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汤面的魅力

观世传真侠 2024-06-30 06:58:34

苏式汤面。细软的面条、鲜美的浇头、浓郁的汤底,再配上几片嫩绿的青菜和几片薄薄的姜丝,一碗下肚,人就精神了起来。在苏州,吃一碗苏式汤面,是一种文化的体验。它让你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虽然有“南人饭米,北人饭面”的说法,而苏州人对本地的一碗面情有独钟。

苏式汤面碗面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宋初年。据南宋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说:“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靖康之耻后,金兵入侵逼得宋室南迁。使得江南地区人口急剧增多,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必然会让江南地域的文化发生巨大变化。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一日三餐的改变,大量“饭面”的北人到来,使得面粉需求变得空前高涨,以至于“绍兴(1131-1162)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意思就是南宋初年时,由于麦子市场需求量大增,而江南农民种麦子的利润竟是种水稻的数倍。同时,官府也出台了鼓励政策“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

这么多北方人来到这里,“吃面”的习惯自然也来了,所以有了类似“无锡包子苏州面”的说法。

苏式汤面的魅力不仅在于面条的筋道,更在于那一碗精心熬制的汤底。每一口汤面,都仿佛承载了苏州的历史和文化,让人回味无穷。在苏州的街头巷尾,你总能找到一家家古色古香的汤面馆。走进店里,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那是肉骨和香料在锅中慢炖几个小时后的香气。而汤面上的那层金黄的鸡油,更是增添了汤面的诱人色彩。上溯源都是南宋年间。当时凡是面食均称之为饼,《靖康缃素杂记》就记载 :“几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 :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渝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而汤饼又叫煮饼,宋代本就处于向面条的转型中,汤饼后的索饼,也就是面条的“祖先”。从此,苏州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方为糕,圆为团,扁为饼,尖为粽”之外,又多出了一种“条为面”的新食法。吃苏式汤面,最讲究的是“头汤”。所谓“头汤”,就是面馆每天第一锅熬制的汤底。这时的汤底最为浓郁,味道最为鲜美。因此,许多老苏州人都会早早地起床,赶在头锅汤面出锅时去品尝。苏式汤面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汤底。面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苏式面条讲究的是“筋道”,即面条要有弹性,吃起来有嚼劲。为了达到这种效果,面条需要用上好的面粉,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在配菜方面,苏式汤面也是丰富多彩。你可以选择搭配鲜嫩的肉丝、香脆的鳝糊、爽口的笋片等,每一口都充满了不同的口感和风味。而汤面上的那一抹翠绿的葱花和香菜,更是为这碗汤面增添了几分清新和生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