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故事总是从长板凳上开始,邻里街坊三五成群围坐,谈天说地各显神通。
而如今科技领域的竞争,也未尝不是“长凳闲聊”的升级版。
各大科技公司纷纷投身于具体的技术竞争中,各家都有自己的“法宝”,同样也在意外地碰撞出火花。
ASIC企业财报亮眼:AI业务增长迅猛在这个高科技“长凳”的聚会上,我们得先来看一组新鲜出炉的成绩单。
博通和Marvell,这两家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这不,博通刚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就亮瞎了大家的眼,营收14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5%,净利润55.03亿美元,更是猛增了315%。
而这其中,与AI相关的收入同比大涨77%至41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
绝对震撼!
Marvell也不甘示弱,预估第一财季销售额将增长27%至18.8亿美元,其中AI业务收入大概有7亿美元,主要靠亚马逊等客户带动。
这两家公司,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今年的AI业务,真香!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和我们日常生活方式变得愈加依赖AI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AI正在改变各行各业的操作流程,从智慧医疗到智能家居,无不渗透着硅片的“智慧”。
ASIC芯片的多样化:TPU、DPU和NPU解析让人好奇的是,这种惊人的收入背后,是靠什么支撑起来的?
不得不提起ASIC芯片,它们就好比是动脉,将各种数据、指令高效传输到所需的地方,确保整个AI系统高效运转。
其中,TPU、DPU和NPU各有千秋,像是一个协作无间的团队。
首先来看看TPU,好比是AI计算领域的“工厂”。
每个工人只需遵循固定步骤,完成简单的乘法和加法,将结果传递下去,即可完成一项又一项大型矩阵运算任务。
现如今,TPU已广泛应用在数据中心里的AI训练和处理,比如你在网上输入关键词,迅速出现的搜索结果,可能就是TPU的功劳。
接下来是DPU,它的角色像极了现代化的快递中心。
接收、分类、转发和过滤数据包的工作,因为加入了许多加速器和具体化的小助手,将一切完成地井井有条。
你在网购时,货物在物流系统中的输送效率直接决定了你拆快递的心情,而DPU也一样,它大大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
最后是NPU,独特的数据驱动并行计算架构,让它在处理神经网络任务时如厨师般得心应手。
很多烧脑的任务,比如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等等,就需要NPU这样擅长深度学习的“厨师”来完成。
不难发现,无论是TPU、DPU还是NPU,各显神通的芯片们,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定制化的ASIC芯片,让这些“看不见的手”更高效地发挥作用。
大厂争锋:3nm ASIC芯片的竞争与合作说到这里,不能不提的是,3nm这个“小空间”如今可是群雄逐鹿。
亚马逊为了降低自家数据中心的成本,一直在积极自研芯片,发布了一代代越来越强悍的Trainium芯片。
而这些芯片的制造,靠的是世芯电子和Marvell的激烈竞争。
可以说,谁能在后端设计服务和产能分配上占据优势,谁就能夺得更多市场份额。
除了亚马逊,谷歌、微软同样在3nm ASIC芯片的赛道上表现不俗。
谷歌的TPU芯片从v1到最新的Trillium TPU,每一代都是博通和谷歌深度合作的结晶。
谷歌不断创新,追求更高效率、更低成本。
AI21 Labs更是直言,Trillium TPU的规模和性能有着显著进步。
而微软也不弱,它的Maia系列芯片,专为AI任务定制,也采用了3nm工艺。
更高的能效和性能,让微软的数据中心在AI处理上如虎添翼。
从这些大厂的竞争和合作中不难看出,3nm ASIC芯片不仅是技术的前沿,更是未来竞争的主战场。
ASIC 真的划算吗?
说到底,这些科技巨头为何不约而同地扎进ASIC芯片的怀抱,这背后真的划算吗?
先来看性能,ASIC是为特定任务量身定制的,其高性能和低功耗无疑是最大的吸引力。
亚马逊的Trainium 2与Nvidia H100 GPU相比,不仅更快且性价比提升30%到40%。
而新一代Trainium 3,计算性能再翻一倍,还能效提高40%。
再来看成本,ASIC在大规模量产时,其单位成本明显低于GPU。
据说,在大批量出货情况下,ASIC的NRE费用可以被大幅摊薄,使之远低于GPU。
但不可否认,ASIC的NRE费用依旧很高,不是所有厂商都能轻松实现盈亏平衡。
对于那些拥有大规模部署需求的公司,比如云计算的“大户”们,ASIC的节省优势相当明显,这也是为什么谷歌、亚马逊、Open AI都在加大对ASIC自研的投入。
算力走向推理,ASIC的需求只多不少在未来的AI竞争中,推理计算将成为主流,这个观点在温哥华的NeurIPS大会上被强调。
AI预训练时代或许即将终结,推理计算需求会暴增。
预计推理计算的需求将达到训练计算需求的4.5倍。
目前,Nvidia 的GPU在推理市场占据垄断地位,但未来这个比例会下降,ASIC芯片的崛起势不可挡。
博通和Marvell对ASIC市场也充满信心,预计未来多个客户的总需求将达到600亿~900亿美元。
结尾,我们不妨再从生活的角度思考,科技竞争的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合作与创新精神。
每一款芯片的诞生,都凝聚了坚韧与智慧。
或许下次我们在见知乎话题的热议,也会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点滴变化。
科技改变生活,这句话从来不是空话,当我们越来越依赖这些日常无形的“智慧帮手”,也许我们该更加重视这些背后持之以恒的努力与拼搏。
希望未来的科技,不只是高效与智能,更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便捷。
带给每个人切实的幸福感,这才是科技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