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主播、民宿管家、全媒体运营师……春节农村新就业调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2-09 09:46:36

网络主播、农业经理人、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民宿管家、研学旅行指导师、人工智能训练师、全媒体运营师……自2019年至今,人社部先后发布了6批共计93个新职业,其中不少职业已在乡村落地生根。

每一种新职业在乡村的诞生都意味着一群农村人在新业态大潮中,凭着坚毅勇敢和智慧,乘浪而起寻到新生计,从此无数家庭有了新支柱,更多的乡村焕发着新生机。

这个春节,农民日报记者兵分四路,在田间地头,找到那些鲜活的新职业农民,倾听他们的收获和烦恼。我们发现不少老乡的新“活计”很难归类,如“冰车人”“景区NPC”,更多新的职业正在酝酿而出。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新职业、新工种虽已“入编”,但仍处在野蛮生长阶段,面临社会认可度不高、职业标准不清、专业人才不足等挑战。

春节期间,在河南开封市尉氏县“春风行动” 招聘会上,几名年轻人正在咨询岗位情况。

“冰车人”:天气越冷,生意越火

坐标:山西省宁武县

关键词:赚钱

记者:唐亚华

“左边手柄向后刹车,右脚油门踩到底,哇,漂移了……”大年初二,零下15摄氏度,寒风凛冽,在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马营村的鸭子海冰面上,人们笑着、叫着,人随着冰车风驰电掣般滑出一道道弧线。

“成年后还是头一次玩冰车,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村里河边跟小伙伴们滑手动冰车的美好日子,没想到家乡现在有这么丰富的娱乐项目。”从湖北回宁武过年的游客江先生说。

曾经几块木板叠放钉在一起,钢筋磨尖做成冰锥,就是一个冰车。时代在发展,如今的冰车也变得越来越有趣味性和科技感。从过去农民自制的木质冰车,到后来的手动座椅式冰车,再到如今炫酷拉风的电动冰车、电动拖拉机、电动吉普车、坦克游览车,种类繁多,玩法多元。鸭子海的不同冰车项目,根据时长和车型,价格在20到120元不等。

游客在鸭子海玩冰车 唐亚华摄

宁武县冬季严寒且多河湖的地理特征,加上近年来冰雪运动的盛行,让这里的农民有了新职业,“冰车人”走上致富之路。

今年大年初一刚过8:00,鸭子海售票窗口前和湖边的冰车等候区就排起了长队,游客们一边搓手哈气,一边跃跃欲试。冰场工作人员赵建兵介绍,仅大年初一,鸭子海接待游客就超过2000人,营业额1万元以上。

赵建兵今年57岁,是马营村村民,早年一直在外开装载机,如今在鸭子海工作。脸上的皱纹和花白的头发里写满岁月的痕迹,两只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因长期寒风侵蚀,手背上绽开了一道道细长的裂纹。

回到村里谋生,缘于家庭变故。六年前,单身的弟弟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老母亲78岁了,关节疼到几乎不能下地。不得已他回到村里,一边种地一边帮衬家里。

三年前,村里抓住乡村振兴和县里“大芦芽山”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成立了合作社,在鸭子海湖畔打造了文旅休闲项目。冬天组织滑冰,夏天经营水上观光、烧烤、露营。

赵建兵也入了股,同时在鸭子海上看管场地,一个月工资3300元。游客高峰期是夏季和冬季春节期间,避开了春种秋收,得以让赵建兵能够两头兼顾。他一年总计收入在4万元左右。“不离开村子能赚到和以前打工差不多的钱,我很满意。”

“鸭子海以前就是一片未开发的大水坑,现在我们每年都能赚工资、分红,还有米面油等福利。而且这个工作可持续,自然资源一直能用,明年合作社计划开发附近的湖用来钓鱼。”赵建兵说。

可观的经济效益,离不开前期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可行的收益分配机制。马营村村书记兼主任王喜云表示,鸭子海项目是政府立项,村集体执行的,村民入股114股。2023年建设,边建设边营业,当年就收入25万元,2024年收入98万元。

“村民们有精力都可以来工作,岗位有做饭、环卫、管理船只、卖票等。而且鸭子海的各个岗位都是村民担任的,有20多个人。工资在每月2000~4000多元不等。2024年入股村民每股分红500元。”王喜云有些激动与骄傲地介绍。

冰上项目在当地不是“一枝独秀”,而是“花开数朵”。不同于鸭子海的村集体经营模式,宁武县东寨镇坝沟湾村则是村民自发出租冰车,规模虽然不大,村民也能获取一些收益,用以补贴日常家用。

71岁的坝沟湾村村民张润虎,从2017年春节期间出租冰车,一干就是七年。

“最早用的冰车是我拿木板和钢筋做的,游客需要跪在冰车上弯着腰玩,膝盖疼,腰累,冰车太矮,衣服蹭到会弄脏。”后来张润虎从网上买了10来辆坐着就能滑的冰车,修补加固后年年能用。

滑冰主要在每年春节期间,一个人10元,张润虎平均一天能收入100到200元。最好的时候,一天能收入400到500元,十来天时间能收入3000元左右。

张润虎回忆,最开始只有两家在经营,最近两年,有七八家做起了滑冰生意。游客越来越多了,但竞争也更激烈了。张润虎也曾打开思路,去镇里更火爆的旅游景点汾河源头出租冰车,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六七百元。后来景区限制,只能作罢。

“最辛苦的是天气太冷,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常常要在室外待一天,忙的时候一天连一口水都喝不上。”张润虎说,但天气太暖和的话,冰面开始融化,也不能滑。

当地村民走上“冰雪经济”的道路,连着地方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宏观背景。早年的宁武人,煤窑是主要的生计来源,站在公路边,空气里都是煤尘,煤矿工人的鼻孔都是黑色的。宁武县又属于高寒山区,光靠种植业很难维持农民生计。

基于此,宁武县近年来的发展重点从深挖煤矿资源转变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2009年前后,宁武县煤矿整合兼并重组,小煤矿数量大大减少。随后,依托芦芽山、万年冰洞等旅游资源,宁武县大力发展旅游,以煤促旅,并将农旅和文旅结合,夏天旅游避暑,冬季滑冰滑雪,成就了自己的文旅特色产业。截至2024年12月,宁武县旅游收入达5900多万元。

不过,吃上了“文旅饭”的村民们,也有隐忧。论日薪,滑冰等生意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只是受季节限制,能经营的时间不长。而且,客流量高度依赖法定节假日与寒暑假,从业者们还要思考,怎么能让“文旅+农旅”消费成为可持续的长期增量。

此外,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是制约因素。坝沟湾村支部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张玉明就很为难:“除开严守的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我们村能用来发展的空间就不足。”

“景区NPC”:一人分饰多角

坐标:河南省开封市

关键词:梦想

记者:赵倩倩

“可以先来我们的休息室坐坐,中间只有30分钟的时间。”一边快步走向化妆间,李旭英一边告诉我,“下一个角色是梁山好汉劫囚车中花荣的小妹,我一会儿要换上更素一点的衣服和发饰。”

随着文旅市场中游客对参与感和互动体验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景区设立“NPC(non-player character)”,通过建构充满故事性的情节,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体验,还通过互动和表演为景区附加了更多的人文历史气息和经济效益。这也给不少像李旭英这样热爱表演的农村人一个就业机会。

初见李旭英时,她扮演王员外家丫鬟的角色刚刚收工。“春节前后来这里的游客比较多,我们这几天格外忙。”虽然系上了一条白色毛绒围巾,但总感觉她的装扮还是抵御不了寒冷的天气。她掀开外衣的袖子,露出了里面的薄棉服。“太厚了影响表演效果,这样薄的才不妨碍动作,游客才能有更好的观感。”

“快进来吧,里面暖和点!”李旭英招呼。跟上她的脚步,来到幕后的小院,只见院里堆满了道具,几位刚参加完上场演出的年轻小伙儿,坐在舞狮的道具旁,刷着手机里的短视频,等待着下一场演出。

李旭英39岁,在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柳园口乡大马圈村长大,今年是她在清明上河园工作的第22年。尽管在村里长大,李旭英却有着“表演梦”。“就是骨子里喜欢。小时候没有什么学习艺术或表演的条件,但特别喜欢磁带里的歌声,跟着唱的时候还要自己加上表演。”

最初是在景区商店里当售货员的李旭英,得知这里招演员的信息时第一时间就报了名,经过筛选、培训,逐渐走上了景区表演的道路。花荣的妹妹、王员外家的丫鬟、张择端的书童、岳飞的妻子、大宋科举的宫女……李旭英在各类角色中切换自如,不断打磨演技。

为了演好角色,李旭英不断对比研究自己扮演的角色形象,确保表演的真实性和互动性。在扮演岳飞的妻子时,出征前的不舍和岳母刺字的心疼,都需要对角色有更深层的理解,完全投入进去的她,第一次扮演这个角色时就流下了眼泪。“如果自己演得不投入,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感受。”

在景区演戏不仅要会文戏,还要学武打。第一场武戏她苦练了三个月才上台。“有困难也从没想过放弃,在别人眼里我们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表演,枯燥又乏味,但我们面对的观众不同,每次表演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能给更多的人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值了。”

李旭英好像感觉不到疲惫。演一场戏需要五到七分钟,结束了要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场地,准备下一场演出。团队的人有时候会有些累,甚至流眼泪。但李旭英总是鼓励他们的那一个,“同志们,加油!”“他们也会说我像打了鸡血一样,能不能坐下休息一下?”“不累,我每次都这样回应。”

也因此伙伴们私下都叫她“哥哥”。“像男人一样,太强了。”李旭英笑了笑。曾经在一场东京保卫战的表演中,将近四十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她在铁板上躺了很久。

2003年李旭英在景区挣到了第一笔300多元的工资,交给了妈妈,给家里买了第一台洗衣机,第二笔工资给二哥买了台DVD。“给他们买东西,他们高兴我也会很开心。”

李旭英有着幸福的家庭。“接送孩子、作业辅导、洗衣、做饭都不用我管,婆婆支持我上班。”李旭英只是遗憾陪伴儿子的时间太少了,“他放假我工作,我休息他上学,春节游客暴增,连着加了多场演出,晚上10点多还没下班。”

对这份工作,李旭英总体还算满意:“目前收入不错,也稳定,我又喜欢演戏,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李旭英扮演丫鬟。(右) 赵倩倩摄

但她话锋一转,“心里有点不自信了,年龄大了,害怕站在舞台上扮演年轻的角色。看演技的游客越来越少了,很多人来旅游就是图个开心,有些人为了了解我们这段大宋的历史而来,但更多人还是想看谁长得美,谁长得帅,这也给我们老演员一些压力。”

她以前也演抛绣球招亲的千金小姐,现在自己都拒绝了这种角色。“还是在旁边演个丫鬟吧。”

网络主播:“我依然会在青吉村卖橘子”

坐标:重庆市开州区

关键词:流量

记者:李浩

一个高挑的小伙,身穿鲜艳短裤,脚踩高跟鞋,在村里人的注视下,走出妖娆步伐……2024年,一位名为“名模坤”的主播走红网络,吸引了全网百万粉丝关注。

“名模坤”和村里的老人们。

“名模坤”本名程中坤,重庆市开州区竹溪镇青吉村人。不同于短视频中的热烈奔放,生活中的他要内敛许多。从他家往外望去,漫山的橘子挂满枝头,他与短视频结缘也离不开这些橘子。

“此前妈妈生了一场大病,为了方便照顾她,我回到从小生活的青吉村,村里没有年轻人,我就和父母一起拍视频玩。后来为了卖橘子,我穿上高跟鞋拍反差视频,通过电商把橘子卖了出去,价格也比线下更高。”程中坤讲述回村做自媒体的缘由。

翻看“名模坤”的短视频账号,可以看到他踩着恨天高在村里跳舞、走秀、跳绳、玩滑板,甚至跑到地里头拍段子,一双双沾满泥土的高跟鞋被他穿出了多种花样,网友亲切称他为“高跟鞋书记”。

程中坤走上高跟鞋赛道十分“巧合”。此前在成都合租时,他的室友是一个模特老师,常把教学员走秀时穿的高跟鞋带回家,因两人的鞋子尺码一样,他也爱穿着高跟鞋玩,“我拍过一个穿高跟鞋的视频,点赞量挺高,就发现大家挺喜欢看这种反差。”

程中坤觉得无论是从小到大的农村生活经历,还是学舞蹈、成都合租时的经历,都对他成为“名模坤”助益良多。“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他说。

高跟鞋是热度的开始,更多的温情逐渐在村里延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注意到村里的老人们十分“无聊”,便尝试带他们一起拍短视频。“许多老年人既不会玩手机,也不会打牌,以前不拍视频时,他们只能在家坐着,或走来走去,自从拍了视频,他们觉得很开心,有时还有奶奶跑来问我:今天不拍视频吗?”坤坤笑着说,大家在一起很开心,是一种陪伴。

随着热度上升,各种质疑的声音也接踵而来,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说他“娘”“恶心”。

面对争议,程中坤选择不看、不想、不内耗。“我以前还会写很长的文字反击,后面发现,很多人生活压力比较大,需要宣泄,恰好互联网上也没人认识,他们可能就想骂我两句,骂完觉得很舒服,那就让他们骂吧。”作为一个走反差风格的博主,他深知人们对他的态度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如今的他正在练就“别人朝我扔泥巴,我用泥巴种出花”的超然心态。

程中坤也收到了更多支持和鼓励。看到“名模坤”给留守老人拍照、过生日、发福利,带他们唱歌、办“村晚”,不少人被短视频里的反差与温情所打动。有网友留言:要是每个村都有个这样的年轻人就好了。

走红以后,不少人来找程中坤取经。他回答:互联网讲究真实,不真实配再高档的团队都显得假,越是真实的东西才会获得大家的喜欢。“有些博主到农村去租一个房子做点饭菜,但和乡村没有联系,既不真实,也不会长久。”

随着粉丝增加,不少媒体对他进行宣传报道。有网友劝他“收敛”一点,改变形象,别那么夸张。程中坤想了想还是决定坚持做自己。“我20多岁的年纪,就喜欢大跑大叫,就是应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要让自己开心快乐。我一直都很正能量,只是不是刻板印象的正能量,表达开心快乐也是一种正能量。”

程中坤称自己没有“流量焦虑”。“就像人一样,有年轻、会衰老,未来火与不火,我依然会在青吉村卖橘子。火的话,可以把我们村的橘子卖得更好;不火了,就把自己小家的橘子卖好。”

民宿管家:“我想把每件事情都做好”

坐标:江西省铜鼓县

关键词:远方

记者:朱梦莹

见到龚小英的那天是腊月二十八,她穿了一件白色高领毛衣和黑色长羽绒服,头发简单地向后扎个马尾,正一边歪头听着电话,一边为吧台的客人点单。

“2月1日吗?不好意思,我们已经满房了。”挂断电话的龚小英转身走向了咖啡制作区。午后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地板上,让整间木屋暖意融融,龚小英的脸颊和耳朵已微微泛红。

她拿起一袋咖啡豆,轻轻倒入磨豆机,随后研磨、压粉、萃取、打奶泡……再手持奶缸打发牛奶,以流畅的动作开始拉花。龚小英手腕轻轻摆动,奶泡与咖啡交融,不一会儿,一朵精致的郁金香便绽放在杯中。

“这些是我在网上看视频学的,客人想喝美式、拿铁或者其他什么饮品都可以做。”今年48岁的龚小英,是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云海居民宿的管家,这是七星岭森林运动度假区内唯一的民宿,可春赏杜鹃夏避暑、秋观红叶冬滑雪,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在旺季时经常“一房难求”。

龚小英干过许多份工作。大专毕业的她到广东打工,成为一名采购员,然后组建了家庭。2013年,小女儿思思的到来改变了她的生活。“本来我跟老板说生完老二就回广东继续上班,但后来想留在老家陪孩子长大。”于是龚小英在镇上开起了早点铺子,后来又陆续进入当地的竹炭厂、竹制品厂,成为一名车间主任。

工厂里按部就班的工作、粉尘弥漫的环境渐渐让龚小英感到压抑。“有一阵我突然感觉心口疼、嗓子也痛,害怕自己身体吃不消,有了辞职的念头。”龚小英说,那是2022年底。还能干什么呢?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七星岭滑雪场招聘民宿管家的消息,当即便打电话毛遂自荐。

入职后的龚小英成长飞快。“半路出家”的她通过翻阅杂志期刊、报名线上课程、短视频跟学,从零开始学习手机摄影、泡咖啡、做烧烤,从最简单的房间布置到制作创意小饰品、氛围营造、客户维护、游览推介,从最初只有两间空屋到成为拥有二十多间客房的人气民宿,龚小英用热情周到的服务和“十八般武艺”为云海居招揽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

去年6月,龚小英作为江西地区的“数字木兰”代表学员来到陕西省商洛市,参加“数字木兰”第二届民宿管家技能展示交流活动,与来自8个省份超过140多名木兰管家同台展示交流,凭借扎实的铺床技能获得了“金枕头奖”。

在“数字木兰”第二届民宿管家技能展示交流活动上,龚小英正参与铺床技能比拼。

为什么想成为一名民宿管家?龚小英说她此前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以为当民宿管家可以到处旅游玩一玩,或者每天坐在这里欣赏日出和云海。”说完她兀自大笑了两声,入行两年多来,现实的工作状态与她当初的设想可谓天差地别。

此时正值雪季,七星岭滑雪场每天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云海居二十多间客房早已预订出去,龚小英忙得不可开交。她形容自己现在像一名“救火队员”,要为线上预订答疑解惑,要尽力满足房客的各种需求,要应付春节人手不足导致的各种突发状况……“什么活儿我都兼着,客人有任何问题都第一时间找我,我随时要顶上。”她双手扫过额前的碎发,低头说道:“蛮累的,哪有时间闲坐。”

就在我们聊天的间隙,她制作了7杯饮品,接了不下10个电话,为好几拨客人办理了退房和入住。由于云海居民宿都是依山而建的独栋小屋,为了避免客人迷路,龚小英还要带领他们进入房间,交代完注意事项后方才离开。

龚小英觉得有些泄气:“我一个人根本干不过来,想招到合适的人又太难了。”民宿建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上,离最近的镇中心也有十几公里盘山公路,这里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人在干临时工,体力跟不上,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需要她时刻操心和盯着的事情太多太烦琐。

很少有人能像龚小英一样愿意把半个家安在山上,女儿思思周末及节假日几乎都和她一起住在这里,偶尔还会帮忙搭把手。尽管在全国“民宿管家”已实现由“零”到“百万级”从业人员规模的快速跨越,但仍有很多偏远地区,面临着人才缺乏、培训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无法组建起一支满意的团队让龚小英耿耿于怀。

当被问及未来还会继续干下去吗?龚小英几乎没有犹豫地回答:“我舍不得这里,每天早上在山清水秀的风景里醒来,我又会充满了干劲。还有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他们带我看到了更大更远的世界。”

新的一年,龚小英又有了新的目标。等忙完这个雪季,她打算去景德镇的民宿看看。“之前一起培训的姐妹邀请我去体验插花、茶艺和瑜伽,我想学学别人是怎么弄的,再把这些雅致的东西带到我们民宿来,让想要逃离喧嚣的人们在这里有个小憩之地。”龚小英说。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 唐亚华,赵倩倩,李浩,朱梦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