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中国的传统节日,按照《易经》中说的:“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另外,随着社会的一个发展,到如今这个节日,又有了新的名称,老人节。
重阳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源自于古人对天象的一个崇拜,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在《吕氏春秋》之《季秋纪》,当时就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古代祭祀“大火”就是重阳节的一个原型,时间刚好就是在季秋。
人们为了答谢祖先,神灵,在这个时候举行了各种各样的拜神祭祖礼俗活动,一来是为了感恩祖先的一个庇佑,另外一个也是希望神灵庇佑,在来年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了汉代,重阳的习俗就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到了唐朝的时候,更是被正式定为节日。
重阳节的习俗有什么呢?
重阳节的习俗有很多,登高望远,放风筝,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等,但是要说最重要的两项,那一定是吃重阳糕还有喝菊花酒。老话就有“重阳糕菊花酒,吃了人长久”,九九重阳节,为啥要吃糕喝酒?
1、 重阳糕
顾名思义就是重阳节吃的糕点,那么它到底是怎么做的呢?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也就是说在具体的做法上,并没有明确,最为讲究的是,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按照农村的习俗,人们在吃重阳糕的时候,上面会插上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如今重阳糕,已经变成了各种松软糕类,只要是糕点,在重阳这天吃,都可以称之为重阳糕。
九九重阳节吃重阳糕,预示着步步高升,老人可以健健康康,长长久久,因此它更多的是取其寓意。
2、 喝菊花酒
重阳节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喝“菊花酒年”,农历的九月,也被称之为“菊月”,在重阳节饮菊花酒,也是古代流行过的一种民间风俗。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
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传说喝了这种“菊花酒”可延年益寿。
书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据南朝梁关均撰《续齐谐记》记载,“九月九日……,饮菊酒,祸可消”。
所以在九月初九喝菊花酒,更多的是寄托着心中美好的愿望,希望可以福寿安康,健康长久,越活越年轻。
九月初九重阳节,大家记得吃上一点重阳糕,往后事业能,步步高升,在这天还要记得喝上一点菊花酒,家里老人活的长长久久,同时能安康顺遂,寿比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