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如今已经在中国开花结果。
在宋朝前后,教门大盛,甚至到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地步。
在佛教徒口中,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但是灭罪增寿的咒语,更与净土往生息息相关。
但是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这句众所周知的佛号,实际上发音早就不对了。
个中道理,更与华夏激烈变迁的南北朝及隋唐盛世有关。
佛教的传入佛教何时传入中国?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有着不同的答案。
不过主流的意见认为,佛教是在东汉时期进入中国的,主要传教地点在洛阳的白马寺。
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间,佛教的发展不温不火,直到康僧会、佛图澄两位高僧的出现。
三国时期,康僧会走海路来到南方,受到吴主孙权的优待,从此在江南传教;
佛图澄则是以“神僧”的形式,受到了后赵天王石勒的赏识,并得以在北方传法。
不过,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情况:中国南北方的佛教形式完全不同,各自发展各自的。
既然是传教,必须要有经书。
而佛教的经书都是外文,想要传播必须要有一个翻译的过程。
在隋唐之前,最为著名的译经家是后秦时期的鸠摩罗什。
此人据传是外国的一位王子,极具语言天赋,所翻译的经书以词句优美著称。
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尚未统一,而江南也有自己的翻译体系,所以南北双方的经书译本,很多名词和概念都不相同。
如果一个人同时看南北双方的经书,很容易就会陷入云里雾里。
隋唐时期,南北佛教融合了,也出现了多位高僧和教派,发展势头非常好。
但是,经书上的那些歧义,却仍然困扰着人们。
此时,玄奘大师异军突起,准备只身前往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去寻找真经,平息僧侣之间的理论之争。
玄奘西行之前,已经有高僧走过类似的路,比如说写过《佛国记》的法显。
但是,真正能够在天竺取得非凡成就的,却只有玄奘一人。
他横跨八百里莫贺延碛大沙漠,经历了突厥人、高昌人和盗贼的阻拦,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终于来到了自己的目的地——天竺的著名寺院那烂陀寺,拜高僧戒贤为师。
他在那烂陀寺求学五年,将心中所有的疑问一扫而空,接着又用了几年的时间遍访高僧,学习各派理论,最后又在曲女城辩经大赛中获胜,享受到了乘坐大象的至高荣誉。
唐贞观十五年,学有所成的玄奘踏上了回国之路。
他一路走,一路宣扬佛法,终于在四年后回到了长安。
这一次,他并非只身回来,而是带回了657部佛经,以及不计其数的佛像、法器。
他的回归,引来了长安民众的集体欢迎,可谓万人空巷。
之后的玄奘,便开始了紧张的翻译工作。
他一生译出了74部佛经,为后世佛教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多重要文献。
另外,一些佛教的用语,也被确定了下来。
比如说,我们前面所说的“南无阿弥陀佛”。
读法的变化念诵“南无阿弥陀佛”6个字,是佛教重要分支净土宗的主要修持方式。
《无量寿经》中曾说,佛许下了48大愿,其中第18愿就是听闻修行者念诵自己的名号,就会灭掉他身上的罪孽,并且在其去世时,接引他去极乐世界;
净土宗宗师昙鸾也曾说,多念这一句话,可以让人延年益寿;
禅宗六祖惠能也说,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有无量功德。
所以多年来,佛教徒总是“南无阿弥陀佛”不离口。
而具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却很少有人探究。
其实,“南无阿弥陀佛”是梵文的译音。
如果分开来翻译的话,“南无”二字是发语词,指崇敬礼拜、衷心皈依的行为;
而“阿弥托佛”,则是净土宗中,佛的名字。
千百年来,不管是佛教徒还是普通百姓,总是会有事没事地就会念上几句“南无阿弥陀佛”。
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这6个字甚至成为了不少人的口头语。
很多研究者认为,经常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阻断人的恶念,启迪人的善念,让人去更多地做好事。
但是在近几十年中,却有人提出,“南无阿弥陀佛”的念法是错的!
如果按照梵语的读音,这六个字应该读作“namas-am-itabha”。古汉语的发音就是“na ma a mi ta ba”。
但是,随着朝代更迭,读法也一直在变化。
到了现代,“南无”应该读作“Namas”,用汉字表达就是“那摩”,而后面的“阿弥陀佛”几乎不变,就是“a mi tuo fo”。
既不是“e mi tuo fo”即“厄弥陀佛”、也不是“o mi tuo fo”即“哦弥陀佛”。
事实也确实如此。
如果真的有人按照今天的发音,将这两个字读作“nánwú”的话,还真是有问题。
“南无阿弥陀佛”6个字,在早期的佛经和经论中多有出现。
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中曾经记载,禅宗的菩提达摩祖师曾“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由此可见,这么写在当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那是唐代的发音,而不是今天的。
唐朝的发音,在今天被叫做“唐朝雅音”,与普通话发音几乎完全两样,反倒是更接近我们认为生涩拗口的客家话。
不信的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用普通话的发音,“南无阿弥陀佛”确实比“那摩阿弥陀佛”要顺口很多。
而如果用客家话发音,那这6个字就完全通畅了。
可能有些人会问,“南无阿弥陀佛”既然是梵文的译音,那为何不能与时俱进,加以修改呢?
这其实还牵扯到一个佛教发展的问题。
从唐朝到如今,确实已经过去了千年时光。
但是,在唐朝末年的几十年间,集中爆发了“会昌毁佛”与“黄巢起义”两个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让佛教的哲学传承大受影响。
而到了宋朝时期,又发生了“禅净合流”与宋徽宗整合佛、道二教的事件,导致佛教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从此后,能撑起理论大旗的高僧成了凤毛麟角,佛经的翻译也就无人问津了。纠正发音的事情,当然就没人去做了。
而现在,如果有人想要找到原发音,也不是没有办法。
虽然汉传佛教的典籍没有修改,但是西藏密宗的佛经上,发音却是相对正确的。
藏传佛教本身就是一个追求理论的宗派,理论精深的高僧数量很多,能够对历史的变迁进行足够力度的影响。
再加上,西藏地处偏僻,藏语的演化也远比中文要小,所以藏传密宗的佛典中,发音就相对正确。
当然,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认为,佛在乎的,不是信徒的那支香和那句佛号,而在乎的是心。
如果一个人诚心祈祷,即使发音不准,也能功德无量。对于这一点,笔者不置可否,一个准确的发音,可能只在学术方面有意义。
但是,为了能传承一种文化,将所有的元素尽量正确地保留下来,这是非常必要的。
否则,再过几百年,“南无阿弥陀佛”6个字的读音,很有可能再次变动。
到那时,寻找佛教文化的本源,可能就更困难了。
参考资料:
从“南无阿弥陀佛”的字音说起《宗教学研究》 200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