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乌兹别克斯坦著名歌手、演员诗琳·阿卜杜拉耶娃的经纪人陈倩在微博上发布了令人痛心的消息。
那个能用中文唱《月牙湾》并在春晚舞台上舞动英歌棒的混血女孩,在北京时间2月15日深夜永远闭上了眼睛。
消息传来,网友们难以置信,纷纷表达震惊和悲痛。
凌晨3点,陈倩的微博头像突然变灰。
7分钟后,一段带着颤抖的文字出现在屏幕上:“诗琳走了……抢救了五天,医生说她的心脏太年轻,撑到最后一刻还在跳动。”
乌国《星报》披露,两周前,这位清华大学二年级留学生突感头痛,原以为是跨国赶通告的疲惫所致。
没想到,她在2月10日录制完最后一支小红书视频后高烧昏迷。
救护车呼啸着穿过塔什干积雪的街道时,她口袋里的手机还循环播放着为腾讯综艺《让我来唱》准备的编曲demo。
主治医师在记者会上透露,诗琳是因为脑膜炎引发的多器官衰竭去世的。
这种疾病在青壮年中的致死率不足5%,但对诗琳来说却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
时间倒回到2025年1月29日,央视春晚后台监控拍下了诗琳最后的鲜活影像。
她裹着白色羽绒服,正跟着潮汕英歌队学甩双槌,发梢沾着彩排金粉转头笑问:“这样像不像敦煌壁画里的飞天?”
这种跨越文化的灵动,贯穿了诗琳短暂而精彩的人生。
3岁时,她在撒马尔罕街头抱着冬不拉弹唱;4岁时出演国民剧《妈妈》红遍中亚;15岁时拎着武术服独闯少林寺;18岁时以留学生身份站上清华学堂的讲台。
当同龄人还在为期末考试焦虑时,她已手握乌国总统亲授的“Zulfiya”国家奖,并主演的中乌合拍电影《梅罗兹》刚在丝路国际电影节摘下最佳新人奖。
室友李雨桐翻出聊天记录,凌晨2点的对话框里躺着诗琳发来的语音:“今天拍完MV直接去实验室,感觉能吞下一整盘抓饭!”
她总是说自己是“骆驼体质”,似乎可以无休止地燃烧自己。
然而,这种近乎燃烧的日程最终在2月的寒潮里冻结成冰。
点开诗琳的小红书账号,置顶视频定格在1月19日:她穿着清华紫色卫衣,在宿舍用四种语言翻唱《茉莉花》,弹幕里挤满“耳朵怀孕”的惊叹。
最新动态下的15万条评论此刻汇成泪水的海洋:“说好3月要教我们跳胡旋舞呢?”
“《梅罗兹》首映礼的红毯还等着你啊……” “求你更新吧,哪怕是医院的天花板照片也好。”
在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大使馆门前,粉丝们摆出她最爱的向日葵,花瓣间夹着中乌双语的卡片:“你去给天堂教中文了,对吗?”
经纪人陈倩的声音沙哑得像砂纸,通话背景里隐约传来《月牙湾》的伴奏——这首与王霏霏合作的单曲原本计划在情人节发布。
这场猝然降临的告别,撕开了娱乐圈光鲜幕布后的隐痛。
有业内人士透露,诗琳去世前半年辗转中乌两国42次,曾在机场昏睡到误机;乌国网友则翻出去年总统府颁奖礼视频,发现她领奖时手腕贴着退烧贴。
北京某三甲医院呼吸科主任在朋友圈写道:“2024年接诊的18-25岁艺人中,73%存在过度劳累导致的免疫系统损伤。”
傍晚6点,塔什干老城区的钟楼敲响18声,中国驻乌大使馆的蓝色琉璃瓦上,半降的国旗在风里卷成一道温柔的弧度。
文化参赞告诉记者,诗琳生前创作的未公开曲目《丝绸路上的星星》将于2月20日全网发布,收益全部捐献给中亚留学生医疗基金。
编舞师张野正在整理诗琳的笔记本,泛黄纸页上画满舞蹈动线图,最后一页的铅笔字迹已有些晕开:“如果能活到80岁,我要收集够100种语言的‘我爱你’。”
夜幕降临,清华大学紫荆公寓的某扇窗前,一盆铃兰在暖气片上静静开花——那是诗琳种下的,花语是“幸福归来”。
诗琳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留下的足迹却如此深刻。
她的离去不仅让人们怀念她那灵动的身影和美妙的歌声,更引发了对年轻生命健康的广泛关注。
愿她在天堂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珍惜当下,不要让过度劳累吞噬了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