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文学大师居斯塔夫·福楼拜的成名作。1821年他出生于法国里昂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一家医院院长;福楼拜感性又富于幻想,而且内心常会有种孤独感,年纪轻轻就是个厌世者。
15岁时他遇见了命中女神,26岁少妇艾莉莎;23岁那年第一次发作“某种神经病”,这是一种导致身体虚弱、精神消沉的怪病,所以终生未婚。1880年女仆送午餐进书房,发现福楼拜在说胡话,不到一个小时他就溘然而逝了。
一、情欲之火几经燃灭
福楼拜的座右铭是:想写得好,就得感觉、思考和叙述到位,根据身边一个真实故事他创作了《包法利夫人》,竟然历时四年零七个月,于1856年发表。这是一部关于十九世纪一个法国乡村医生家庭因主妇放纵情欲与被高利贷者盘剥内外夹击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
小说小说开篇从查理·包法利少年生活开始、最后一章以他精神崩溃和突然死亡而结尾,中间包裹着爱玛两度偷情的故事,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少女时期,爱玛在修道院了解一些贵族情况,婚后侥幸和风度翩翩的子爵跳了两场舞,她那颗渴望浪漫的情欲心就被凿了一个洞眼,“她的心和财富有过接触之后,添了一些磨蹭不掉的东西”;从书本上来到现实中的子爵,从此成为爱玛一生追求贵族生活的幻想。
婚后第六年,少妇爱玛与青涩才俊赖昂被在春光里的暧昧之情,紧接着生动展现了她与中年单身、浪荡子罗道耳弗偷情的快活时光;一年后那个九月遭到厌弃,爱玛身心俱焚,去了半条命;小说笔锋一转,某个夏天文书赖昂和包法利夫妇在戏院重逢了。众人眼里这位举止端庄、外表娴静的少妇,却有着一颗时刻伺机而动的情欲心,她被年纪轻轻的文书撩拨、蓬发,再经风月老手罗道耳弗的勾引、调教与抛弃的折磨,最后紧紧抓住成熟归来的年轻文书这根救命稻草,准备彻底燃烧这颗狂野情欲心。
分别三年的爱玛和赖昂终于享受了一段颠鸾倒凤、尽情缱绻的小资情调幽会,可同时也被商人勒乐一步步诱入高利贷的负债深渊。她找公证人、税务员和两个情人借钱时,遇见种种冷酷无情、无耻求欢的丑恶嘴脸,求救无门的爱玛在明媚三月里服毒自尽。负债累累的查理从痛失爱妻,到后来在遗物中发现她有过两个情人,最后悲愤而亡
'二、奋力挣扎的破网飞蛾
在整部小说中,一张轻柔的面纱小网穿引着中下卷部分,令人浮想联翩;面纱帽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欧洲,在社交场合是淑女的标志;佩戴纱帽的女士,举手投足之间携带一种摩登感;当光影透过网纱,落在妩媚动人的女性眉目之间,总有一种欲语还休、我见犹怜的诱惑。
每次当爱玛有一点机会打破现有的平庸生活时,小说中就会提到这小网,这是包法利夫人的标配穿戴,又何尝不是象征着封建礼教的网,这束缚人性的网。她的意志就像面网一样,一条细绳拴在帽子上头,随风飘荡。总有欲望引诱,却总有礼法限制。结婚第四年的爱玛怀孕了,特别希望生个男孩子,因为男人才有风一样的自由,女人却处处被管制。
她真愿意像往常一样,混在修女们中间,伏在跪凳上,一长排白面网当中,东一块、西一块黑点,是修女们的硬风帽。爱玛的春心被年轻文书激荡着,又不敢踏出这一步,遵守妇德的传统驱使内心不信教的她,来到教堂找神父想忏悔呢。随后跑上岭,马猛然站住,她的大蓝面网坠了下来。双方都胆怯的爱情使年轻文书逃离了小镇,爱玛的情欲刚有了释放的温床,却很快夭折了,好在没隔多久被老练的单身浪荡子勾引接住了,她得偿所愿、大胆和情夫在自家花园偷欢作乐。她贴墙走,眼睛望地,黑面网拉下来,喜滋滋的,笑容满面。
被浪荡子厌倦抛弃后,枯竭的爱玛在盛夏之际重逢了已懂风情的年轻文书,她那寂寞骚动的情欲和少时美好的憧憬终于可以在炽热的土壤里绽放。她的生活只是一连串谎话,好像面网一样,用来包藏她的爱情。为隐藏自己偷养的情夫,包法利夫人开始扮演双面人,一边欺骗辛苦赚钱养家、百般疼爱她的丈夫查理,一边借着高利贷供养自己和赖昂柔情蜜意的小资生活。
她继续行走,一溜歪斜,眼泪在面网底下直淌,头昏脑涨,眼看就要软瘫下来。过于贪图享受,又被高利贷商人刻意诱诈,最后自投罗网的爱玛终于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三、写在最后
抛开一个农民孩子从小受到贵族不当影响来说,我更加看重包法利夫人爱玛的另一面,那就是敢于追求生机的弱女子逮住机会就快速行动。她想要脱离这沉重的礼法,即使那只是转瞬即逝的爱情梦幻,即使她像飞蛾扑火那样快速死去;即使她拥有慈爱的父亲,拥有善良、疼爱自己的丈夫;即使她没有高明的生存计谋,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即使她孤零零一个人坚守幻想,一生痴心妄想要虚荣和自由。
福楼拜创作的这个艺术形象爱玛,是一个让我们人类穿透人性的洞眼。
作者:栀子花开,第1期阅读写作成长营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