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官方表示“失业率全面下降”,你参与贡献了吗?
国家统计局发布:
2024年12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5.7%,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且已连续4个月下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
总体看,各月失业率保持在5.0%-5.3%,走势较为平稳,除部分月份季节性上升外,多数月份处于较低水平。
这么说,失业率已经全面下降了?
先看看网友们怎么看:
生我时嫌多,我生时嫌少;
工作嫌我老,退休嫌我早。
大学生售货员,大学生清洁工,大学生外卖员,大学生服务员……
送外卖,开滴滴,摆地摊,当代大学生三大就业方向!
认识一老乡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没找到相关专业工作,去蛋糕店当服务员了,这也算就业了。
如果是真的15.7%,那也就算了
就业率最准确的数据:把今年毕业的人的身份证匹配国家人社局的养老保险缴纳数据:交了养老保险的算就业
有一部分大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延缓就业,不然失业率会更高
不落实不给毕业证啊,十多年前就这么操作的
相信上过大学的都懂:找公司盖章
找小卖部、小吃部盖章
政府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解决就业率上,否则就会演变成一场灾难!
政府还是很负责的,开辟了家政行业的岗位[呲牙]
扩招的结果,那么多年轻人去读大学,目前国家根本提供不了那么多需要大学生的职位,反而普工技术工又缺人去做,大学生年轻人又不愿意放低姿态去做,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对于青年失业率,来看看砖家怎么建议的吧。
砖家A说:
新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吃苦,但搬砖、送快递绝不是他们的归宿。他们需要用知识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不仅要将大学生就业看成是找“饭碗”,也不应当仅仅看到长在大学生身上的两只手,更应当看到扛在他们头上的一个个大脑。
用好这些大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就业压力,更多看到的是创造力。
现阶段,中国正在积极打造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也必然离不开新质的劳动者。
而这些大学生也必须要符合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砖家B说:
青年失业者中,有多少人是因为缺乏工作意愿而失业?有多少人是裸辞后失业?有多少人是被动失业?又有多少人是选择了慢就业和缓就业的主动失业?
说到失业率和就业率,咱不能光盯着那些冷冰冰的数字,更要看看劳动参与度。
平时说的“就业”,一般指的是全职工作。但像自由撰稿人这种兼职工作的人,虽然也在干活、也有收入,却不算在就业里,反而被算成失业。
统计失业率的时候,看不看领失业救济金是个很重要的标准。可现在有很多领失业救济金的人,其实也在灵活就业,一边领救济金,一边创造价值、赚钱。
所以,失业不能简单理解成没工作,也不等于没干活。
整个社会得多关注年轻人失业背后的想法和价值观,比如慢就业、主动失业这些现象。
现在年轻人失业率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价值看偏了。
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把那些既需要体力又需要技术的岗位,比如技术操作工,简单地当成“工人”,不愿意干,觉得这样的工作体现不了自己的价值。
其实现在很多工作,“体力”和“脑力”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比如“码农”、高端全能管家,这些工作既需要脑子,也得有点体力。
年轻人现在觉得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有没有价值得看它能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探索性、更满足自我实现。
那咱是不是可以重新定义一下就业观念?别再对一些工作有偏见了。年轻人既可以留在城市,也能回老家,既不用非得套上“孔乙己的长衫”,也能披上“圣斗士的战甲”,用更开放、乐观、不设限的态度去选工作,去创造价值,让人生更精彩。
反正现在这个时代,年轻人不用靠一纸合同来证明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无限可能了!
看了一圈下来,砖家们的道理都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普通百姓也有2个建议:
01、让大学毕业生充当婴儿吧,既解决了工作问题,又解决了出生率降低的问题。
02、现在问题是政府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也管,应该搞个“负面清单”,就是列出哪些事儿是绝对不能做的,其他的就都放开,推出负面清单,主动收缩权利,纯洁内部,让小河自由扩大。只要不碰清单上的红线,大家都可以大胆干,这样就能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不知砖家意下如何?
最后问一句:
是稳定人心重要,还是增强信心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