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内外都是家:“闯关东”的前世今生

鸽子评国际 2023-05-19 01:27:06

关内向东北移民的历史,称得上“源远流长”。不过,移民浪潮具体究竟始于何时,“在有清以前,无籍可考”。

我国学界普遍认为,汉族成为东北地区的多数民族,“是发生于清朝晚期的事情”。

需要指出的是,东北汉族人口显著增加的具体原因,并非是当地汉族人口的生息繁衍,而是源自以华北地区为首的内地人众的不断迁徙——这便是广为人知的所谓“闯关东”。

那么问题来了,“闯关东”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进程?“闯关东”的人众主要源自何方?为什么他们要不惜一切代价“闯关东”?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闯关东主题绘作

1)闯关东的历史进程

以清军入关为起点,清朝的“移民东北”政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点,即初期(1644—1667)的 “开关”、中期(1668—1859)的严格封禁以及后期(1860—1911)的全面开放。

1)清初:奖励“出关开垦”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二,清军占领北京(拓展阅读:)。

六月,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决议“迁都北京”。九月,人在盛京的顺治顺利抵达北京,“亲诣南郊告祭天地,遣官告祭太庙、社稷”,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坦诚说,这次迁都与其说爱新觉罗家族的大迁移,倒不如说是一次“举国”的大搬家。

资料显示,“从盛京迁移北京的人流,三十五、六日间络绎不绝”,“行李俱用骆驼运送,亦有用马者,然其马并不施以鞍蹬,其行李皆露于外”。

简言之,除盛京和锦州等几处留驻有少量兵丁之外,绝大部分人众都迁入到了京畿地区——这便是历史上 的“从龙入关”。

人口学家推算,南迁的总人口很可能超过了90万人。

《南汉山城》中的清朝官兵

但对于初入中原的清朝统治阶层而言,无论是割据南方大部的南明政权,还是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都是颇为难缠的对手。

基于巩固统治的考量,“开发东北”被提上了官方日程。

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开发东北”一事,清朝统治者们一直颇为纠结。

一个富庶的东北,固然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但考虑到东北地广人稀的现状,具体的“开发工作”只能依靠关内人众来完成——外来人口的大规模涌入,势必会影响当地旗人的生计与固有风俗。

长白山俯瞰

在经过反复斟酌之后,清廷还是下定决心,“重启”辽东地区经济的重建工作。

顺治六年(1649),清廷下旨,号召“从龙入关”的辽东汉人“返回关外”。

顺治十年(1653),清廷正式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

对于负责“招民”的官员,政府会参考“招民”人数的多寡予以不同程度的提拔;对于主动出关的人众,官方也会赠予耕地、种子、口粮等赞助。

很快,“燕鲁穷氓闻风踵”,“(他们)担担提篮,或东出榆关,或北渡渤海,成群结队出关觅食”。

沈阳故宫

在今天看来,“开垦辽东”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果。

资料显示,截至顺治末年(1661),宁远(兴城)、锦州、广宁(北镇)等地“人民凑集”,奉天、辽阳、海城一带“稍成府县之规”。

据《盛京通志》记载:顺治十七年(1660),辽阳、海城新增人丁3723丁;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人丁总数为3952丁,其中辽阳、海城二地新增人丁占到了94%,盛京地区的总丁数多达5557丁。

康熙元年(1662),辽阳、海城、锦州三处的新增人丁为420丁;截至康熙七年(1668),承德等6州县新增人丁2643丁。

显然,这些新增人丁绝不是自然繁衍的结果,而是移民大量迁入的表现。

长白山林区

2)中期:限制“出关”,维护“龙脉”

就在辽东招垦“初见成效”之时,清廷突然在康熙七年(1668)、即康熙皇帝亲政的次年,全面废止了“辽东招垦令”,还正式发布了《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至此,东北进入了长达200余年的封禁期。

根据《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对于意欲赶赴东北的关内人众,官方予以“事先起票,过关记档,只身放行”的限制措施;对于已经进入东北的内地人众,清廷令其“取保入籍”,“不愿入籍者,限期十年,勒令回籍”。

从康熙九年(1670)开始,清廷以开原威远堡为起点,沿东北方向重修了止于今吉林北法特一带的长达690华里的“新边”,并严禁边内的汉族人众“越边”进入边外垦荒。

康熙十九年(1680),清廷在柳条边内划定“旗界”和“民界”,不仅将所有民人(汉人)迁出旗界,禁止旗民混居。

“绿线”即清廷修建的“边”

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一时期的限制政策看上去“颇为正式”,但各方执行的并不严格。因此,“偷渡出关”的现象时有发生。

实际上,严格意义上的“全面封禁”,是乾隆时期的事情。乾隆五年(1740),清廷率先颁布了对奉天地区的封禁令,内容要点如下:

严山海关出入之禁,“山海关出入之人必宜严禁”,今后凡携眷移居关外之人,无论远近,不准放出;严商船私载之禁。凡浙江、福建、山东、天津等关内沿海省区赴奉天贸易船只,一律不得载运与贸易无关之人;严格保甲稽查。无论旗民一体详查,愿入籍者编人当地保甲,不愿者逐回原籍;严格清丈民旗土地。奉天空闲田地专令旗人耕种,汉族民人禁止开垦;严禁在奉天地区开矿取利及重治私挖人参者。

柳条边遗址

除了奉天地区之外,柳条边外的吉林地区也是封禁的重点(拓展阅读:)。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流窜进入长白山地区“采参捕珠淘金伐木”的“关内流民”,让乾隆本人感到十分恼火。

对此,《柳边纪略》如是写道:“(当时)采山者山东、山西人居多,大率皆偷采者也。每岁三、四月间趋之若鹜,至九、十月间乃尽归,岁不下万余人”。

乾隆推行的封禁政策,为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所严格恪守,并不断具体化、细节化。可即便如此,官方依然无法做到“全面封禁”。

进入19世纪以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以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使得规模庞大的关内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进入东北。

截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东北地区的移民人数总计约有131万,他们几乎都是在这一阶段进入东北的。

开原威远堡边门

3)清末:“闯关东”序幕的拉开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有数量不小关内人众进入东北,但依然很难改变北部边疆武备空虚的现状。

鸦片战争结束后,沙俄也将扩张魔的爪伸向了我国东北北部,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拓展阅读:)。

鸦片战争

咸丰八年(1858),中俄签订《瑷珲条约》。条约规定,“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被割让给沙俄”。

对此,《剑桥中国晚清史》指出,“清帝国丧失了最东北的广袤而宝贵的土地,因为清政府没有看到这些土地的价值,这是一个宝贵的教训”。

陷入“南北夹击”的清政府,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们开始鼓励内地人众前往“帝国边境”开禁放垦。

原因很简单,这一举措不仅能有效缓解关内的人口与粮食压力,还能依靠民垦收入度过财政难关,进而达成“抵御外侮”的目的(拓展阅读:)。

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

咸丰十年(1860),吉林将军景淳奏请清廷,“开垦吉林乌拉、阿勒楚喀、双城堡等处禁荒,容纳流民,接济京饷”。

同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不仅在奏文中提出了“旷地既有居民,预防俄人窥伺,并可借资抵御”的观点,还建议户部颁给移居东北的内地人众官方执照,“准其永远为业”。

咸丰十年(1860),清廷率先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次年,开放了吉林西北草原;同治三年(1864),开放伊儿门河流域;两年后,开放了位于吉林桦甸县北的桦皮甸子;同治七年(1868),开放了“禁中之禁”,即皇帝的狩猎围场盛京围场和吉林围场。

参与围猎的清朝皇室成员

可即便如此,这一时期移居东北的内地移民,在数量上依然谈不上庞大。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说的“闯关东”大潮,最早出现于光绪年间。

光绪四年(1878),清廷解除了“汉族妇女不得移居关外”的禁令。

光绪六年(1880),官方不仅宣布“满汉同等待遇”,还制定了囊括有放荒、免税、补助等三项奖励移民的优惠政策,鼓励关内人众移垦东北。

光绪二十二年(1896),中俄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允许沙俄在东北境内修筑中东铁路。

次年,中东铁路正式动工修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沙俄官方还制定了“每年向东北移民60万”的计划。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后,朝野上下大为震动。至此,“向东北移民”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老照片中的中东铁路

伴随着中东铁路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正式通车,移入东北的关内移民在数量上有了显著增加。

次年,东北三省“全面开禁”,关内人众“闻风而动,纷至沓来”,出关人数“日难数计”,“数百年封禁之地利,遂至荡然无存”。简言之,“向东北移民”在近代迎来了第一次高潮。

对此,《申报》如是写道:前有一日,山东海舶进辽河者竟有三十七号之多,每船皆有难民二百余人,是一日之至牛庄(营口)者已有八千余名,其余之至他处码头者尚属日日源源不绝。

截至宣统二年(1910),仅山东一省“每年春融之期,结队入东省,其数额颇巨,殆有络绎不绝之势”,“从烟台、登州、龙口到达东北的人众,合计共达三十五、六万人之谱”。

西伯利亚大铁路

那么问题来了,有清一代迁入东北的内地人众究竟有多少? 据《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的数据显示:

东北人口从1753年的22万人,用了近60年的时间(1812)增长到了124万人,又用了不到80年的时间(1891)暴增至550万,20年后(1911)更是涨至1841万。人口学家估算,在这1841万人口中,关内移民至少超过了1千万。

闯关东主题绘作

4)“闯关东”在民国的延续

民国时期,“闯关东”的浪潮依旧有增无减。对此,发行于1930年《中东经济月刊》如是写道:

“1894年中日战争以前,全东三省之人口不过二、三百万。至现在(1930)止,仅三十余年,已达三千余万,比中日战争前已增加十倍矣。然移居者最少亦占五、六倍以上,是移民大有造于东三省也。”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九一八事变前夕,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曾派人赴东北调查移民问题。

他们发现,在调研的1149户移民家庭中,在1878—1911年进入东北的只有10%,其余的90%都是1912—1930年迁徙过来的。其中,上世纪20年代的进入东北的内地移民,占到了整个民国时期移民总数的50%以上。

据满铁太平洋问题调查准备委员会统计,在1923—1930年,关内各地赶赴东北的移民总数约500余万人(拓展阅读:)。

数据显示,1923年移入的人数为342038人,1924年为376613人,1925年为491949人,1926年为572648人,1927—1929年连续突破百万之众,1930年移民人数尽管稍有降低,但依然超过了80万人。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2)为什么要“闯关东”?

众所周知,华北平原是古代中国开发较早,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世居于此的当地人民,不仅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园,还构筑了较为稳固的亲族与社会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会在晚清时期大规模地涌入东北?对此,学界给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1)地租沉重,捐税繁多

在古代中国,地租一直都是农民最沉重的负担。在华北地区,农民的收入不仅要与地主平分,每年还要向对方缴纳一笔数量不小的租金并出卖其他体力服务。

晚清时期,各地普遍实行货币地租。于是,农民们每年缴纳的租金有了显著增加。到了民国时期,地租的涨幅更是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比如在民国初年,济南农民每亩田的一年收入约九元五角左右,但他们需要上缴的地租以及其他赋税合计多达七元五角。

到了张宗昌主政山东时期,“田赋增长之快,额度之大”,“ 每亩赋银一两先增至四元四角,又增至八元八角,最多时增至二十元四角八分”。简言之,农民劳碌一年不仅毫无收获,甚至还要欠债过日子。

为了谋求生存,在痛苦中挣扎的广大劳动人民,只有被迫迁移他乡。

前排从左到右为张作霖、张宗昌、吴佩孚

除了地租之外,自鸦片战争结束后,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廷大幅调整了税收政策,旨在弥补亏空。

太平军起义后,考虑到南方各省多数已失去控制,因此北方各省就成为了官方征敛钱粮和摊派赔款的重要地区。

为了完成摊派任务,各地方政府在原有的捐税基础上又增加了诸如粮捐、亩捐、串票捐等款项,人民的百姓变得更为困苦。

民国时期,各自为政的地方军阀们为了争夺地盘,无限制地扩充军队,各省财政的亏空变得更为严重。

以1919年的山东为例,全省的财政收入为1100万元,但军费的支出就占到了600万元;到了1925年时,全省的军费支出已多达5000万元,收支不足额接近460万元。

财政的亏空部分,只能由当地百姓“顶上”。以山东为例,按正额累计,1928年山东的苛捐杂税竟然已经征收至1939年。

为了生存,当地民众不得不携眷离乡,闯关越海,迁徙东北,觅食求生。

闯关东主题绘作

2)自然灾害极为严重

据统计,自汉高祖元年至1933年只不过2千余年,有据可查的大规模旱灾多达1057次,水灾1030次,平均每百年就爆发旱灾49次,水灾48次。

其中,华北是最容易发生天然灾害的地区之一,以旱灾最重,蝗灾、水灾次之。

奔腾咆哮着的黄河

截至1823—1911年间,山东、河北、河南三省合计有7400多个县次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

其中,仅“1877—1878年的饥荒,就让河南、山西、山东、直隶四省约有八百万人死亡”。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水灾波及最广,危害最大。从清朝后期以后,黄河水患极为猖獗。

据统计,在1856-1911年间,就出现了特大灾3次,大灾14次,中灾22次,小灾13次,累计成灾县数966个,平均年成灾县数17.3个。

至于发生频次最多、最为严重的是则是旱灾以及衍生的蝗灾。

资料显示,在1876—1879年间,山西、河南以及山东的部分地区,都经历了大面积、长时间的旱灾。

对此,华洋义赈会在报告中指出,“因受饥饿疾病及强暴之侵害而牺牲者,约有900—1300万人之多”。

遮天蔽日的蝗虫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依然有增无减。仅1920年,河南、河北、山东等五省因为旱灾,“灾民多达二千万人,占全国五分之二,(其中)死亡五十万人,灾区三百十七县。”

1927年,直隶、山东两省在春播期间遭受到了百年一遇的旱灾和蝗灾。绝大多数农作物不是干枯而死,就是被蝗虫吃光,几乎颗粒无收。

对此,华洋义赈会山东分会在调查报告中如是写道:

“山东沂水、黄县、日照、莒县、济宁、临沂、菏泽、定陶等56县受灾,“(受灾)面积二十四万方里,灾民约二千万人。山东全省共一百零七县,全省三千八百万人口,那么被灾的人口已经占十分之六的巨数”,“灾区中之居民,有田不得耕,有房不得住。”

灾民们为了谋求生路,只好外出逃荒。其中,“颠沛流离于道路,辗转而赴东三省者,不下百余万人。”

实际上,自然灾害一直都是影响古代中国人口格局的直接因素之一(拓展阅读:)。

流离失所的难民

3)战事频繁,匪患猖獗

进入近代以后,战争让华北人民承受了无穷的灾难。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等战争,让山东、河北等地遭到了列强的无尽杀戮与残酷的战火洗劫。

太平军北伐,一度将战火燃烧了华北大部,各地的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生灵遭到涂炭。

北洋割据时期,华北依然是各派系军阀角逐的主战场之一。比如直皖战争与两次直奉战争,让华北陷入到了连绵不绝的战火之中。

另外,各地军阀为了筹集军费,大肆在华北地区征钱、征粮、征物、征兵,所到之处被洗劫一空。

《茶馆》中劫掠百姓的军阀官兵

北伐战争时期,奉、直、晋、鲁等地方军阀集中大量兵力,联合予以抵抗。

数据显示,仅山东境内集中的军阀士兵就多达25.5万。于是,华北各省再度成为了双方的主战场。

资料显示,仅山东一个省为战祸所波及的就有13个县,受灾人口多达490万人,受灾耕地面积达1450多万亩,被征收的牛多达26万余头,骡子为12万头,驴44万头。

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河南境内的死亡人口多达12万人,受伤人口为1.95万,流亡者多达118.5万,被征收的民夫合计129.77万,其中死亡3万人”。

“财产损失估洋48533万余元,被毁房屋损失估值洋52万余元,被焚房屋估值洋3815万余元,总计为65146万九千余元,间接及无形之损失尚不在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被打散的兵丁与走投无路的民众,走上了“弃农为匪”的道路路。

其中,山东和河南的土匪活动最为泛滥和猖獗,以至于两地先后被赋予了“鲁国多盗”和“土匪王国”之名。

中原大战示意图

4)人口过剩,土地不足

鸦片战争结束后,我国的人口增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停滞。

不过,华北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依然保持着比较迅猛的态势。资料显示:

山东人口在1840年时合计为31987566人,截至1890年时已涨至37113444人;河北人口在1840年时合计21309886人,截至1890年时已涨至23636343人;河南人口在1840年时合计24682249人,截至1890年时已涨至25700483人。

在1840年,山东的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07.1人。不过,近半个世纪的人口外流,依然没有阻止这一数据上涨。

截至19世纪末,山东的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已经涨至246.24人。

老照片中的岱庙

不过,在华北各省的人口数量显著上升的同时,耕地面积几乎没有显著变化。

资料显示,康熙二十六年(1687),山东境内有耕地近亿亩;但在二百年之后的光绪十三年(1887),山东省内的耕地只增加至12590万亩。耕地面积尽管增加了26%,但人口已经增加了近4倍。

再加上耕种数千年的土地,磷、钾等矿质养料无法补充,土地愈种愈薄,收获愈来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饥民逐日增多”。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另外,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境内的绝大多数人众,一直以务农为生。

耕地面积很少,土地贫瘠,工业不发达以及缺少辅助的家庭手工业,使得他们一遇有天灾人祸,生存就变得极为困难。

因此,前往人口稀少的东北求食谋生,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据南开大学1926年对“山东1149户移入东北的农民”的调查数据显示:

“因苛捐杂税繁重,生活困难移入东北的有737人,占64.1%;因水、旱、蝗虫等灾害移入东北的有164人,占14.3%;因兵灾匪患移入东北的有150人,占13%。因土地缺乏移入东北的有56人,占4.9%。”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3)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目的地”?

为什么以华北为代表的内地人众,主动选择“闯关东”?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归根结底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东北地广人稀,资源丰富

东北不仅地域广阔,而且以人稀少著称。数据显示,在1840年,辽宁总人口为240多万,吉林只有32万,黑龙江更是只有25万,合计不足300万人。

东三省的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为6.13人,黑龙江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更是只有0.54人。

反观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总面积尽管不过50多万平方公里,但同期的人口总数已多达7800余万人。

华北三省的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高达151.29人。其中,山东的人口密度更是高达207.71人,即便是河北也有94.98人。

到了1898年,东北三省总人口为760多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为14.56人,其中黑龙江只有2.73人。

至于同期的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总人口已经多达8850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高达171.55人,山东甚至达到了惊人的246.24人。

一言概之,华北三省的土地面积比东北三省小一倍,但人口总数却多出了十倍以上。

受灾的难民

需要指出的是,东北不仅地广人稀,而且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铁与煤的储藏极为丰富。资料显示,当时东北三省的铁的埋藏量多达7亿吨,煤更是多达20余亿吨。

除了煤与铁之外,金的埋藏量也极为丰富。因此,很多关内移民称东三省为“金穴”。

实际上,早在鸦片战争结束后,就有不少俄罗斯人非法跨过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盗采黄金。东北解禁后,也有一部分人人为了“淘金”而移入东北。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另外,东北的物产也极为丰富。“东北松林千里,一望无际,类太古时物,车马横过,三百里不见天日”,“绵绵延延,横互三千里,实我国莫大之富源也”,珍贵木材以及“紫貂、碧狐、金沙、东珠亦足使人歆羡”。

当时的日本学者认为,“东北的森林面积多达1240余万町,积材44.5亿有余”。由此可见,所谓“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入饭锅里”,一点都不夸张。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2)土质肥沃,物产丰饶

东北地域广阔,可耕地达3亿亩之多,且“土地的生产力实不让江、浙两省最饶沃之地”。

资料显示,截至20世纪20年代末,东北的已耕种之农田约3050万英亩,不过全面积12.5%。

资料显示,1925年,东北已有耕地人均达8亩之多;即便到了1931年,人均耕地依然还是8亩出头。反观同一时期的山东,人均耕地不到3亩。

广袤富饶的东北大地,不仅盛产大豆、高粱、玉米、水稻等农作物,还能生产以棉花、果树、烟草、花生等为代表的经济作物(拓展阅读:)。

东北稻田

因为土质肥沃,东北各地的粮食产量非常高。资料显示,1931年东北三省的谷物亩产可达186斤,比解放前山东正常年景亩产125斤要多出61斤。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东北的农作物产品,深受海内外的一致好评。

以大豆为例,东北大豆不仅籽粒丰满,含油量高达14%—22%,含蛋白质高达31%—41%,一直为世界所称道,远销日本、俄国、丹麦、英国、南洋群岛等国家。

截至上世纪20年代末,“大豆为吾国出口第二大宗,几与蚕丝颉颃,而远在茶市之上,于世界贸易场中占百分之九十。如更采取新法,加工精制,前途更未可限量也。”

除了大豆以外,高粱、玉米和小麦也深受国内外的普遍好评。

以小麦为例,最初为当地人民所消费。等到中东铁路建成以后,沙俄在哈尔滨等地建立了多个面粉加工厂,使得小麦的产量骤增。截至1913年,仅哈尔滨就有多达15家的俄资面粉加工厂。

东北大豆

另外,东北的地租也比关内各省轻得多。资料显示,光绪二年(1876)奉天所属地租,一般为收益的14.4%至33.3%交给地主。

即便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以后,地租虽有所升高,但奉天(沈阳)也只约占总收益的19%—47%,吉林和黑龙江较奉天更低。

到宣统二年(1910),东北地租无多大的变化,但山东已经上涨到50%—66.7%。

3)交通便利,劳动力需求旺盛

山东与东北隔海相望,由烟台到大连只有90海里的距离。当地人不必翻山越岭,完全可以从海上泛舟或乘车到达东北境内。

河北与东北壤地相接,只是一关之隔,尤其在北宁路修成以后,只需一夜的时间即可顺利抵达东北境内。

老地图中的东北与华北

近代交通运输的形成,使山东、河北人民不仅从海上,而且可以从陆上乘车直接到达东北中部的吉林和北部的黑龙江。

东北的自然环境和河北、山东相差不多,寒冷对于这两省的人民而言并不会发生多大的恐惧。

因此,从晚清以后,迁移到东北的华北移民每年都在50万人以上。

中东铁路示意图

另外,铁路、码头、军港和工业的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的商品化,极大地促进和吸引了华北人民移殖东北。

中东铁路的修筑,“除技术、铁轨以外,所有工程的劳力,全由中国工人担负。”

中东铁路开工后,中东铁路局在天津、山海关等地设立招工处,招募铁路修筑工人。其中,应招者大多数是山东、河北的破产农民,“他们羡其工资较高,因此应募者络绎不绝,仅1898—1900年应招者先后达20万人”。

中东铁路开工典礼

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东北进入自建铁路时期,修筑铁路的工人需求增加。为了称霸太平洋,沙俄西域修筑旅顺军港。

于是,“他们唆使华人工头到山东、河北招募劳工。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完工之后便长期居留于辽宁了。在沙俄统治时期,旅大地区人口不过30万,而到日本统治时期的1911年,则增加到49万人。”

据统计,移居到辽宁的“主要是在大连、营口、鞍山、抚顺、安东(丹东)、沈阳等城市、工矿区和铁路交通运输业从事笨重的体力劳动”。

伴随着移民人口的增加,其他围绕着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泥土工、木工、铁工等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改变了过去移民单一的农业人口。

大连的俄式建筑老照片

尾声:谁是“闯关东”的主力?

结合各方资料可以看出,近代以来迁往东北的关内人口,大多来源于以直、鲁、豫等为代表的华北各省,其中以山东人最多。

对此,发表于1931年的《大公报》文章如是写道:

“(东北)因土地富饶,冀、鲁、豫、晋诸省人民,多自动移往垦殖,尤以山东人为最,最近豫省灾民移住者,约有四五万之谱....(但)与冀鲁诸省相较,仍为少数”。

电影《闯关东》剧照

据满铁调查课发行于1930年的《满洲出稼移民移动状况》中的数据显示,在1927—1929年的东北移民中,山东人最多,占到了移民全数的85%左右。具体而言:

1927年,山东移民东北的人数为716621人,占当年移民总数的87.2%;1928年,山东移民数为603870人,所占比例降为86.3%;1929年,移民人数继续下降至567809人,但仍占到了81.4%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在关内移民的人数上,河北人仅次于山东人,位居第二位。

据《河北省省政统计概要》载,1928年,河北外出人口合计为105万,其中迁往东北的人众就高达30多万,占全省外出人口的1/3。

另据《河北月刊》中的记录,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夕,“每年河北各县,自动移往关外谋生者有数十万之多”,即便到了1934年,“河北农民赴关外谋生尚达151000余人之多”。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除了华北各省外,因“长江水灾,中部灾民移往东北者甚众”。简单地说,里面不仅有湖南、湖北和安徽人,甚至还有一些江苏人和浙江人。

以浙江为例,浙江省政府积极倡导向东北移民。根据日本学者的调查数据,早在1930年,就有浙江农民移居东北经营水田。

据萧其华《垦务移民之研究》中的记载,“民国19年(1930)4月内,到达营口者计400户,约1400余人,其分布地点为沈阳、抚顺、新民、盘山、铁岭、洮南、辽中、安东、营口等处”。

一言概之,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东北因此成为当时国内接收外地移民数量最多、来源地域最为广泛的地区。

0 阅读:32

鸽子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