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中国人独立自主建立的中国天宫空间站正在太空遨游。9月2日,湖南长沙,在首届大国工匠论坛现场,记者见到了给中国空间站“拧螺丝”的大国工匠王曙群。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和团队负责空间站的核心产品之一——对接机构的装调。
每一次对接,12把锁必须同步锁紧、同步分离。王曙群担起重任,从150万个数据中寻找线索,带领团队反复试验、调整、总装,最终让“神舟”飞船航天器在太空中实现精准对接。
以匠人之心缔造“太空之吻”,王曙群对“工匠精神”有着独到理解。他认为,在追求细致、极致、卓越、超越的同时,工匠精神必须与时代、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持续更新知识技能,才能走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沿。
王曙群所在的149厂拥有约800名一线产业工人。王曙群表示,说起创新,大多数认为是科研技术人员的创新,实际上,一线产业工人的创新是最实用的创新。
从2015年至今,厂里平均每两年就有一线产业工人走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领奖台,折射出新时代产业工人是知识与技能兼具的复合型产业人才。
从神舟到天宫,从天舟到嫦娥,王曙群带领团队参与了不同型号的航天设备的科研生产和发射任务,托起中国对浩瀚星空探索的梦想。
“成长的道路上,不走捷径就是最大的捷径。”30多年来,王曙群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从一个拧螺丝的装配工人,成长为我国唯一的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载人航天工程总装领域杰出的技能领军人物。
在单位里,王曙群常常跟徒弟说:“拿起工具,要能成为制造‘零缺陷’产品的技师;张开嘴,要能担当传承技艺的讲师;提起笔,也要能成为创新提炼总结的大师。”
王曙群将一线产业工人40年的职业生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十年要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第二个十年要开始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第三个十年要在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在最后十年,重心要放在传承上。
这次参加首届大国工匠论坛,王曙群说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引领更多年轻人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就是大国工匠的责任。
论坛上,王曙群仔细翻阅了《湖南人才政策“地图”》,同时也注意到长沙最新出台16条政策礼遇“长沙工匠”。他表示,期盼在薪酬待遇、职业发展、住房保障等方面出台更多激励政策,不断提升产业工人、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与职业荣誉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