的生活。为了不被骚扰,他们平时在家都得小声说话,窗户还用很厚的纸糊起来。出门得全副武装,以防被人认出来。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新住址有没被人查出来,放到网上。
但即使如此小心翼翼,他们的行踪还是会被不明人士找到,所以他们的家当很少,一发现不对劲,就赶紧搬离。久而久之,他们的生活如同惊弓之鸟一般,一听到敲门声,矢野的母亲本能地想找地方躲起来。在这一刻,仿佛已经无法分清谁是受害者,谁是施害者。
作为一名母亲,她失去了至亲的儿子,内心比谁都要痛,却还要遭受这些凭空而来的指责。她始终相信儿子是清白的,也相信儿子是被陷害的,可是又有什么用呢?大众认为你有罪,你就有罪。
同样,矢野的姐姐也好不到哪去。本来经营着一家美容店,在弟弟去世后,她和女儿就频频被网曝,只能不断搬家。专门挑一些不用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一来不怕被人认出,二来可以随时辞职。母女俩靠着微薄的工资,相依为命。
由宇子就这样一路采访,一路为纪录片收集素材,就在这时,她的父亲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让由宇子莫名成了加害者家属。该片在去年上映,在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受到专业评审和大众影迷的青睐。全片冷静克制,双线叙述,接踵而至的事情,让由宇子对真相和谎言的看法失去了平衡,迫使她做出了改变人生的决定。
由宇子的父亲是开补习社的,由宇子空闲的时候,会去补习社当兼职老师。在众多学生中,有一个叫小萌的女孩。小萌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父亲对她不太好,她一边上学,一边打工赚生活费。
某天,小萌在教室吐了,由宇子好心把她送回家,途中,小萌向她透露,自己好像怀孕了。而孩子他爹居然是由宇子的父亲。这个消息对于由宇子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更令她恶心的是,父亲居然以补课的学费作为交换条件,和小萌发生关系。
看着眼前这个孩子,由宇子内心充满愧疚。那天,由宇子安顿好小萌后,回到补习社,拿起手机,逼问父亲和小萌的关系。令人诧异的是,父亲并不想为自己开脱,他愿意向小萌爸认错道歉。
但是由宇子却制止了父亲。她太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了,如果事情曝光,舆论就会像攻击广美和矢野老师那样,把父亲和小萌批得体无完肤。不仅是当事人,补习社的同学,由宇子,以及她的团队,都会受到牵连,比起失去一切,她宁愿撒谎。“17岁女高中生被大40岁男教师侵犯并怀孕?”,一想到这样的字眼,由宇子心就在颤抖。
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小萌堕胎,但是一旦上医院,就会被人查出来,于是,由宇子暗中找了个医生,想让小萌吃药了事。然而小萌却被查出宫外孕,必须去大医院做手术,否则会有生命危险。此时的由宇子已经被搅得心烦意乱,作为记者,她应该把事情的真相报道出去,将人渣绳之以法;可作为女儿,那个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她始终无法狠下心肠。由宇子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心中的天平也开始倾斜。
这时候,反转出现了。矢野老师的姐姐找到了由宇子,她坦白其实矢野的确侵犯过广美,但是她害怕被舆论攻击,所以伪造了一封遗书,谎称事情与弟弟无关。故事发展到这里,导演也把问题抛给了观众。施害者的家属,应该被同情吗?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我们与恶的距离》里,女主乔安一直对杀害儿子的凶手耿耿于怀,连带恨透了他的家人。同样是新闻工作者,她一次次把镜头对准家属,恶言相向,到底是追求真相,还是在寻求热度?罪犯有没有人权,对待罪犯家属又是否该共情和体谅。
在电影的最后,由宇子取消了纪录片的拍摄,并让矢野老师的姐姐带着秘密离开,而她自己,则对小萌爸坦白了真相。愤怒的小萌爸狠命地掐住了她的脖子,由宇子濒死的一刻,小萌爸及时松开了手。回过神来的由宇子,把手机镜头对准了自己,这一次她要做自己心中的天平。
人,是有多面性的,不仅有恶,也有善,人与人的相处,或许就是恶意和善意的不断切换。其实无论是媒体还是大众,都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随波逐流。在这个万事求快的年代,勿让散播者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