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读:人口是国家的根本,有了人口就有兵源,赋税,劳动力等等。可以说,有了人口就拥有了一切。不过古代人口增长缓慢,历朝历代都实施过不同的激励手段,比如提前结婚年龄,允许男子纳妾等等。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收效甚微。
然而这个问题却被清朝的统治者解决了,仅在百余年的时间里,大清朝的人口就翻了几十倍,从最初的1400多万人,发展到了4亿人口之巨。这个数字,比秦朝到明朝巅峰人口的总和还要多。换句话来说,历史上所有朝代的巅峰人口数量全部加起来,也没有大清一朝的人口多。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口的剧增?剧增之后有哪些副作用?另外,人口的增长又带来了怎样的好处呢?
形势严峻公元1644年,清朝入关成为正统。然而摆在清朝统治者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人口。
按照历史记载,清军入关之后清算户籍,结果算下来,人口数量竟然刚过千万,才1400万人。
其实这还算是好的,在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的这段时间里,由于战争以及疾病等原因,当时的人口已经锐减至700多万。别的不说,就说曹操的几次屠城,就至少杀死了20-30余万人。
清朝入关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也进行了几次屠城,因此当时的人口数量可能还不足1400万。
1400万人,有一大半都是老弱妇孺,如果不采取措施,那么赋税以及劳动力,甚至是兵源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大清朝也无法治理好这偌大的土地。
为此,从顺治开始就一直努力,希望人口数量可以快速恢复。可经历了顺康雍三朝之后,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很缓慢,到了乾隆继位的时候,人口也仅增加了一倍。
如此严峻的形势,清朝帝王们到底该如何解决?
帝王的努力顺治以及康熙时期的大事比较多,尤其是康熙,内有鳌拜,南有三藩,北有虎视眈眈的沙俄,西有准格尔的叛乱。可以说,此时的康熙是四面受敌,因此他只能争分夺秒地处理这些事情,对于人口的问题始终没有好的方案。
不过雍正继位之后,他进行了改革,也正是这次改革,才有了之后的人口爆炸。这次改革史称“摊丁入亩”,也就是废除了实行千年的按人头收税的政策,而是按每个家庭所拥有的土地来收税。
这次改革不仅让穷人不再害怕生孩子,而且还平衡了贫富差距,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的问题,是一个让富人大出血,穷人得实惠的政策。
不过由于这项政策动了士绅阶层的利益,因此推行的过程非常艰辛,直到雍正去世,乾隆继位后,才得以全面执行,推广全国。
得益于这项政策,人口开始逐渐爆发。于是乾隆在登基的第六年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最后上报的人数居然过亿,达到了1.4亿的人口。而且之后按照每年400万人口的数量增加,这着实是一件壮举。
前有汉武帝一纸“推恩令”彻底解决藩王问题,后有雍正改革创新的“摊丁入亩”解决人口瓶颈问题,有这些一心为民,为国的帝王,这确实是中华民族之幸。
不过人口虽然增长了,巨大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当其冲的就是吃饭问题。古代各种天灾频发,要么就是旱灾,要么就是洪灾,时不时再来个蝗灾。人口虽然多了,但若吃不饱就要出问题,极易引发民怨,造成暴动,甚至是发生起义的情况。
面对这些问题,清朝的帝王们又该如何解决?
解决粮食中原百姓一直赖以生存的主食是小麦和大米,不过这些农作物不仅产量低,周期长,而且极易受到天灾的影响,所以清朝的帝王对此也是束手如此,一切只能听从天意,希望天灾可以少一点。
其实老天已经将救命的粮食送到了家门口,只不过这些帝王们还不知道罢了。
按照《农政全书》的记载,土豆以及马铃薯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引进,这两种农作物不仅不挑土地,成熟周期短,高产,而且加工便利,可长期储存。
只不过明朝时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对其保持着漠视的状态。到了清朝人口爆炸之后,这些农作物才被重视。尤其是到灾荒之年,只要朝廷尽早赈灾,撑过2个月的土豆成熟期,那么就可轻松度过灾年。
清朝统治者知道之后,大力推广,本来不喜欢土豆玉米味道的百姓,逐渐开始适应,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创造出了许多美食。
在政策以及粮食充足的双重作用之下,清朝人口的发展一发不可收拾,到了咸丰皇帝登基时,人口数量已经突破4亿,达到了4.3亿的人口之巨。
人口红利有了辽阔的疆域,再加上巨量的人口基数,使得中华民族在面临任何困难时都毫无畏惧,任凭列强如何炮轰,任凭后来的日军使出浑身解数想要侵略,都无法撼动。因为我们有的是人,有举国上下的四万万同胞共同对抗。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雍正的“摊丁入亩”政策,人口就不会爆发,人口不爆发,就不会重视玉米和土豆。那么如果还像明朝一样,当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敌人来袭时,举国上下只有千余万人来抵抗,这将是一个怎样的后果。
不忍想,不能想,也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