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号称国军战力天花板的五大主力,战斗力应该如何排名?

妙之评过去 2025-04-14 03:53:17

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对于老蒋的国军通常都是以“烂葡萄”和“硬核桃”来形容其战斗力。

一般来讲烂葡萄都是一些杂牌军和三流部队,“硬核桃”则是指嫡系中央军和美械部队。而这些硬核桃部队的天花板,就是号称五大主力的这5个美械军。

分别是

“驻印军出身的新1和新6军,抗日铁军也是御林军之称的74军,国内第一支机械化军的第5军,以及土木系一哥王牌第18军”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这五大主力哪一支最强呢,他们战斗力该如何排名呢?

解放战争期间国军精锐部队(剧照)

第一档:新1军和新6军

毫无疑问,在这五个军中战斗力最强的莫过于驻印军系统出身的新1军和新6军。

这两个军是以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孙立人新38和廖耀湘新22师为基础扩编而成。

两个师在还没成“军”之前,就作为过国军在印缅反攻先锋不断深入雨林和日军作战,在抗战末期接连重创有着“丛林魔鬼”之称的王牌18师团和56师团,而这两个师团在日军的作战序列中更是第一梯队水平。在抗战后期,老蒋补入第二批在兰姆伽训练的新30和新50师与新38师一起组成“新1军”,以青年军207师和第14师(土木系)与新22师一起组成“新6军”,在整个中缅印战场作战期间,两个军合计歼敌超过10万人以上,而且都是纯正的日军。

国军精锐驻印军

那么,在解放战争开始之前,这两个军的装备水平如何呢?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老蒋从1945年美援物资里面组建的“美械军”并不包含这两个军,因为这两个军当时属于驻印军系统,隶属的是史迪威指挥,因此他们可以在印度就近补给装备,当时为了反攻缅甸史迪威对其的加强也是最大,装备水平是要强于关内的第2、5和74等军。

国军驻印军的炮兵部队

这里举一个例子就知道,以火炮为例。

当时美械军的编制是军属12门105毫米榴弹炮,加上3个师属合计36门美制M1式75毫米山炮,合计48门重炮。但无论是新1军还是新6军都严重超编,新1军虽然只有12门105毫米榴弹炮,但他们却装备了52门山炮,每个师多超编5门;新6军山炮没超编,但他们在军属榴弹炮上却有两个营,合计24门105毫米山炮。

新1军比关内的美械军装备要强很多

与这两个军相比,关内那几个王牌军可就惨咯。

第5军还好,因为当时作为关内一哥,且要参与滇西反攻老蒋还是给配足了12+36这个配置,其他两个军中,当时驻扎在湖南的74军的换装了36门山炮,但军属的12门榴弹炮一直没配,后来解放战争期间,在老军长王耀武和张灵甫的哀求的之下,老蒋才让炮兵第13团的一个美式榴弹炮营跟随74军作战,但仅仅是配属,并不属于74军。

至于一直在抗战中当“宅男”的18军,哪怕是老军长陈诚当时已经是军政部长(取代何应钦),他利用自己的权利优先给在湖北的第18军进行换装,但在军属炮兵营上,也就只有8门105毫米榴弹炮,为了筹齐12门的编制,只能拿同口径的4门107毫米化学迫击炮凑数。

所以从装备这一点来看,新1军和新6军就吊打其他3个五大主力。

美械军的标志——105毫米榴弹炮

同时,从解放战争的战绩来看,新1军和新6军在东北给我军造成过非常大的麻烦。

当年在沙岭战役中吴克华1个半纵队对上新6军一个加强团,愣是付出3倍伤亡代价还没能啃下来,随后的四平战役中,正面作战的新1军给我守备部队造成很大的伤亡。

当时我军对其评价为:

“他们善于步炮协同作战。战斗开始后,他们便用各种口径的火炮向我军阵地轮番轰击,有的打到前沿让你抬不起头,有的打到纵深阻挡预备队上前。他们的炮兵听步兵信号,当步兵冲到我方前沿一百米时才停止射击。步兵冲锋时,有机枪在侧面掩护,使我军不易进行反冲击。”(出自《东北解放战争》刘统著)

深入东北作战的国军王牌新6军

在四平战役末期,偷袭威远堡更是让101不得已放弃四平,不断往北撤退。

而至于新1军还是新6军强的问题?

在雨田君看来,显然后者更强一点,毕竟“吃菜要吃白菜心,打要打新6军”,就足以证明了。

新6军背书狂傲的廖耀湘(剧照)

第二档:第5军和74军

除了在关外新1军和新6军,在关内最强的国军五大主力,就要数第5军(整编第5师)和第74军(整编74师)了。

第5军是老蒋救火队长杜聿明的老底子,也是其嫡系部队。

在抗战期间曾在昆仑关大败日军钢军第5师师团,在第一次缅甸作战期间作为远征军主力和日军血战,在同古和。到了解放战争初期,第5军所辖为第200师、45师和96师,就事而论,这和刚组建时期拥有三个王牌师——第200、新22和荣誉一师,相比实力确实有所下降,但因为老蒋为其补充优质兵员和美械装备,该军战斗力一直是国军一线水准。

国军抗战时期的第5军

在解放战争期间,第5军一直都扮演入侵我解放区的急先锋,1946年围剿完中原解放区后,又第一个入侵两淮,随后隶属徐州绥靖公署(徐州剿总前身),接连对战我华野和中野两大主力,第5军军长邱清泉作战凶狠且残暴,以至于第5军在其治下早已从杜聿明在任时期的文明之师变成为一支刽子手部队,对解放区人民制造白色恐怖。

在作战中也是极为疯狂,对我军作战也是最为死硬,在战争初期接连给华中的粟裕以及山东的陈老总造成不小的麻烦,有一段时间我军内部也是流出“逢五不战”的说法,可见第5军确实算是国军战力的“天花板”之一。

徐州国军头号主力第5军(剧照)

而除了第5军,老蒋对华东作战另一个急先锋则是74军。

该军在抗战时期的抗战铁军,国军和日军打了22次大型会战光74军就参加了14次,为各部队之最,在国军内部老蒋为了嘉奖一些抗战标新出色的王牌部队,会授予飞虎旗,当时一共授予了21面,而74军就单独获得4面为全军之最。

可以说该军的“五大主力”就是打出来,战斗力强悍可见一斑。

国军精锐74军(剧照)

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时候,该军被派往南京作为卫戍部队并换装美械装备,因此该军也被称为御林军,在整编为74师之后,该师汰弱留强,整个师老兵的比例在80%以上,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战斗经验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在对我军作战方面,74军在张灵甫带领下,多次作为徐州绥靖公署和陆总的尖刀部队进攻我军腹地,比如涟水保卫战,再比如张灵甫以自己为棋的孟良崮战役。在作战中,74军底层士兵的战斗素质,以及连排之间的掩护配合给我军留下很深的印象。

74军的机枪部队

在孟良崮战役中叶飞的1纵独立师在对74军的作战进行总结的时候,说道

“在进攻中,善于小群之迂回动作。正面以少数兵力佯动呐喊,另使用小集团兵力,从我两侧钻隙前进。如其迁回部队得手,正面佯“其班排干部指挥熟练,善于掌握部队,撒得开也收得拢。并能机动掌握攻部队立即向我前沿攻击……其班排干部指挥熟练,善于掌握部队,撒得开也收得拢。并能机动掌握攻部队立即向我前沿攻击。”

在阵地中作战的74军

再来详细对比一下俩两个军孰强孰弱

就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74军要稍弱于第5军,毕竟在其在陈官庄覆灭之前的3年解放战争里面,其还没被我军重创过,而74军则是在孟良崮全军覆灭。

第三档:第18军

雨田君将18军放置在五大主力吊车尾的位置,大概率会遭到很多胡琏的粉丝的口诛笔伐。

但有一说一,第18军在五大主力里面,和其他四个压根就没法比。

先看抗战时期的功绩。

在抗战期间,18军除了淞沪抗战之外,就一直被陈诚放在第六战区后方当宅男,在这期间除了宜昌反攻作战中表现可圈可点户外,剩下的时间多数都是在训练的,当然,即便是宅男但18军的战力依然不俗,在终战的湘西会战表现也还行,但和其他4个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抗战时期的18军

很多人说18军在“石牌保卫战”中表现很不错,而这也是胡琏的成名之战。但如果我们深究一下会发现,石牌保卫战真的是老蒋和国民政府吹出来的,胡琏本人也善于作秀,日军达到石牌的也就一个联队,而国军是3个师(2个师在侧翼,11师守石牌),国军和日军在石牌进行白刃战不假,可也不是二战最大的白刃战。、

到了解放战争期间,18军唯一高光的时刻就是南麻战役中挡住粟裕的攻势,但同样挡攻势的还有在临朐的李弥第8军,在豫东战役中黄百韬的第25军也在睢杞战役中挡住过战神的攻势,是不是就说他们也能成为五大主力呢?至于淮海战役中12兵团这么难打,一方面是中野刚从大别山出来,攻坚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是其他几个军抵抗很强,并不能说全是18军的功劳。

淮海战役中的18军(剧照)

故而在五大主力中,最强的就是驻印军双雄的新1和新6军,其次是第5和74军,这几个军皆是一流水准。至于18军战力是要比其他美械硬核桃军,比如第2和8军要强一点,但整体来说相差不大,能当上五大主力可能是看在陈诚的面子上吧……

0 阅读:2
妙之评过去

妙之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