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6年,平鑫涛和琼瑶正处于热恋期,两人借出差的名义前往欧洲旅行了三个月。
这段旅程成为了日后他们三人之间争议不断的焦点。
林婉珍、琼瑶和平鑫涛各自对这段经历有不同的描述,引发了人们对真相的好奇与探讨。
先来说说林婉珍的说法。
根据她在自传《往事浮光》中的描述,当时平鑫涛和琼瑶在国外旅行时把现金花完了,于是平鑫涛打电话向她求助。
林婉珍随即让公司同事汇钱给他们。
这听起来是一个很合理的解释,毕竟作为皇冠出版社的老板娘,林婉珍确实有这个能力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然而,琼瑶却在自己的增订版自传《我的故事》中直接否认了这件事。
她坚称自己当时不仅有钱,还相当富有。
琼瑶提到,那时候她的稿费收入加上影视化版权收益,已经超过了平鑫涛。
她强调自己带足了旅游经费,根本不需要平鑫涛的钱,更不可能需要林婉珍的帮助。
琼瑶甚至挖苦林婉珍是“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质疑她哪来的钱汇给自己。
要理解琼瑶的说法是否可信,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她在与平鑫涛恋爱前后的经济状况。
1963年,琼瑶还未成为知名作家,生活十分拮据。
为了买一台电风扇,她拼命写稿子,好不容易凑够四百元买了一台风扇,结果却被偷了,她为此伤心地哭了一夜。
直到1964年,《窗外》的出版使她一炮而红,经济状况才有所改善。
但即便如此,她仍需支付房租、孩子学费和女佣费用,实际积蓄可能并不多。
到了1966年,琼瑶已经成为畅销书作家,多部小说在皇冠爆火,赚了不少钱。
然而,她的开销也很大。
这一年里,她为自己和父母购置了两套房产,还负担了两个弟弟赴美留学的所有费用。
因此,尽管她声称“我的积蓄又一扫而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她手头的资金可能并不如她所说那样充裕。
再回到那次欧洲旅行。
在1966年那个网络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去国外旅游很难做到详细的攻略和参考。
更何况,这次旅行长达三个月,很难精准计算出所需的全部费用。
平鑫涛是个大方的人,张爱玲也曾提到他这一点。
处于热恋期的他,按理说应该会主动承担一切费用,而不是让琼瑶来支付。
因此,在旅途中遇到资金短缺的情况并非完全不可能。
至于琼瑶是否知道平鑫涛曾向林婉珍求助,这个问题无从考证。
但她反驳的方式显得不够优雅,尤其是嘲讽林婉珍“没有工作”这一点。
事实上,林婉珍当时仍是皇冠出版社的老板娘,负责管账,直到1968年琼瑶和平鑫涛共同创立“火鸟影业”后,平鑫涛才不再让她管账,林婉珍也因此被迫离开了皇冠。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三人的说法各有不同,但林婉珍的说法似乎更为合理。
首先,她有能力提供财务援助;其次,平鑫涛的性格特点使得他在旅途中花钱大手大脚的可能性较大;最后,琼瑶当时的经济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远未达到她说的那样富裕。
因此,林婉珍的说法或许更接近事实真相。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
毕竟,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很多细节已经无法核实。
不过,通过对比三人的描述和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推测:林婉珍确实为平鑫涛和琼瑶提供了经济上的帮助,而琼瑶出于某种原因选择了否认这一事实。
这种否认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或许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公众眼中的形象,或者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无论如何,这段历史已经成为过去,留给后人的是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和思考。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了解这段历史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还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教训,学会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个人情感。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往往反映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