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多以“我”为罪,言语之间,尽是“不能太自私”,“多为别人想一想”。于是,许多人从年少起便被教育要做个懂事的孩子、体贴的朋友、宽厚的职员、无私的家人。

然而,岁月行至中年,回首往昔的卑微与忍让,才惊觉,那些打着“善良”名义的牺牲,往往只是别人舒适的垫脚石,而你自己,被遗忘在了人生的角落。
“我本位”思维并不是自私自利的代名词,而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去衡量利害、判断价值、设计路径的认知框架。它不是无视他人,而是学会先认清自己,活出自己,然后再有余力去成就他人。
真正的“我本位”,是一种成熟的理性,是人性成长后的自然落点。

你是否曾因为“不好意思”而接受一份不喜欢的工作?你是否曾为了不伤感情,委屈自己一次又一次迁就朋友?你是否曾为了维系家庭表面的“和谐”,压抑了真实的情绪与想法?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那么你已经在“他本位”的道路上,走了很久。

“他本位”是一种自我边界模糊的活法。你把别人的期待当作自己的目标,把外界的评价当作价值的标准。
这会导致三个结果:
活得累:永远要维系别人的满意,才能获得短暂的安心。活得空:你的时间、精力、人生安排,全为他人所用。活得怨:表面顺从,内心却郁结不平。这不是成长,这是耗损。
而那些在人生路上走得稳、活得通透的人,早就换了思维方式——从“你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变成了“我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生如屋,地基不稳,风雨即倾。而“我本位”思维,就是那个地基。
它带来的,是三种稳定:
1.情绪稳定“我本位”思维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轻易波动情绪。因为他不把他人的评价当作镜子,而是用自我价值去校正行为。
当你内心有“自洽”的坐标,便不再需要他人来指路。

“我本位”意味着你做决策时,先问:“这是否符合我的价值?我是否能承受代价?这是否有利于我的长期成长?”
而不是:“他们会怎么看?我会不会让别人失望?别人都怎么选的?”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的是关键时刻他能不能坚持自己的判断。人云亦云,只会错过通往内在清明的路径。

很多人以为“我本位”会让人关系疏离,其实不然。
真正成熟的关系,建立在清晰的边界与平等的尊重之上。
当你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你也更容易与人达成合作,而不是混淆角色、纠缠能量。
四、“我本位”不是自私,而是对人生负责“自私”的本质,是只看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死活。
而“我本位”的本质,是先看清自己,尊重自己的人生安排,然后有节制、有原则地与人交往。
一个连自己都不能照顾好的人,谈何成全别人?一个连方向都模糊的人,又拿什么去走远的路?
许多人误把“付出”当成一种美德,结果耗尽了力气,换不来感激,只换来理所当然的消耗。
而懂得“我本位”的人,知道:
不是什么都该管,不是谁都能帮,不是什么时候都要忍。有些人你不拒绝,他就不会尊重你;有些界限你不立清,他就会反复踩。你允许别人一寸寸地侵犯你的底线,终有一日,你将失去自己的位置。
这个世界最公平的事,是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只有一副身体和一颗心。如果你不替自己好好安排,那些想占便宜的人、那些不负责任的期待、那些不值一提的情面,就会蜂拥而至。
所以,请从以下几个方面练习:
1.经常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你要经常问自己——不是你父母想你要的,不是你朋友建议你要的,而是你心底的渴望、热忱、价值。
找到那个声音,它才是你的方向感。
2.面对选择时,先评估“对我有什么益处?”不是“这是不是好事”,而是“这对我是不是好事?我能否承担它的结果?它是不是契合我的节奏?”
不要为了迎合他人,而违背自己。

会拒绝,才是真正成熟的开始。你不需要解释太多,也不需要负罪感。
你不是不善良,你只是选择善待自己。
4.少看别人,多照顾自己不是让你冷漠无情,而是要把人生的主摄像头从“别人”那边,调回到“自己”身上。
只有你开始真正关注自己,人生才会开始稳固成型,而不是被外界风吹草动牵着鼻子走。

你可以善良,但别廉价;你可以帮助他人,但请先照顾好自己。
你不是为了谁而活,也不是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才算优秀。你只需要活出你自己,为你自己负责,不辜负此生。
早早学会“我本位”思维,不是让你变得冷血,而是让你变得清醒。
当你有了自己的锚,就不会随波逐流;当你有了自己的逻辑,就能走出属于你自己的路。
别等到年过半百才悔悟,自己这辈子活得太“体贴”。
人生很短,别把最重要的自己,活成了最次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