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仓法助力打造汕头新地标

中国工程报 2025-02-18 11:23:02

从高处俯瞰,由四航局承建位于汕头东海岸大道旁的汕头国际会展中心,映着波涛万顷的蔚蓝海洋,犹如一艘巨轮即将扬帆前行。

汕头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展会展览中心。由于项目的建筑规模远超常规,涉及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稍有不慎就容易产生有害裂缝,进而影响展馆主体结构的承载力与安全性。因此,保证混凝土底板浇筑质量极为重要。

按照传统方案,底板通常采用设置后浇带的施工方式,即在基础底板、墙、梁等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然而,后浇带浇筑需要60天的等待期,在此期间,履带吊等大型机械设备无法进入底板区域作业,屋顶钢桁架也无法按期开始吊装,严重拖延工程进度。“传统工艺不适用,我们必须寻求可行的施工方案,以提升效率与质量。”基于此,项目迅速组建以项目总工程师刘石金为组长的技术攻关小组。

小组多方查阅资料,最终锁定跳仓法施工工艺。该技术将建筑物地基划分为若干区域,遵循“分区规划、隔块施工、分层浇筑、整体成型”的原则开展作业。在一定时间间隔下,借助已硬化混凝土结构对相邻新浇筑混凝土的约束作用,能够有效防止混凝土发生形变,并实现不同施工段的平行流水施工。

方向确定后,技术攻关小组开始制定方案。“考虑到项目场地区域存在限制,分仓规划需先攻克位置复杂及留有设备的区域,按照从难到易的顺序进行安排。”刘石金着重指出。于是,团队综合考量混凝土结构设计、屋顶钢结构吊装需求等因素,将整个底板划分为3个区域,并依据各区域的特点,进一步细分出若干施工仓格。底板区域划分完成后,整个施工现场错落有致,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小格子。

团队在完成土方开挖后,首先分别对各区域首个仓格进行砌筑砖模、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收光以及养护等施工作业。当施工时间超过8天,便启动第2个仓格的施工,重复上述施工步骤,依此类推,直至完成区域内所有仓格的施工作业。“按照这种方式,我们形成了一套高效有序的施工流程,不仅保证了混凝土施工质量,还保障了其他分项工程如期推进。”刘石金介绍道。

施工技术确定后,技术攻关小组再次围绕大体积混凝土控裂问题展开研究。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内部因水化反应产生热量进而升温,过大的内外温差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开裂,影响施工质量。为此,项目团队反复对比筛选,选用低水化热水泥,同时严格把控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与坍落度,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裂缝,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拉强度,极大地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渗漏风险。

成功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控裂难题后,项目施工跑出“加速度”,2024年3月便完成主体结构施工任务。“新工艺不仅消除了底板浇筑施工中的质量隐患,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难题,还使主体结构施工任务提前4个月完成。”刘石金介绍道。

如今,汕头的全新地标建筑——汕头国际会展中心已顺利投入使用,成为展示潮汕文化与国际风采的新窗口。(中交集团)

0 阅读:234

猜你喜欢

中国工程报

中国工程报

中国工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