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螨剂别乱用!这2种混着用,小心红白蜘蛛搞事情!

农舍烟火家 2025-02-22 18:46:23

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

辛辛苦苦种的作物,眼看着就要丰收了,结果突然冒出一堆红蜘蛛、白蜘蛛,叶子都快被啃光了!

赶紧喷药吧,喷了一遍又一遍,螨虫好像是“打不死的小强”,反而越打越多,让人抓狂!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难道是药不行?

其实啊,很可能是您用药的方法不对!

杀螨剂,用错更糟?

红蜘蛛、白蜘蛛这两种害螨,繁殖速度快,一旦发生就很难根除,是北方种植户的一大心病。

所以,很多朋友都会选择用杀螨剂来防治。

但是,杀螨剂可不是随便用的,用不对,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近年来,随着杀螨剂技术的进步,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产品。

但这些药物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接下来要说的这两种:螺螨酯和乙螨唑,用不好,会让你的努力都白费!

更重要的是,如果对这两种药物的使用禁忌不了解,还容易给农作物带来损害。

有些种植户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我用了药,蚜虫反而越来越多了?

很可能就是因为您单独使用了螺螨酯和乙螨唑。

杀螨剂的主要成分一般是氟氯氰菊酯类,像氟虫腈、地虫菌酯、灭多威等都属于这一类。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也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生物杀螨剂,比如基于真菌、线虫的药物,像青枯霉素水剂、青霉素颗粒剂等。

这些新型药物不仅能有效灭杀螨虫,还能降低传统药物对环境和健康的风险。

甚至还有老化控制剂,能延长氟氯氰菊酯类杀螨剂的有效期。

螺螨酯、乙螨唑,别乱来!

市面上虽然有很多高效低毒的化学合成药和新型环保生物药,但每种药都有自己的“脾气”,使用禁忌也不同。

用错了,防治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让害虫更猖獗。

螺螨酯和乙螨唑就是两种特别的药物,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强大的协同作用,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得了解这两种药的“底细”。

螺螨酯是一种脂肪类溶剂中的白色粉末,主要来源于生物发酵。

它能迅速被植物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迅速分散,是一种内吸性杀虫剂。

市面上常见的有35%悬浮剂和5%乳油。

螺螨酯主要通过抑制害虫体内的脂肪合成来起作用,它能迅速穿透害虫的表皮,到达脂肪组织中心,抑制脂肪合成。

由于害虫主要靠吸食植物汁液为生,体内几乎没有脂肪,所以螺螨酯对卵和幼虫的效果最好,但对成虫效果较差。

而且,如果螨虫体内表面黏膜中的脂肪可水解,药效还会减弱。

所以,一般不建议单独用螺螨酯来治疗螨虫。

建议在早期防治阶段,把它和阿维菌素搭配使用。

阿维菌素对成虫有快速防治作用,螺螨酯对卵和幼虫有效,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再来说说乙螨唑,它是一种内酯结构类的白色微晶粉末。

它的原理是通过阻止害虫体内几丁质的合成,来抑制卵的孵化和幼虫的蜕皮,从而控制虫卵和幼虫的数量。

现在市面上53%乳油和5%可湿性粉剂应用广泛,能有效控制红蜘蛛等害螨。

用了乙螨唑后,不仅能有效减少卵的孵化率,还能降低下一代的数量和存活率。

虽然乙螨唑对成虫没有直接的致死作用,但如果下一代基本都活不了,虫口数量就会显著减少,这也是非常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螺螨酯和乙螨唑各有特点,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红蜘蛛或其他害螨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防治。

最佳时机,你选对了吗?

市场上农药种类繁多,品牌各异,适应范围也不同,在特定的条件下使用效果最佳。

比如,在气候干燥时害虫容易爆发,这时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防治,就能提高作物的健康水平。

或者,在农业机具操作简单时,可以选择相对复杂一些的药物,也能达到最佳效果。

但是,不同性质的农药之间也存在不兼容性。

如果把不兼容的农药混合使用,可能会降低防治效果,甚至达不到预期目标,出现“越打越多”的现象。

所以,在使用杀螨剂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它的特性,并在合适的时机使用,才能确保防治效果。

另外,在防治害虫时,还要注意观察它们藏身的位置,这些位置往往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所以要重点喷洒这些区域,才能彻底消灭害虫,保证防治效果和作物健康。

螨虫:药,是好药!

但是,即使您用对了药,也不一定就能完全控制害虫数量。

因为害虫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它们经过基因突变后,会对我们使用的药物产生抗性,从而使药效降低。

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更新防治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害虫数量。

例如,如果出现了“越打越多”的情况,就要考虑是不是药物混合不当造成的。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选择更安全的组合方式,保证防治效果,同时避免对作物造成影响。

此外,如果喷雾落点过低、浓度过低,也要及时调整,确保能有效消灭所有害虫,保证作物健康。

其实,防治螨虫就像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才能找到最有效的策略。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您理清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防治方法,早日摆脱螨虫的困扰,迎来丰收的喜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