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红军大管家,抗战时被迫滞留国外甚至沿街乞讨,为何能授上将

陈红艳的日常 2023-02-02 07:48:31

他被人称为红军的大管家,抗战时却被迫滞留国外甚至沿街乞讨,后来为何能授上将?

今天老丁叔就和大家说说他的故事。

他叫杨至成,

1903年11月30日

出生于贵州

三穗县木界村一个富裕的大户人家。

杨至成早年参加

川滇黔联军,

在军中任军需官。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在贺老总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3师任连指导员,1927年后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并随朱德、陈毅到了井冈山,任红4军28团1营4连连长。

1928年,杨至成在一次反国民党军“进剿”作战中腹部受伤,于是,他就从一线战斗部队调到后方任留守处主任,先是负责伤病员的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等事项。从此以后,杨至成就开始负责起红军的后勤保障工作。

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先后担任红12军副官长、红12军副官长、中革军委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等职。

在杨至成负责红军后勤保障工作以后,筹办了被服厂,让红4军官兵穿上了统一的红军军装。后又创建了苏区的“赤色邮政”,建设了红军有线电话网和无线电通讯联络,创建了枪械、弹药、被服、纺织、鞋袜、卫生材料等20余个工厂。长征中,他率部积极筹集粮食、物资、弹药、药品等,为红军长征提供了物资保障。因此,他被人称为“红军大管家”。

抗战全面爆发后,杨至成因积劳成疾赴苏联就医,在此期间先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战争不到三个月,战火就烧到了莫斯科城外,于是组织决定让留苏同志经蒙古乌兰巴托回国,从此他们踏上了一段艰辛的回国路。

1941年10月,杨至成等十几人到达乌兰巴托,计划从此过边境,经内蒙的大青山到达延安。谁料当他们到达乌兰巴托之后,这种交通线已经遭到了破坏,原来是日军封锁了边境,让他们退也退不得,进也进不了,就这样被困在蒙古。

一开始,他们的生活供应由苏军提供,可是时间一长,苏军也不管他们了,让他们自谋生路,还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对外只能称自己是国民党军的俘虏。

迫于生计,同行的钟赤兵去剧院找个了卖票的活,李天佑、李士英帮人养兔子,周碧泉在造纸厂做临时工,刘亚楼、卢冬生参加了苏联红军,贺诚去了一家医院当了一名护士。

而杨至成则去了一家农场做苦力,给庄稼锄草。到了冬天,农场就没活干了。不干活就没有饭吃,他只得出去找活干,他干过饭店跑堂、给人放过马……但他们一听说他是释放出来的俘虏,于是,谁也不敢收留他。

无奈之下,杨至成只有一边沿街乞计,一边找活干。

直到1943年的某一天,杨至成在街边乞讨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自称是来自山西的生意人,说愿意帮助他渡过难关,于是几经周折,被乌兰巴托的一家名为《工人之路》中文报纸聘为。

而这家报纸的负责人后来就是我驻蒙首任特命全权大使的吉雅泰同志。

1946年1月,杨至成终于回到了祖国,工作分配至东北人民自治军工作,先后任军后勤部政委、东北野战军(四野)军需部部长等职。

那么,杨至成在1955年为何能被授予上将军衔呢?

因为杨至成将军开创了红军后勤工作“六个第一”:中央红军的第一任大管家;制造了红军第一身军服;开辟了我军第一条邮政通道;建设了我军第一个电讯系统,提出了我军第一部后勤供给标准,创办了第一所军事后勤学校。

都说“兵马未动,粮秣先行”。开创了红军后勤工作“六个第一”的杨至成,就理应被授予上将军衔。

新中国成立后,杨至成将军先后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1967年2月3日去世,享年64岁。

0 阅读:6

陈红艳的日常

简介:多年自媒体经验,为您带来最精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