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明明是1700℃高温烧制的,为什么再次加热,就可能会碎掉呢?

科普研究缘 2024-08-14 02:31:33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喝水的时候不小心把开水倒进了玻璃杯里,结果“咔嚓"一声杯子就裂了。或者是冬天的时候往玻璃窗上哈口气,突然听到“啪"的一声脆响窗户上就出现了一道裂缝。

这些情况是不是让你觉得很困惑?明明玻璃是在1700℃的高温下烧制出来的怎么再加热一下就碎了呢?难道是玻璃变“娇气"了?还是说这里面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玻璃:看似坚硬,实则脆弱的"矛盾体"

首先我们得先搞清楚玻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虽然我们天天都在用玻璃制品但是你真的了解它吗?

玻璃这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物质,其实是个“矛盾体"。它既不是固体也不是液体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特殊状态——非晶态固体。听起来很高大上是不是?其实就是说玻璃的内部结构很混乱没有规则的晶体结构。

想象一下如果固体是一群排列整齐的士兵,液体是一群自由自在的小朋友,那么玻璃就像是一群喝醉了的大叔,东倒西歪勉强站着不动。这种特殊的结构让玻璃既有固体的硬度,又有液体的流动性(虽然流动得非常非常慢)。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结构玻璃才会表现出一些奇怪的性质。比如它看起来很坚硬但是一碰就碎;它能够透光但又不完全透明;它能够隔音但又能传导声波。这些矛盾的特性让玻璃成为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材料。

但是这种特殊的结构也给玻璃带来了一个致命的弱点——它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这就是为什么玻璃在遇到突然的温度变化时容易发生破裂的原因。

热胀冷缩:玻璃的"致命弱点"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物理学概念——热胀冷缩。这个概念听起来很高深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夏天的时候铁轨会因为高温而变形;冬天的时候气球会因为低温而缩小。

玻璃也不例外它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膨胀或收缩。但是玻璃的热胀冷缩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的热传导性很差。

想象一下当你往玻璃杯里倒入热水时杯子的内壁会立即受热膨胀。但是由于玻璃的热传导性差,热量不能迅速传到杯子的外壁。

结果就是内壁在膨胀外壁还保持原状。这就好比你吃得太多肚子鼓起来了但是裤子还是原来的尺寸。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裤子崩开就是你难受得要命。

玻璃也是一样,内外壁之间的这种“矛盾"会在玻璃内部产生巨大的应力。如果这个应力超过了玻璃本身的承受能力那么"咔嚓"一声,玻璃就碎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玻璃杯在倒入热水时容易碎裂。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冷热交替的情况。比如你把一个热玻璃杯放进冰箱,或者在寒冷的冬天往玻璃窗上哈气都可能导致玻璃破裂。

温度梯度:玻璃破裂的"罪魁祸首"

现在我们知道了,玻璃破裂的原因是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应力。但是这个应力是怎么产生的呢?罪魁祸首就是温度梯度。

温度梯度听起来很专业是不是?其实就是指物体不同部位之间的温度差。比如当你往玻璃杯里倒热水时,杯子的内壁和外壁之间就产生了温度梯度。

这个温度梯度越大玻璃内部产生的应力就越大。如果温度变化得很慢玻璃还能慢慢适应。但是如果温度变化太快,玻璃就来不及调整最终就会破裂。

这就好比你慢慢地把手伸进热水里虽然有点烫但是可以忍受。但是如果你一下子把手伸进滚烫的水里那肯定会被烫伤。玻璃也是一样它需要时间来适应温度的变化。

所以当我们使用玻璃制品时,要尽量避免突然的温度变化。比如不要用冰凉的玻璃杯直接倒热水最好先用温水润一下;不要把热玻璃器皿直接放进冰箱要先让它慢慢冷却。

有趣的是有些特殊的玻璃,比如耐热玻璃和钢化玻璃它们能够更好地抵抗温度变化。这是因为它们在制造过程中经过了特殊处理,内部结构更加稳定能够更好地分散应力。

好了各位读者朋友们,今天的“玻璃破碎之谜"就讲到这里。我们了解了玻璃这种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物质知道了它为什么会在加热时碎裂。这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科学知识更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使用和保护玻璃制品。

下次当你使用玻璃制品时,不妨想想它内部那些“喝醉的大叔"小心翼翼地对待它们。毕竟,理解了科学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与这些日常用品和谐相处。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处处都能发现有趣的知识。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对身边的物品多一份好奇多一份了解。

0 阅读:5

科普研究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