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的经济学分析,你被杀熟了吗?

盛峻评历史 2023-02-22 17:14:19

想必很多人都有如下的经历:经常使用某个APP,却发现自己预订酒店机票的价格比“新手”使用同一款APP要贵上不少;给商家的差评无法显示或被删除;因为频繁的使用某一服务APP,发现价格越来越贵,但是因为使用习惯了,也只能偶尔抱怨一下继续使用……

其实在很多线上APP上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不光是平台对新客会有一定的打折或者减免,即便是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依然存在杀熟的现象。

其实,关于杀熟现象,不光是在线上APP上存在,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存在这种杀熟现象,尤其是对于那些“粉丝”级的客户,客户黏性越好,杀熟的现象越是严重。

为什么会出现杀熟现象?杀熟又会给供给和需求双方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让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一个浅显的分析。

因为真心青睐,所以被痛快宰割

其实关于为什么杀熟,很多人都有一定的认识,大概都能笼统的说出来一些道理,例如,熟客关系比较好,不好意思砍价,或者说熟客对商品习惯了,没有砍价的意识。在笔者看来,归根到底是因为,熟客对商品产生了一种依赖性,导致对商品的价格弹性变小。也就是对价格的敏感性下降,或者相对下降,亦或者说,熟客本身就是市场上对此类商品价格不太敏感的那一部分人。具体参考下图:

由上图可见,正常的市场供给曲线是S,需求曲线是D总,这里面既包括老客户,也包括新客户的需求,最终的平衡点在A总点,最终的均衡价格和销量是p总和q总。

假设全部为老客户,面对不变的市场供给曲线S,新的需求曲线就是D老,因为老客户对价格更加的不敏感,而且在同样的价格需求量更大,因此新的平衡在A老点,最终的均衡价格和销量是p老和q老。明显的大于p总和q总,显示价格和销量都明显上升。

同理,假设全部为新客户,面对不变的市场供给曲线S,新的需求曲线就是D型,因为新客户对价格更加的敏感,而且在同样的价格需求量更小,因此新的平衡在A新点,最终的均衡价格和销量是p新和q新。明显的大于p总和q总,显示价格和销量都明显下降。

由此不难看出,杀熟的根本在于老客户相对于新客户对价格更加能够接受,对价格也更加的不敏感。打个比方,你更爱她,是你被宰割的唯一理由。

杀熟是企业的重要盈利空间

杀熟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企业可以有更多的利润,这是必然的,那么从经济学上看,这些利润的基础在哪里呢?毕竟利润不是凭空来的。

这是这个市场供需分析。如果完全没有杀熟,那么市场均衡的供需平衡点就是A点,均衡的价格和销量是p和q。这是不能杀熟的情况下。

在市场最大销量不变的前提下,最终市场的销量就是q,企业实际的收入就是单价×销量,用几何表示就是图上正方形OpAq的面积。

如何能做到杀熟呢?前提是市场的细分和独立销售。大家可以看出,市场消费者实际支出的成本是正方形OpAq的面积,但是市场全部消费者愿意支出的成本总和,其实是梯形Op´Aq的面积,而多出来的三角形pp´A就是杀熟可能的利润增加空间。

假设企业可以将客户分为三个等级,依次为忠实的粉丝,普通老客户和新客户,分别对应的销量是q1、q2-q1和q-q2,那么对应的细分市场的销售价格分别是p1、p2和p。最终的销售收入是八边形Op1A1BA2CAq。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比简单的统一销售,增加了相当于六边形pp1A1BA2C面积的销售收入。如果不考虑成本变化的话,这就是净利润的增加。

如果能够将市场细分做到极限的话,那么最终增加的就是相当于三角形pp´A面积的净利润。

说到这里,为什么有了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之后,这些APP更能杀熟了呢?关键在细分市场和独立销售的成本。

以前做到杀熟,更多的是依靠销售人员对顾客的熟悉程度,老客户可以要有个高价格,为了吸引新客户,就给一个低价格。

而大数据、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和学习,理论上能够对每一个顾客进行单独划分成为独立市场。而APP的线上操作,又顺利保证了独立销售。这就导致大数据杀熟可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实现。

这就是为什么,国家对之前的杀熟并未专门出台政策,但是对于现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智能APP的杀熟进行的规范。

0 阅读:49
盛峻评历史

盛峻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