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的影迷小涛,在1973年7月21日,像往常一样看报纸。而下一秒,他的眼睛瞬间瞪大,眉头紧皱,手止不住地微微颤抖。
小涛不敢相信地把标题看了又看,心脏狠狠地震了一下:
《当红功夫巨星李小龙于20日晚上11时30分在香港伊丽莎白医院突然逝世,年仅32岁。》
在得知他骤然离世的前一秒,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强悍”,最“健壮”的那一批人。
他的死,扑朔迷离。
时至今日,他的死因依旧被不断质疑:谋杀,玄学,利益论,众说纷纭。
其实,换个角度看,李小龙,或许是被自己“卷死”的。
1.李小龙,永远在攀登,征服一座座高山
小时候,李小龙体型瘦小,身体羸弱,经常生病,几乎每周都要去一次医院,父亲便有心让他习武强身,结果没想到,李小龙父亲在儿子身上发现了武术天赋,便开始给李小龙找师傅。
后来,李小龙拜师叶问。
习武期间,李小龙很争气,不仅刻苦努力,还反复钻研技巧,一度废寝忘食。
学好了咏春,又开始融百家之长,学白鹤拳,少林拳以及螳螂拳等等,甚至还学会了自己突破。
为了更迅速地成长,李小龙开辟了很多超越极限的训练方法,其中很多非常危险。比如元华曾说,李小龙会用电击来训练。
在这种非常人能忍受程度的刺激下,李小龙确实也获得了超人一等的成长,不仅能和比自己强壮得多的人对战,更在美国打出了中国武术的威名。
1967年,李小龙自创的拳术“截拳道”横空出世。
从此,“截拳道”作为李小龙的符号,扬传至今,如雷贯耳。
李小龙是武痴,也是戏痴,从小到大都在演戏,完全没有职业倦怠期。
这位工作狂,奋斗到三十岁,已经活成了无数人的梦想,但他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仍全扑工作。
李小龙的电影,不只是演戏,其他的诸如编剧、导演、配音、武术指导等,他也亲自上阵。
香港每日的报纸,都能看到李小龙的新闻,人们想知道李小龙的一天,通过报纸就能看到,这曝光量意味着,他从不停歇,他的工作量之大,任后世自导自演的明星,也望尘莫及。
电影都上映了,却还在配音,精益求精。
一天,李小龙在给《龙争虎斗》配音时昏倒,当时他的生命已经岌岌可危,而后来,配音还没完成,他就意外离世了。
2.李小龙,永远当完美无死角的最强者
与此同时,美国的艰难时光和种族歧视,像一条永远挥舞的鞭子,抽打着李小龙不计代价地要变强,成为最强。
全身投入电影事业后,李小龙就开始变成永动机,不止歇地运转。他玩了命地工作,打破香港记录、东南亚记录、亚洲记录。
1971年,他主演电影《唐山大兄》,创下当时香港电影史最高票房纪录。而次年的《精武门》,则打破《唐山大兄》的纪录,票房再创新高。同年,李小龙又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猛龙过江》和《死亡游戏》。
1973年,电影《龙争虎斗》开机。这是李小龙首次在好莱坞电影中担纲主演。
终于走到好莱坞门前,李小龙誓死也要打出最漂亮的制胜招——《龙争虎斗》。
他弘扬中华武术,传播自身武学,名震国际的目标,都可以通过这部电影实现。
为了取得越来越高的武术成就,李小龙可以不顾一切。包括改造自己的身体,来保持最佳状态,以此爆发最强悍的战斗力。
李小龙的情人丁佩曾透露,因为听说割除汗腺,能极大地减少体力损耗。李小龙也觉得大汗淋漓的荧幕形象,不够完美,拍摄过程中需要不停地擦汗很麻烦,效率不够高,他便选择了割除汗腺。
由此,李小龙的反应更迅速,打斗更持久。
其实平常生活中,李小龙一向非常自律。如果不是对自身的要求过于苛刻,或许他的身体状况不会变得如此糟糕——除了工作,他每天必须训练8小时。
李小龙不仅要拍电影,还要写书、参加活动,一样也不落下。很多时候,他只能在飞机上睡几个小时觉,下了飞机又继续工作。
在这样辛苦的奔波中,他的体重迅速掉了20多斤。
妻子琳达看着像上了发条一样的丈夫,非常担心他的健康,想让他轻松一下,便提议外出游玩。
然而李小龙拒绝了。
他一心只想攀上事业巅峰,成为那个无可挑剔,不可战胜的王者。
最忙的时候,李小龙唯一的“放松”,是吃饭间隙一边举铁,一边和同事聊天。
他甚至乐于称“工作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放松”。
3.李小龙,永远求极致,事无巨细必躬亲
李小龙的付出,是有回报的。
《龙争虎斗》在美国取得了惊人的票房,击败很多同期上映的一级好莱坞大片,好莱坞新的功夫片由此诞生。
他马不停蹄,乘胜追击,在《猛龙过江》中大权独揽,担任主角、策划、导演、编剧、武术指导,希望这部电影可以让他的事业再上一个台阶——让好莱坞重视自己。
于是,李小龙再次刷新对自己的要求和负荷。工作时,李小龙大小杂务,事必躬亲,睡眠压缩到3小时。
作为武术教练,他放心不下学员,倾心指导;
作为演员,他燃烧自己,在镜头前发光发热;
作为导演,他统筹全局,事事操心;
作为父亲和丈夫,他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总想着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然而,在那个年代,李小龙并没有专业的团队,不论是工作、训练、生活、治疗、学习、个人关系、公关还是心理问题,都没有一个专业的团队介入和辅导。
在今天,这样的名人肯定会不惜重金,请专人为自己分担事务,不过李小龙因为各种原因,一个人要做所有事情,从不考虑休息。
他偏执地拒绝面对一些健康问题,把全部精力放在电影和武术上。
他说以武术为生活,以电影为职业,想一个人搞定一切。
在拍摄自己的梦想电影——《龙争虎斗》间,李小龙的第一组镜头是文戏,跟女演员说话时,他压力大到浑身发抖。
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他不仅身体累,精神也累,心理上还负担着巨大压力。
四面八方的力,挤压着李小龙,让他变了形。
4.李小龙,被迫永远停下
他的消耗,是有代价的。
1973年7月20日,永远不会停下的李小龙,被迫永远停下了。
李小龙在《唐山大兄》中看起来还很健康壮硕,仅仅一年后,《龙争虎斗》里,他的肌肉线条分离度就很大了,很难想象这一年里发生了什么。
1973年,李小龙看上去像老了10岁,精神状态很不好。
要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李小龙再怎么厉害,也禁不住无止尽的榨取。
他当然知道,自己在消耗身体,可他也知道,自己正面临人生中最重要的机会,稍纵即逝。所以,他只能拼命去抓住。
他是可敬的,也是令人唏嘘的。
不管是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为民族的扬眉吐气,这个从不低头,从没放过自己的男人,一直在奔跑,累了不会歇,疼了不会叫,只会咬紧牙根,不断向前。
他的字典里,没有停下,没有认输,也没有后退。
1972年后,李小龙离崩溃只差一步。
罗伯特·沃尔回忆李小龙脸色灰白,重复说着几分钟前说过的话。
同事乔恩·本回忆李小龙在片场不会停下哪怕一分钟,而他时发头痛,但很快,他就会道歉,并继续拍摄。
拍档石坚回忆,在片场,李小龙有时会说:“我必须要休息一下了”。当下,他的脸色很难看。
妻子琳达回忆:“1973年初的那段日子,他一直很忙,谈论剧本、开会,有时一个电话打上几个小时”,
“最后,他的头部终于出问题了,开始失眠,于是,他醒着的时候,就特别忧郁,情绪低落,喜怒无常”,
“为避免损害健康,小龙曾限定自己每天工作不可超过十二小时,并于晚饭后,停止处理一切公事”,
“无奈此仅属奢望,因为美国方面来电、片务洽商及员工咨询意见,总迫使小龙放下心爱的训练器材、按停新购置的录音机,拿着电话谈个不休。而正当思索先前问题之际,那些接踵而至的来电,往往又带来新的疑难及构想。”
死神在向李小龙一步步逼近。
1973年5月10日,李小龙给《龙争虎斗》配音时,昏倒在厕所,所幸抢救成功。
命运给了最后的眷顾和警钟,然而李小龙选择无视,他还是没有休息。
他体重锐减,性情大变。
1973年,原本文质彬彬的李小龙,忽然变得喜怒无常,一点小事都会让他暴跳如雷。那年7月5日,他与导演罗维发生矛盾后,用短刀捅向罗维,闹到报警。《龙争虎斗》拍摄期间,他手指被鲍勃沃尔的碎酒瓶不小心割破,就声称要杀了鲍勃。
李小龙最后一次上节目,精神状态非常疲惫,眼睛都睁不开了。两周之后,李小龙去世。
李小龙死前,身体异常的信号表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已经心力交瘁,十分脆弱。
其实,如果当时李小龙可以停下来好好休息一下呢,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
弦一直绷到最紧,断掉只是迟早的事。李小龙的性格,造成了他最终猝然离世的悲剧。
5.李小龙,一生惊叹,一声叹息
李小龙从小身体弱,说明他底子薄。后来靠着训练和锻炼,让身体日益强壮起来。
其实到这一步,已经是很健康的状态了,可李小龙的性格,偏偏争强好胜,永不满足。
他在体质不好的时候练武健身,却也在筋疲力尽时,不休息,强打精神。
他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却也在身体疼痛时,无视风险,超量吃药。
他在取得成绩后,想着不断突破,却也在撑不住时,不懂暂停,不顾风险,透支自己。
“永不止步”,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了,可以鞭策自己不断长进,用得不好,反噬自身。
凡事适度为宜,不断超越也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规律,急于求成而盲目乱撞,不顾后果,逆势而为。
追求完美,不认输,不断超越,想掌控人生。本来都没有错,并且都是能让自己越变越好的特质。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物极必反。太急的步子,走不远。越宏大的目标,越需要持续而平稳的推力,而不是短时间内就强求达到,甚至不惜代价,那结果只会十分惨痛。
我畅想,如果李小龙,在即将不可挽回的临界点,选择了休息一下,现在依旧健在,会如何?也许,这个将“中国功夫”扬名国际,踢碎“东亚病夫”的男人,会让“李小龙”这个名字,更加响亮,让中华之威,更加震撼世界。
如果说生命的停止键,是在命运手上,那生命的暂停键,却是在我们自己手中,希望你勇敢奔跑,更懂得“暂停”和“爱自己”。累了,痛了,歇歇脚,喘口气。放松一下,不耽误赶路。加满油的车,才跑得更快,更远。
-END-
像这种说的话,那应该不会找老婆啊。[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