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3日,一则令人颇感意外的消息自欧盟传来。之前一直对中国态度强硬并被视为“美国代言人”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突然改口,呼吁与中国实现互利共赢。
这一态度的转变似乎是在向刚刚重新入主白宫的特朗普发出信号:欧盟有其他合作选择,包括中国。
冯德莱恩不再坚持反华路线这一调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回顾此前,她一直敦促欧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并推动对中国的经济制裁。
然而,她在最近一次公开讲话中居然14次提到中国,且多为正面评价。
这是否预示着欧盟在中美之间的政策定位发生了变化?
这种转变可能与特朗普的回归有关。
相比拜登时期美国鼓励欧盟协同制衡中国,如今的特朗普更倾向于独行侠式的打法,对盟友的期望简化为一种直接的经济敲诈。
无疑让欧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拜登任内,西方曾试图通过联合对抗中国经济崛起,以期在技术领域分得一杯羹。
但当特朗普不再理会这种合纵连横,执意要所有从美国赚钱的对象吐出一部分利润时,原本和谐的联盟气氛就此打破。
对于欧盟来说,当下的位置堪称尴尬。
一方面,要提防中国可能的制裁报复;另一方面,还需应对特朗普带来的经济压力。但在这场大国博弈中,欧盟自身的实力似乎被高估了。
虽然拥有多个重要国家的集合体,然而面对两个超级经济体中美的夹击,显得力不从心。
曾几何时,欧盟希望借中美竞争获取利益,未曾料到自己成为了牺牲品。
从长期看,美国经济霸权的真正威胁并不来自中国的制造业,而在于欧洲的货币实力——欧元对美元地位的潜在挑战。
这也解释了为何美国频频向欧盟施压,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削弱其影响力。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甚至开始扰动欧盟内部的右翼思潮,鼓吹脱欧,从而进一步分化这个经济联盟。
对于欧盟而言,再续前缘与中国展开合作或许是当前局势下的理智选择。
倘若在中美对峙中仍想扮演骑墙投机的角色,恐怕最终只会沦为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个附庸。
重拾与中国的关系,打造双赢局面,也许是避免脚踩两条船沉入海底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