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功臣到底该不该杀?五代十国史证明不杀就是被杀

日知录吖 2024-11-12 13:45:05

人们常说,读懂乱世五代十国,读懂古代中国,有道理吗?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在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契丹会同十年),契丹灭后晋并占据中原。

然而,由于契丹军在中原的烧杀抢掠行为导致大失民心,最终不得不北撤。

刘知远(本名刘暠,后改名刘知远)作为后晋的河东节度使,抓住这一时机,于公元947年2月在太原称帝,仍用晋高祖石敬瑭年号,称天福12年。6月,始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同年,他攻克并定都于汴州(今开封)。

刘知远原是沙陀人,家世贫寒,早年曾是唐明宗部下的偏将,因救过石敬瑭的命而成为其亲信。

后唐灭亡后,石敬瑭建立后晋,刘知远因深得石敬瑭的信任而受到重用,后被封为河东节度使。

后汉的都城设在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其疆域大致与后晋相似,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以及河北、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

据相关资料,后汉的疆域面积约为89万平方公里(乾祐二年),人口约为1100多万。

公元948年正月,刘知远改年号乾祐,恢复原名刘暠。然而,他却在当月病逝,享年54岁,谥曰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睿陵。

刘知远病逝后,其次子刘承祐继位,即后汉隐帝。他在位期间,后汉朝政被大臣杨邠、史弘肇、王章、郭威等人所把持。

刘承祐年少气盛,资历尚浅,面对满朝文武,犹如稚子面对群狼,难以服众。朝堂之上,大臣们谈笑风生,偶有戏谑刘承祐者,更是气得他咬牙切齿,却无可奈何。

后汉初年,局势看似“太平”,实则暗流涌动。大臣们手握重权,肆意妄为,对百姓横征暴敛,致使民怨沸腾。

然他们依仗军权,有恃无恐,百姓虽有反抗之心,却无反抗之力。

刘知远若在九泉之下,见此景象,必当悔恨交加,悔不该未效法汉高帝刘邦,将功臣一一剪除。虽历史上铲除功臣之举多遭诟病,然于国而言,实乃大利。

刘承祐面对大臣们的嚣张跋扈,心中怒火中烧,终有一日,他忍无可忍,爆发了一场“血腥清洗”。

大臣们如秋风扫落叶般纷纷倒下,其家族亦未能幸免,皆被送往黄泉之路,与刘知远相伴。

在这场腥风血雨中,唯有天雄军节度使郭威幸免于难。郭威为人仗义疏财,黑白两道皆敬其三分。

刘承祐曾遣刺客暗杀之,然郭威事先得知消息,得以逃脱。然其家人却未能幸免,皆遭刘承祐毒手。

郭威自此孤家寡人,若非早年收养之子郭荣在外领兵,幸免于难,恐其已无心存活。

郭威闻家人被杀,悲愤交加,誓要报仇雪恨。他起兵反叛,刘承祐闻讯,吓得魂飞魄散。

他虽贵为天子,却短于军事,只好向老爹的把子兄弟慕容彦超求援。慕容彦超乃五代时期之猛将,闻言二话不说,提刀欲战。

郭威起兵之事传至开封,开封府尹侯益见慕容彦超欲与郭威野战,心中暗道后汉危矣,遂开门投降郭威。

刘承祐见状,气得差点吐血。他为提振军威,防止叛逃,不顾众臣劝阻,执意出城为慕容彦超掠阵。然其军事才能平庸,最终在郭威军的冲击下,命丧黄泉。

刘承祐一死,郭威率军入开封。他本欲立刘承祐之后为帝,自己做幕后黑手。然其手下大臣们却不同意,非逼其称帝。

郭威百般推辞,然大臣们心意已决,竟将武宁节度使刘赟推出为帝。刘赟见状,喜出望外,以为天降馅饼。然其皇位尚未坐热,大祸便至。

郭威见契丹大军来犯,欲率军迎敌。然行至澶州,士兵们却不愿再战契丹,纷纷逼其称帝。郭威无奈,只得应允。士兵们竟从民间找来一块黄布,为郭威披上,拥立其为帝。契丹闻讯,吓得仓皇而逃。

契丹退去后,郭威回到开封,将刘赟囚禁,后汉就此灭亡。

刘赟之父刘崇闻讯,怒不可遏,遂割据山西,建立北汉,背靠契丹,与郭威抗衡。

后汉作为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短暂政权,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相对有限。

然而,它仍然是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后世。它的建立与灭亡都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局势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而郭威在位四年,励精图治,后周国力蒸蒸日上。然其子孙皆被刘承祐所杀,未能留下血脉。无奈之下,他只得将皇位传给养子郭荣。

郭荣继位后,契丹与北汉皆欲报仇雪恨。郭威在世时,他们不敢轻举妄动,郭威一死,他们便将矛头指向了郭荣。

后周大臣们见契丹与北汉来势汹汹,吓得心惊胆战,纷纷劝郭荣迁都避难。

郭荣闻言大怒:“迁都?朕要御驾亲征,斩尽杀绝!”大臣们闻言皆惊,以为郭荣疯了。然郭荣却毅然决然地率军出征。

战场上,刘崇报仇心切,不顾契丹是否参战,便率军冲锋。后周将士见状皆惊,未料刘崇竟如此勇猛。结果后周大败,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此时,郭荣挺身而出,脱掉盔甲,大喊:“别跑!朕在此!都随朕冲锋!”

士兵们见状皆愣,未料皇帝竟如此英勇。郭荣见状急道:“朕是皇帝!都随朕冲!”士兵们见皇帝如此英勇,皆被其感染,鼓起勇气随其冲锋。

后周大臣们见状皆惊,却也无能为力。此时,赵匡胤挺身而出,贴身保护郭荣。直至后周取得胜利,刘崇大败而逃,契丹见无机可乘亦悄然退去。

战后,郭荣对赵匡胤大加赞赏,封其为殿前都虞侯。赵匡胤得此殊荣,笑得合不拢嘴。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生养息后,郭荣开始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三征南唐,一时之间无敌于天下。

此时,他又开始谋划北伐之事。然其行至半途却病倒了,并捡到了一个“点检做天子”的牌子。

这与隋文帝梦到李姓之人将夺其天下如出一辙。然郭荣毕竟乃仁义之君,并未因此猜忌殿前都点检张永德。

张永德见状却心生疑虑,无奈之下只得辞官归隐。赵匡胤见状心中暗喜,欣然接任殿前都点检一职。

然其上任不久,周世宗郭荣便病逝了。赵匡胤站在城门之上俯瞰天下,心中暗道:“这诺大的后周,似乎已尽在我掌握之中了。”

自郭荣病逝后,赵匡胤逐渐崭露头角,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皆为人所称道。

他深知后周之弊在于权臣当道、百姓疾苦,遂着手进行改革。他整顿军纪、减轻赋税、选拔贤才、重用能臣,使得后周国力日益强盛。

然而,赵匡胤之野心并未止步于此。他深知若要成就霸业,必须铲除一切障碍。于是,他开始密谋篡位之事。他暗中联络心腹将领与朝中大臣,逐渐掌控了后周的军政大权。

终于有一天,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称帝建宋。他率军回到开封,逼迫后周末代皇帝柴宗训禅位于他。自此,后周灭亡,宋朝建立。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继续推行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整顿吏治、发展经济。

他深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遂重用文臣治国理政。在他的治理下,宋朝逐渐走向繁荣与昌盛。

然而,赵匡胤之篡位行为亦为人所诟病。他虽以黄袍加身之名称帝,实则乃权臣篡位之举。

但无论如何,他毕竟结束了五代十国之乱世局面,为宋朝之繁荣与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

后世之人回望历史长河,只见赵匡胤之身影屹立不倒。他虽非出身名门望族,却凭借自身之才能与智慧开创了一代伟业。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与争议话题,成为了后人研究与探讨之重要对象。

而那段关于后汉、后周与宋朝交替之历史篇章亦被永远铭记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1 阅读:127

日知录吖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