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是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参考信息来源,请知悉。
2025年除夕夜的央视春晚舞台上,16台银色人形机器人踩着《春节序曲》的鼓点扭起大秧歌。它们关节灵活如真人,动作整齐划一却充满韵律感。这场视觉盛宴的背后,是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的技术突围。
从2021年机器牛"犇犇"初登春晚时的稚嫩,到如今人形机器人行云流水般的表演,这场科技跃迁正在改写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王兴兴说机器人可以取代普通人参与工作背后,普通劳动者的未来又应在哪里呢?

生于1990年的王兴兴,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上海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到行业领军人物的蜕变。他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不懈的创新精神,在机器人领域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2016年,他在杭州创办宇树科技时,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还被美国波士顿动力垄断。然而,王兴兴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2017年,首款国产四足机器人Laikago问世,这款产品价格仅为对手的1/10,却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相对低廉的价格,迅速打开了市场。

到2024年,Laikago已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将行业均价拉低至万元级,让四足机器人从高端的科研和军事领域逐渐走向了大众市场。
2024年发布的Unitree G1教育机器人,更是展现了宇树科技的强大创新能力。它搭载43个仿生关节和AI深度学习系统,不仅能完成倒立、空翻等高难度动作,还能通过观察人类行为自主进化技能,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而面向工业场景的H1系列,其3.3m/s的移动速度、360度环境感知系统,正在重塑制造业的作业标准。它能够更加高效、精准地完成各种复杂的工业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宇树科技的进阶轨迹清晰地揭示了一个趋势:机器人正从“特种设备”向“大众消费品”快速演变。

在阿里巴巴菜鸟无人仓,300台分拣机器人昼夜不停地处理50万件包裹,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美的空调生产线上的机械臂,20秒完成过去需要8个工人协同的组装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据统计,仅国内排名前五的无人工厂,每年就减少数万个人力岗位。
这种替代效应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蔓延。餐饮机器人厨师能够快速准确地制作各种美食;AI客服系统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自动驾驶配送车正在改变传统的物流配送模式。这构成的“铁三角”,正在重构传统服务业生态,让服务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和智能化。

202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令人瞩目,我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1亿,这一数字意味着养老护理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目前平均每个养老护理员需要照看8位老人,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日益严峻。
在江苏某智能养老社区,一种配备情感交互功能的陪护机器人成为了亮点。它不仅能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老人的健康数据,包括心率、血压、睡眠质量等重要指标,还能通过记忆库调取个性化对话内容,与老人进行亲切而自然的交流。这种“科技温度”正在有效地缓解护工短缺所带来的困境,为老人们提供了更贴心、更专业的照顾。

波士顿咨询的预测模型显示:到2030年,机器人将取代全球8亿个工作岗位,这一数字听起来令人担忧,但同时也会创造1.3亿个新岗位。这些新岗位并非随意产生,而是集中在机器人运维、人机协作设计、AI伦理审查等交叉领域。
这就好比汽车取代马车夫却催生出4S店体系一样,每一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就业结构调整,始终遵循着“破坏-重构”的螺旋上升规律。

在深圳某三甲医院,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90%的标准化操作,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效率和准确性。而在关键时刻,主刀医师接手处理血管变异等突发状况,发挥其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上海法院引入的AI法官助理,负责处理75%的格式化文书,让人类法官能够集中精力审理复杂案件,提高司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这些具体的案例充分印证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创造力、应变力、情感共鸣能力,构成了人类在智能时代的护城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机器虽然在很多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中表现出色,但人类所拥有的独特品质和能力,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技能升级成为了每个人适应未来职场的关键。
技能升级主要有三大维度。首先是操作维度,这要求人们掌握机器人编程、故障诊断等硬技能。例如,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已成为人社部认证的新职业,这意味着掌握这类技能将有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其次是协作维度,要培养人机交互设计、工作流程优化等软实力。
就像某车企将产线工人转型为“机器人督导”,通过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工人的能力,还使工作效率提升了40%。

最后是创新维度,在机器人美学设计、情感算法开发等前沿领域寻找突破点。比如宇树科技H1系列的外观专利团队中,70%成员来自传统工业设计专业,这充分说明了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共同创新的重要性。
职业迁移也有着黄金路径。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机器人工匠”培训计划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被仓储机器人取代的工人,经过 6个月学习可转型为时薪35美元的运维工程师。

在我国,工信部推出的《智能制造人才培育指南》明确指出,未来五年需要填补300万“数字化蓝领”缺口。这些岗位兼具技术含量和实操特性,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是转型的理想跳板。
终身学习的底层逻辑也在当下的环境中愈发凸显。日本老龄化社会催生的“银发程序员”现象值得借鉴:65岁的前出租车司机山田茂,通过在线课程掌握机器人调度系统管理,在福冈物流中心获得新岗位。
这印证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判断:在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至2-3年的今天,持续学习能力比特定技能更重要。因为技术在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中立足和发展。

站在人形机器人表演的璀璨舞台下,我们既不必为"机器换人"的浪潮恐慌,也不能幻想坐享技术红利。从蒸汽机取代纺织女工到ChatGPT冲击白领阶层,每次技术革命都在重塑就业版图,但人类总能通过自我革新找到新坐标。
当王兴兴团队在调试第100代机器人关节算法时,普通人要做的,是像这些智能设备一样保持"系统更新"——唯有将自身升级为"人机协作系统"的关键组件,方能在智能时代的浪潮中锚定价值支点。未来社会真正的铁饭碗,不是某个固定岗位,而是适应变革的进化能力。
参考资料:
宇树科技王兴兴:机器人可以取代普通人,那普通人的未来在哪里?2025-02-19 16:03·科技铭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用户10xxx14
王兴兴普通人怎么办?[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一方 回复 02-21 19:08
改造成机器人[并不简单]
20222222222222222
送外卖啊
石头 回复 02-22 13:54
送外卖,网约车,最容易被机器人取代。
白衣沽命
骨灰盒[呲牙笑]
华安
减少了八亿个岗位,新增一点三亿个岗位,净减少六亿七千万个岗位,这些人怎么办?别扯技能提升,岗位就这么多,无论个个都是钱学森级别,也必须六亿七千万人失业。
用户10xxx98
好
用户10xxx98
普通人没有工作了,也就意味着没有收入了,没有收入了,也就没有消费了。就像现在的房子。最终结果是不难预料的。
用户10xxx98
最后的结果是:全部头疼。
山野村夫
其实机器人还是要普通人去指挥,只是减轻了一定劳力,因为再先进的机器人也只能做普通人给它输入的程序,没法完成程序以外的工作。
隔壁老王
非洲
惊蛰
对啊,既然机器人取代了普通人,那对于普通人有害无利,为什么还要欢迎他?
深空魔影
21年就得到央视的大力宣传,如此强大的资源支持,现在一年营收高达几个亿,和英伟达一天净利润的四分之一差不多,真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