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中国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35A在珠海航展首次亮相,宣告中国空军正式迈入“双隐形战机时代”——与歼-20共同构成空中王牌。
这款战机究竟强在哪里?
为何被称作“颠覆传统空战的存在”?。
歼-35A最直观的突破在于隐身能力,机身采用一体化设计,雷达反射截面(RCS)大幅降低。
通过S形进气道、无缝表面处理、低反射涂层等技术的结合,歼-35A的隐身性能被认为与美制F-35相当,甚至在某些细节上更优。
关键歼-35A的隐身不仅能“被动躲避”,还可以主动创造战场“单向透明”。
中航工业专家王永庆指出,歼-35A可在敌方雷达有效探测范围外活动,通过自身先进的雷达和电子对抗系统,先敌发现目标并发动攻击。
这种能力在面对非隐形战机时尤其致命——对手可能全程“蒙在鼓里”就被击落。
此外,歼-35A的涂装设计甚至需要艺术专业人才参与,通过与环境色融合实现视觉隐身。跨领域协作,让战机既“高颜值”又“高战力”。
歼-35A的作战半径达到1300公里,远超多数四代机(如F-16的800-1000公里),意味着它无需空中加油即可深入敌方空域执行任务。
这一优势在南海或西太平洋等广阔区域尤为重要,可大幅延伸中国空军的战略触角。
火力方面,歼-35A最大载弹量达8吨,机腹弹舱可携带6枚霹雳-15X远程空空导弹。
导弹采用双脉冲发动机,射程超过200公里,且末段机动性极强,可精准打击隐形目标。
此外,机翼外挂设计让歼-35A能灵活切换空战、对地攻击等模式,适应多样化任务。
歼-35A被专家比喻为篮球场上的“组织后卫”——既能独立得分,又能串联团队。
它与歼-20、无人机(如FH-97A)形成“杀伤云链”,构建全方位作战网络。
歼-35A可保持电磁静默,由无人机前出侦察,再通过数据链引导导弹攻击,实现“发现即摧毁”。
协同能力依赖中国空军的体系化建设:空警-500预警机、反隐形雷达、卫星侦察等系统为歼-35A提供战场信息支持,形成从探测到打击的闭环“杀伤链”。
即使面对同代隐形战机,歼-35A也能通过编队协作抢占先机。
生产力与实战适应性:规模优势+双发设计歼-35A的另一大底气来自中国航空工业的“爆兵”能力。与美制F-35漫长的研发周期不同,中国已实现隐身战机的快速量产。
规模优势在潜在冲突中至关重要——数量本身即是一种威慑。
双发射计提升了战场生存率。即使一台发动机故障,歼-35A仍能安全返航。
搭配涡扇-19/21发动机,其推重比和机动性进一步优化,可完成高难度战术动作,如超音速巡航。
歼-35A仅是技术突破的产物,是中国空军从“追赶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的象征。它重新定义了现代空战的三大逻辑:隐身即主动权、协同即战斗力、规模即威慑力。
正如抗美援朝老兵曾感慨“渴望看到自己的战机翱翔”,如今歼-35A与歼-20的“双剑合璧”,让中国空军真正拥有了与世界顶尖力量抗衡的底气。
未来,随着舰载版歼-35的亮相,中国海空联合作战能力或将再次跃升——“隐形革命”,才刚刚开始。
一剪闲云
不知道沈飞的强不强,如果有成飞提供的某些技术支持就不好说了
淡泊明志
J35空军型有点尴尬,成飞J36大概率2030年前服役,沈飞J50大概率2032年前服役。未来10年,200多架J10AG+400多架J10C+200多架J11BG/BSG+400多架J16+800多架J20+100多架六代机,足够支撑全球第一地位!J35性能太过于中庸,即使空军勉强接收,地位也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