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2》热映看中国文化输出新思路:内容创作者都要“夹带私货”?

素心尘外人 2025-03-14 19:48:19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2》的票房一路飘红,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文化输出的思考。

更引人深思的是,它是否预示着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内容创作者都需要“夹带私货”?

这其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逻辑?

又该如何理解“夹带私货”的真正含义?

曾经,中国电影为了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常常聚焦于展现中国人的苦难。

这些影片在早期确实获得了一些国际奖项,但也逐渐形成了刻板印象。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观众的口味发生了变化,不再满足于苦难叙事的单一视角,对反映时代进步、展现文化多元性的作品更加青睐。

好莱坞大片也逐渐失去以往的吸引力,国产电影如《流浪地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的进步,也让观众看到了国产科幻片的潜力。

《哪吒2》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恰好踩中了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指的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觉醒,地利是中国电影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动画电影的天然优势,人和则是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支持和整个动画行业的共同努力。

影片的成功离不开导演饺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他将中国视角融入人类共通的英雄故事,这正是他“夹带的私货”。

“夹带私货”并非贬义词,它代表着创作者对自身文化价值观的表达和传递。

“夹带私货”也并非万能钥匙。

一些杂志如《意林》曾一度鼓吹外国文化,最终被时代抛弃。

这说明“夹带私货”需要把握好时机和尺度,需要与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相契合。

像《哪吒2》和游戏《黑神话·悟空》就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而《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也带动了一波外国人学习《西游记》的热潮。

这证明了优质内容的强大吸引力。

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文化输出?

这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文化输出的本质。

以往的文化输出更像是“文化入侵”,将本国文化强加于人。

而真正的文化输出应该是双向的交流和融合,以市场为导向,找到文化共鸣点。

网文小说和短剧的成功出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高雅文化”,却凭借着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娱乐性的把握,成功俘获了海外观众的心。

《哪吒2》的成功也为文化输出提供了新的思路。

它并非依靠政府主导,而是凭借市场的力量,让海外市场看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商业价值。

当文化输出成为一门生意,市场机制将激发更大的创作活力。

正如“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当我们的文化产品足够优秀,自然会吸引海外市场的关注。

在内容创作领域,如何“夹带私货”才能事半功倍?

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找到与当代社会和普世价值的连接点。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作符合观众审美和娱乐需求的优质内容。

要保持真诚和热情,将对自身文化的热爱融入到创作中。

冯远征院长曾对中国真人电影的现状进行反思,认为动画电影的成功值得借鉴。

这或许也给未来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一种启示: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回归创作的初心,用匠心打磨作品。

动画电影不依赖明星效应和天价片酬,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制作本身,或许正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哪吒2》的成功离不开一百多家中国动画制作团队的共同努力,这体现了中国动画行业的团结和凝聚力,也展现了中国人“众志成城”的文化基因。

这种集体的力量,或许正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强大后盾。

那么,在未来,如何更好地将中国故事融入到全球化的叙事中,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我们又该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文化价值,在文化输出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0 阅读:4
素心尘外人

素心尘外人

素心尘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