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阅微札记
编辑 | 阅微札记
前言
2024年,一组数据引发热议,根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至少12000家实体店相继倒闭。
这巨大的反差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商业密码?
当人们习惯性地将实体店的困境归咎于电商冲击时,人民日报的一针见血的评论,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困境之下:实体店的生死考
近年来,街边店铺的命运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
餐饮、服饰、教培等行业掀起一波关店潮,其中餐饮业占据半壁江山,高达6000家门店相继熄灯。
这一现象不禁让人唏嘘,毕竟餐饮业可是刚需,怎么也会陷入如此困境?
表面上看电商的崛起似乎是罪魁祸首,没有高昂的房租,不用支付大量员工工资,价格优势显而易见。
但细究之下,这种归因未免过于简单,毕竟外卖平台的兴起并未完全取代堂食需求,人们对于餐饮的社交属性依然保持着强烈需求。
而关于在全民网购的背景之下,实体经济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人民日报发文点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
店主们往往抱怨客流量下降,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并满足了顾客的需求。
更令人遗憾的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少实体店采取了短视的策略,低薪资导致员工频繁更替,敷衍的培训让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影响了顾客体验,进一步加剧了经营困境。
然而市场上并非一片萧条,一些洞察时代脉搏的实体店,正在探索新的生存之道。
就比如曾经北京商业地标的世纪金源购物中心正在谋求新的突破。
他们计划打造一个融合咖啡文化、音乐艺术和运动社交的多元文化空间,试图通过营造独特的社交氛围来重新焕发商场活力。
这种转型选择颇具时代特征,反映出传统商业综合体在互联网时代不得不突破单一购物功能的局限,向着更注重体验和社交的方向发展。
这也是实体商业在数字经济冲击下的一次自我革新尝试。
在其他实体经济不景气,倒闭门店不在少数的时候,有一家超市却是风生水起,商场中挤满了人,甚至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
那么,胖东来是如何将“人”给体现出来的?
胖东来现象的启示
当众多实体店在寒冬中挣扎时,胖东来的逆势上扬格外引人注目。
这家扎根河南商丘的超市,年销售额突破169亿元,平均每平米销售额达到12万元,远超同行水平。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电商红利期,它却坚持全年不做线上业务,专注实体经营。
在薪资待遇方面,普通员工月收入能达到8000元以上,比同行高出近一倍,高薪资不仅降低了人员流动率,更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同时在人才培养上,胖东来建立了完整的培训体系。
新员工入职后要经过长达45天的岗前培训,涵盖服务礼仪、产品知识、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
自然这种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自然而然地传导到了顾客服务中。
而从胖东来的成功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实体店转型的关键路径。
然而并非所有店铺都具备胖东来的资源优势,但其中蕴含的经营智慧,却值得每个实体店深思借鉴。
这不仅拉近了与顾客的距离,还提升了员工的职业自豪感,这种互动模式,恰恰契合了消费者对体验和社交的双重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实体店的转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营者持续投入,保持耐心。
有的店铺可能暂时无法像胖东来那样大手笔投入,但可以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地改善服务品质。
实体店的生存之道在于回归商业本质,以人为本。
那么大家认为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企业如何平衡人文关怀与经营效益?胖东来的经验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
封面新闻2024-04-26——胖东来去年净利润1.4亿元!于东来:工资会一直涨,现普遍8000元以上
人民日报2025-02-23——人民日报“读者点题”:全民网购,实体店的未来在哪里?
新浪财经2025-02-11————首店创新高,实体店迎来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